一种折弯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0210804 阅读:4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2-02 22:20
本技术属于金属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折弯装置,包括顶板,顶板的两端下侧固定连接有侧板,顶板的中部设置有液压杆一,液压杆一贯穿顶板到下侧固定连接有压块,压块的下侧设置有压模,压模的上侧放置有金属条,压模的下侧设置有底台。压力杆受压后,压入液压缸,液压缸内液体通过液压管作用于顶杆,顶杆从液压管内伸出后,随金属条压入压模后向内侧移动,便于随金属条同步移动底夹块和上夹块,便于始终保持金属条两端的限制拉力,从而便于保持金属条压入压模时两侧保持相对平衡,避免偏斜,最终确保折弯后的金属件规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金属加工,具体涉及一种折弯装置


技术介绍

1、金属条在加工时经常会使用到折弯装置,有的折弯装置在使用时,会利用压块将金属条压入压模内进行折弯定型,在使用时,将金属条放入压模上,利用压块将金属条下压即可,但是在下压金属条的时候,由于金属条的两端处于自由状态,在受到压力后,金属条因为受到摩擦力、弯曲时的弹力等综合因素影响,两端受力不会完全相同,有的甚至会存在明显差异,这会导致金属条在压入压模的过程中,两侧的压入程度不同,金属条会存在向一侧偏移的现象,压出的金属件会不规整。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以上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折弯装置,解决有的折弯装置在使用时,会利用压块将金属条压入压模内进行折弯定型,在使用时,将金属条放入压模上,利用压块将金属条下压即可,但是在下压金属条的时候,由于金属条的两端处于自由状态,在受到压力后,金属条因为受到摩擦力、弯曲时的弹力等综合因素影响,两端受力不会完全相同,有的甚至会存在明显差异,这会导致金属条在压入压模的过程中,两侧的压入程度不同,金属条会存在向一侧偏移的现象,压出的金属件会不规整的问题。

2、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一种折弯装置,包括顶板,所述顶板的两端下侧固定连接有侧板,所述顶板的中部设置有液压杆一,所述液压杆一贯穿顶板到下侧固定连接有压块,所述压块的下侧设置有压模,所述压模的上侧放置有金属条,所述压模的下侧设置有底台,所述底台的内侧中部设置有液压缸,所述液压缸的上侧插接有压力杆,所述压力杆贯穿压模到上侧,所述液压缸的下侧两侧对称式固定连接有液压管,所述液压管的下侧贯穿侧板到外侧,所述液压管的上端贯穿侧板到内侧且插接有顶杆,所述顶杆远离液压管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端板,所述端板相互靠近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液压杆二,所述液压杆二的下端固定连接有上夹块,所述端板的下端固定连接有底夹块,所述底夹块和上夹块设置在金属条的上下两侧。

3、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压力杆受压后,压入液压缸,液压缸内液体通过液压管作用于顶杆,顶杆从液压管内伸出后,随金属条压入压模后向内侧移动,便于随金属条同步移动底夹块和上夹块,便于始终保持金属条两端的限制拉力,从而便于保持金属条压入压模时两侧保持相对平衡,避免偏斜,最终确保折弯后的金属件规整。

4、为了固定压模;

5、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压模的两端均设置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的两端均转动连接有螺栓,所述螺栓均贯穿到侧板的外侧且与侧板螺纹连接。

6、本改进的有益效果为:固定块通过螺栓调节相互夹紧,可以保证压模的稳定。

7、为了便于活动底夹块;

8、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固定块的上端低于压模,所述底夹块设置在固定块的上侧。

9、本改进的有益效果为:底夹块夹持金属条需要同步移动,通过上述设置,可以确保在夹持金属条时,金属条两端保持平整,不会向上偏斜。

10、为了便于收集金属工件;

11、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底台的一侧设置有收集盒,所述收集盒设置在压模的下侧。

12、本改进的有益效果为:折弯加工后的金属工件便于通过收集盒进行收集。

13、为了确保压入金属条;

