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单向球阀非接触可控使能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0206644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2-02 22:18
本技术涉及一种单向球阀非接触可控使能装置,至少包括球座(1)、球体(2)、球罩(3)和磁吸组件(4),球体(2)设置在由球座(1)和球罩(3)构成的空间内;至少一个磁吸组件(4)按照贯穿球罩(3)的方式设置以在通电的情况下在球罩(3)内形成空间磁场;在未通电的情况下,所述球体(2)与所述球座(1)构成单向阀;在通电的情况下,球体(2)在磁吸组件(4)产生的电磁吸力的作用下离开球座(1)以使得单向阀失效。针对现有技术中单向球阀无法被控失效的缺陷,本技术通过对单向球阀的结构进行改进,能够以非接触的方式控制单向限流作用失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球阀,尤其涉及一种单向球阀非接触可控使能装置


技术介绍

1、在液压或介质流动系统中,单向阀是结构最简单、应用最多的流体控制模块。在液体输送过程中,经常出现液体倒流的现象,在影响生产效率的同时还容易损害设备。单向阀属于止回阀,用于控制流体单向流动且不能反向流动。单向阀常与节流阀、顺序阀等组合成单向节流阀、单向顺序阀使用。单向阀具有液流正向流动、反向阻断功能,而其中以球体作为运动部件的单向球阀更为常见。

2、单向球阀是限定流向的球阀,其单侧阀座起密封作用,正向安装可以密封而反向安装则不能密封。单向球阀具有球体磨损小、易反向关断、通径大等优点。但是,单向球阀没有可控部件,一旦接入流程中,其单向功能即刻生效,难以使其失效或加以控制。单向球阀的单性功能在越来越多的智能流动控制系统中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限制了智能流动控制系统的灵活性的提高。

3、因此,如何改进单向球阀的结构,使得单向球阀能够在需要时可控并且能够使得单向球阀失效,是当前智能工业系统的需求。现有的单向阀尤其是单向球阀,均不能够满足该需求。

4、例如,公开号为cn 218094458 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电磁单向阀,阀管组件内部设置有控制套管组件和阀芯组件,控制套管组件设置在阀芯组件顶部。在实际使用时,通过线圈通电带动控制滑套管上移动,此时驱动轴杆底部通过轴承座与固定内台转动连接,球型阀芯在调节阀管内转动,同时控制滑套管套设在驱动轴杆上并在驱动轴杆上上下滑动,内侧壁凸杆插入环形滑槽内。通过该结构的设置,其可实现驱动轴杆带动球型阀芯转动,此时球型阀芯在调节阀管内转动,通孔正对横向阀管时形成阀体通道结构。

5、再例如,公开号为cn 106641351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先导控制水压单向阀,包括阀套、主阀芯、主弹簧,主阀芯上开设有径向孔,阀套上设有出水口,阀套顶端设有盖板,主弹簧与盖板的底面固定,盖板内设有若干个上端封堵的通孔,盖板中间开有环形槽将通孔连通形成容腔,盖板上设有排水口,盖板顶部连接先导阀体,先导阀体内设有先导阀芯,先导阀芯上套有先导弹簧,先导阀芯底端延伸至容腔内,先导阀体顶端设有电磁线圈,且两者之间设有极靴,电磁线圈内设有衔铁,衔铁端部穿过极靴与先导阀芯的顶端点接触。

6、上述两种单向阀,均是通过电磁控制来实现流液方向的组合控制。但是,通过电磁控制的单向阀的缺陷在于:对电压波动比较敏感性。例如,在电压馈送不恒定且速率不正确的情况下,磁场可能会受到影响,阀门将无法可靠运行。例如,不正确的电压会导致线圈的额外磨损,从而导致更快的劣化和需要更换。因此,如何减少在使用过程中对电磁的依赖,在正常使用时不需要通电,在需要改变单向阀功能时再通电是现有技术中的单向阀还无法实现的功能。

7、此外,一方面由于对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存在差异;另一方面由于申请人做出本技术时研究了大量文献和专利,但篇幅所限并未详细罗列所有的细节与内容,然而这绝非本技术不具备这些现有技术的特征,相反本技术已经具备现有技术的所有特征,而且申请人保留在
技术介绍
中增加相关现有技术之权利。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现有技术之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单向球阀非接触可控使能装置,至少包括球座、球体、球罩和磁吸组件,所述球体设置在由所述球座和所述球罩构成的空间内;至少一个所述磁吸组件按照贯穿所述球罩的方式设置以在通电的情况下在所述球罩内形成空间磁场;在未通电的情况下,所述球体与所述球座构成单向阀在通电的情况下,所述球体在所述磁吸组件产生的电磁吸力的作用下离开所述球座以使得单向阀失效。

