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集成点面动能打击-染色标记-催泪驱散的复合型非致命弹药制造技术_技高网

集成点面动能打击-染色标记-催泪驱散的复合型非致命弹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198901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1-27 00:0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集成点面动能打击‑染色标记‑催泪驱散的复合型非致命弹药,包括弹头组件、弹体组件、载荷组件和发射组件,所述弹头组件包括弹头体和撞针,所述弹头为半球体软质弹头,用于实现对单个目标的软打击,所述撞针用于击发弹体组件内的高压气瓶,发出爆破声响,所述弹体组件内装填载荷组件,所述载荷组件包括动能弹丸、荧光染色粉末和OC刺激粉末,所述弹头体击打目标,向后压缩,迫使上层载荷腔定向开口,压碎中层载荷腔、隔板和下层载荷腔,在气瓶内储高压气体的作用下,实现对动能弹丸的可控激射,对荧光染色粉末和OC刺激粉末高速喷洒,从而使得本发明专利技术兼具动能点打击、爆震威慑、动能面打击、染色标记和催泪驱散等多重非致命作用功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防暴弹药,具体为集成点面动能打击-染色标记-催泪驱散的复合型非致命弹药


技术介绍

1、传统非致命动能弹以橡皮弹、布袋弹为主,普遍存在有效射程近,远距离打击精度较低,且作用效果较差的问题。非致命动能弹药分独弹丸和霰弹两种,独弹丸主要用于打击单个目标,霰弹用于打击群体性目标,但射弹散布不可控,意外致伤概率较高。

2、为提高非致命动能弹对群体性目标的驱离驱散能力,需要增加其动能弹丸的数量,从独弹丸打击单个目标向霰弹打击群体目标转变,通过多弹丸打击致痛多目标,以提高其作战效能,但要减小意外伤害的概率还必须有效控制霰弹弹丸的释放,通过设计减小射弹散布,从而提高打击可控性。同时,为进一步提高作战效能,需要在动能打击的基础上集成催泪驱散、染色标记等其他非致命打击效应。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集成点面动能打击-染色标记-催泪驱散的复合型非致命弹药,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集成点面动能打击-染色标记-催泪驱散的复合型非致命弹药,包括弹头组件、弹体组件、载荷组件和发射组件,其特征在于:

3、所述弹头组件包括弹头体和撞针,所述弹头体由硅胶材料加工制作,所述弹头体包括弹头、嵌入头和倾斜面,所述弹头为实心半球体,所述嵌入头为弹头下端面边沿向下突出设置的圆环,所述倾斜面开设于嵌入头外侧壁,所述弹头底端面轴心处延伸设置撞针,所述撞针由高密度钨钢材料加工制作,所述撞针包括撞针杆、导引头和撞针尖,所述撞针杆尾部嵌入弹头,所述撞针杆与弹头接触面之间采用814胶胶粘固定,所述撞针杆中下部设置导引头,所述导引头呈圆柱体状,所述撞针杆头部设置撞针尖,所述撞针尖呈尖锥状;