14、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压块与压模相契合,所述压块的下侧宽度小于压模的模腔。

15、本改进的有益效果为:金属条自身具有厚度,压块与压模不能完全契合,需要存在一定的缝隙,确保稳定压入金属条。

16、为了便于取下金属工件;

17、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底台的内侧一侧开设有活动腔,所述活动腔的中部固定连接有隔板,所述隔板的上侧并列式插接有顶针,所述顶针的上侧套接有弹簧,所述弹簧的上侧设置有挡圈,所述挡圈与顶针固定连接,所述顶针的上端贯穿压模到上侧。

18、本改进的有益效果为:折弯加工后,液压杆一带动压块上移,此时弹簧通过挡圈上推顶针,顶针向压模内顶出,可以将折弯后的金属工件顶出,便于取下金属工件。

19、该装置中未涉及部分均与现有技术相同或可采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折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顶板(1),所述顶板(1)的两端下侧固定连接有侧板(2),所述顶板(1)的中部设置有液压杆一(3),所述液压杆一(3)贯穿顶板(1)到下侧固定连接有压块(4),所述压块(4)的下侧设置有压模(5),所述压模(5)的上侧放置有金属条,所述压模(5)的下侧设置有底台(8),所述底台(8)的内侧中部设置有液压缸(9),所述液压缸(9)的上侧插接有压力杆,所述压力杆贯穿压模(5)到上侧,所述液压缸(9)的下侧两侧对称式固定连接有液压管(10),所述液压管(10)的下侧贯穿侧板(2)到外侧,所述液压管(10)的上端贯穿侧板(2)到内侧且插接有顶杆(11),所述顶杆(11)远离液压管(10)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端板(12),所述端板(12)相互靠近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液压杆二(14),所述液压杆二(14)的下端固定连接有上夹块(15),所述端板(12)的下端固定连接有底夹块(13),所述底夹块(13)和上夹块(15)设置在金属条的上下两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折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模(5)的两端均设置有固定块(6),所述固定块(6)的两端均转动连接有螺栓(7),所述螺栓(7)均贯穿到侧板(2)的外侧且与侧板(2)螺纹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折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块(6)的上端低于压模(5),所述底夹块(13)设置在固定块(6)的上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折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台(8)的一侧设置有收集盒(16),所述收集盒(16)设置在压模(5)的下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折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块(4)与压模(5)相契合,所述压块(4)的下侧宽度小于压模(5)的模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折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台(8)的内侧一侧开设有活动腔(17),所述活动腔(17)的中部固定连接有隔板(18),所述隔板(18)的上侧并列式插接有顶针(19),所述顶针(19)的上侧套接有弹簧(20),所述弹簧(20)的上侧设置有挡圈(21),所述挡圈(21)与顶针(19)固定连接,所述顶针(19)的上端贯穿压模(5)到上侧。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折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顶板(1),所述顶板(1)的两端下侧固定连接有侧板(2),所述顶板(1)的中部设置有液压杆一(3),所述液压杆一(3)贯穿顶板(1)到下侧固定连接有压块(4),所述压块(4)的下侧设置有压模(5),所述压模(5)的上侧放置有金属条,所述压模(5)的下侧设置有底台(8),所述底台(8)的内侧中部设置有液压缸(9),所述液压缸(9)的上侧插接有压力杆,所述压力杆贯穿压模(5)到上侧,所述液压缸(9)的下侧两侧对称式固定连接有液压管(10),所述液压管(10)的下侧贯穿侧板(2)到外侧,所述液压管(10)的上端贯穿侧板(2)到内侧且插接有顶杆(11),所述顶杆(11)远离液压管(10)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端板(12),所述端板(12)相互靠近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液压杆二(14),所述液压杆二(14)的下端固定连接有上夹块(15),所述端板(12)的下端固定连接有底夹块(13),所述底夹块(13)和上夹块(15)设置在金属条的上下两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折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模(5)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建福张秋良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上达自动化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