2、与现有技术中需要持续通过电磁来实现单向阀效果和单向阀失效效果的方式不同,本技术在需要单向阀功能时不需要通电,仅当需要将单向阀控制为失效情况时进行通电,使得阀体中的球体移位即可。因此,本技术不具有传统电磁阀门的缺陷。

3、优选地,装置还包括电磁线圈,所述电磁线圈嵌套位于所述球罩外的所述磁吸组件的第一端部;在通电的情况下,所述电磁线圈产生电磁场以使得所述磁吸组件产生电磁吸力。通过嵌套方式的设置将电磁线圈设置在球罩外部,节省了球罩内部空间,也避免了电磁线圈与流体的直接接触,降低了密封成本。

4、优选地,装置还包括磁环,在所述电磁线圈与所述球罩的表面贴合的情况下,所述磁环以与所述磁吸组件的第一端部接触的方式套设在所述电磁线圈的外侧。通过设置磁环,能够闭合磁路,减少磁阻。

5、优选地,所述球罩的内壁设置有间隔分布的至少两个限位结构,在所述球体离开所述球座的情况下,至少两个所述限位结构之间的间隔构成流体通道。限位结构的设置,使得球体只能沿球罩的轴向移动,避免球体与球罩之间缝隙太小导致的堵塞现象。

6、优选地,至少两个所述磁吸组件以轴对称的方式贯穿所述球罩,至少两个所述磁吸组件的吸合结构相对设置,在通电的情况下,至少两个所述磁吸组件的吸合结构对所述球体产生电磁吸力。磁吸组件的轴对称设置,能够增强对球体的洗礼,避免球体轻易脱落。

7、优选地,所述磁吸组件的第一端部与吸合结构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阶梯结构,所述磁吸组件的吸合结构与球罩上的第一类孔通过所述阶梯结构互相卡固,使得吸合结构被限位在球罩内。设置阶梯结构,使得磁吸组件不容易在球罩的径向方向移位,维持电磁吸力的稳定性。

8、优选地,所述吸合结构设置有弧形凹槽,所述磁吸组件按照所述吸合结构的弧形凹槽的凹面朝向所述球体的方式设置。如此设置,使得磁吸组件能够在吸引球体后牢固地限定球体的位置,避免球体与磁吸组件之间的接触不稳定,即避免球体在离开球座后转动。

9、优选地,所述电磁线圈中的线圈以第二类孔为中心且按照表面呈曲面的方式绕制,所述曲面的弯曲度与所述球罩的弯曲度相匹配。将电磁线圈设置为曲面结构,使得线圈槽满率更高,漏磁更少。

10、优选地,所述球体为由导磁金属形成的导磁球,在通电的情况下,所述球体与所述磁吸组件之间产生电磁吸力。设置磁性的球体,才能够使得磁吸组件对球体产生吸力并促使球体离开球座。

11、优选地,所述磁吸组件的吸合结构的边沿的轮廓为弧形轮廓。如此设置,在球体与磁吸组件的吸合结构接触时,使得球体与磁吸组件的吸合结构之间的相对位移减小。

12、优选地,所述磁吸组件的第一端部与吸合结构之间的阶梯结构的弯折角的角度不小于90度。如此设置,能够减少不必要的空间。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单向球阀非接触可控使能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球座(1)、球体(2)、球罩(3)和磁吸组件(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向球阀非接触可控使能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磁线圈(5),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单向球阀非接触可控使能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磁环(6),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单向球阀非接触可控使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球罩(3)的内壁设置有间隔分布的至少两个限位结构(3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单向球阀非接触可控使能装置,其特征在于,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单向球阀非接触可控使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磁吸组件(4)的所述第一端部(41)与所述吸合结构(43)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阶梯结构(42),所述磁吸组件(4)的吸合结构(43)与所述球罩(3)上的第一类孔(31)通过所述阶梯结构(42)互相卡固,使得所述吸合结构(43)被限位在所述球罩(3)内。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单向球阀非接触可控使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合结构(43)设置有弧形凹槽,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单向球阀非接触可控使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线圈(5)中的线圈以第二类孔(51)为中心且按照表面呈曲面的方式绕制,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向球阀非接触可控使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球体(2)为由导磁金属形成的导磁球,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单向球阀非接触可控使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磁吸组件(4)的所述吸合结构(43)的边沿(46)的轮廓为弧形轮廓。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单向球阀非接触可控使能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球座(1)、球体(2)、球罩(3)和磁吸组件(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向球阀非接触可控使能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磁线圈(5),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单向球阀非接触可控使能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磁环(6),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单向球阀非接触可控使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球罩(3)的内壁设置有间隔分布的至少两个限位结构(3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单向球阀非接触可控使能装置,其特征在于,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单向球阀非接触可控使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磁吸组件(4)的所述第一端部(41)与所述吸合结构(43)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阶梯结构(4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鹏梁琦刘刚
申请(专利权)人:河北中清永晟石油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