4、所述弹头组件插入弹体组件,所述弹体组件包括后弹体、支撑座、护板、下部载荷腔、隔板、中部载荷腔、上部载荷腔、气瓶容纳腔、高压气瓶和撞针导轨,所述后弹体由尼龙材料加工制作,所述后弹体包括后弹体主体、后弹体尾腔、弹带、弹体凹槽、承接腔和承接头,所述后弹体主体呈圆柱体状,所述后弹体主体下端部开设后弹体尾腔,所述后弹体尾腔为顶部做圆角处理的圆柱形空腔,所述后弹体尾腔内径大小为后弹体主体外径大小的一半,所述后弹体尾腔及后弹体主体下端部覆着耐高温涂层,所述后弹体主体上端部突出设置有弹带,所述弹带呈截面为方形的圆环状,所述弹带和后弹体主体连接处外侧开设弹体凹槽,所述弹体凹槽为半圆状环形槽,所述后弹体主体上部中轴线上开设承接腔,所述承接腔为圆柱形空腔,所述后弹体主体上端部外沿突出设置有承接头,所述承接头呈截面为三角形的环状,所述后弹体上部连接支撑座,所述支撑座包括支撑环和支撑盘,所述支撑环卡入承接腔,所述支撑盘底部抵靠后弹体主体上端面,所述支撑盘侧壁抵靠承接头内侧壁,所述支撑环与承接腔、所述支撑盘与后弹体主体和承接头接触面之间采用814胶胶粘固定,所述支撑座向上依次延伸设置下部载荷腔、隔板和中部载荷腔,所述下部载荷腔和中部载荷腔均为八边形空腔,所述下部载荷腔和中部载荷腔中部设置隔板,所述下部载荷腔、隔板和中部载荷腔均由易碎材料加工制作,所述中部载荷腔上部设置上部载荷腔,所述上部载荷腔为上部开口的空心圆柱体,所述支撑盘上侧、所述上部载荷腔下侧卡装护板,所述护板为弧状直板,所述护板内侧壁抵靠隔板侧壁,所述护板的数量为4块,4块所述护板沿弹体组件的中轴线呈圆周式阵列分布,所述隔板中轴线上开设隔板中心孔,所述上部载荷腔包括上部载荷腔底板、上部载荷腔侧壁、上部载荷腔中心孔和上部载荷腔尖环,所述上部载荷腔中心孔是上部载荷腔底板中轴线上开设的圆孔,所述上部载荷腔尖环为上部载荷腔侧壁上端部设置的截面为三角形的圆环,所述上部载荷腔尖环与倾斜面相互抵靠,所述上部载荷腔尖环与倾斜面接触面之间采用814胶胶粘固定,所述隔板中心孔和上部载荷腔中心孔内径相等,所述隔板中心孔和上部载荷腔中心孔协同卡装气瓶容纳腔,所述气瓶容纳腔呈下端封闭、上端开口的空心圆筒状,所述气瓶容纳腔从上至下依次贯穿上部载荷腔、中部载荷腔、隔板和下部载荷腔,所述气瓶容纳腔上部一体设置撞针导轨,所述撞针导轨呈上下两端均开口的空心圆筒状,所述撞针导轨位于上部载荷腔内,所述气瓶容纳腔和撞针导轨均由硬质塑料加工制作,所述气瓶容纳腔上密集开设气瓶容纳腔泄压孔,所述撞针导轨上密集开设撞针导轨泄压孔,所述撞针导轨内径大小为气瓶容纳腔内径大小的一半,所述气瓶容纳腔内卡装有高压气瓶,所述高压气瓶包括气瓶体、气瓶嘴和高压气体,所述气瓶体为上下端部做圆角处理的空心圆柱体,所述气瓶体内装高压气体,所述高压气体通过气瓶嘴密封,所述高压气体为co2气体,所述高压气体的储存压力为2.5mpa,所述撞针导轨内卡装撞针,所述导引头外径大小与撞针导轨内径大小相当;

5、所述弹体组件内装填有载荷组件,所述载荷组件包括动能弹丸、荧光染色粉末和oc刺激粉末,所述动能弹丸自由装填在上部载荷腔内,所述动能弹丸的装填数量视上部载荷腔除去撞针导轨和部分气瓶容纳腔占据位置所剩余的空间来确定,所述动能弹丸为内裹铅沙的球形橡胶弹丸,所述荧光染色粉末装填在中部载荷腔内,所述oc刺激粉末装填在下部载荷腔内,所述荧光染色粉末和oc刺激粉末均呈散装状;

6、所述弹体组件下侧机械插接有发射组件,所述发射组件包括弹壳元件、装药和低压室,所述弹壳元件用于连接和支撑后弹体,所述弹壳元件包括弹壳、弹壳凸环、弹壳底缘、底火孔、高压室和传火孔,所述弹壳上端面抵靠弹带下侧,所述弹壳上部内侧设置有呈半圆形圆环状的弹壳凸环,所述弹壳外径大小与后弹体主体外径大小相当,所述弹壳凸环挤入弹体凹槽,所述后弹体主体侧壁抵靠弹壳内壁,所述弹壳凸环和弹体凹槽之间、所述后弹体主体侧壁和弹壳内壁之间通过热熔胶密封,所述弹壳底部突出设置有弹壳底缘,所述弹壳底端面轴心处开设柱形底火孔,所述弹壳内部、所述底火孔上侧一体化设置有柱形高压室,所述高压室上端面轴心处开设柱状传火孔,所述传火孔由黄铜隔膜密封,所述弹壳元件内部装填装药,所述装药包括底火和发射药,所述底火为机械撞击式底火,所述底火铆接在底火孔内部,所述发射药装填在高压室内部,所述发射药为散装无烟火药,所述弹壳内侧、高压室外侧和后弹体尾腔构成的空腔即为低压室,所述低压室底部呈半边椭圆状。

7、优选的,所述弹头组件、弹体组件和发射组件均为轴对称结构,所述弹头组件、弹体组件和发射组件的中轴线重合。

8、优选的,所述气瓶体由碳纤维增强型铝合金材料加工制作,所述气瓶嘴由高强度玻璃加工制作,所述弹壳元件由高强度铝合金材料一体式加工成型。

9、优选的,所述底火受防暴枪击针撞击后,所述底火点燃发射药,所述发射药猛烈燃烧产生大量火药燃气,推动所述弹体组件与发射组件分离,所述弹头组件和弹体组件飞离防暴枪枪管后,4块所述护板受离心力作用从弹体组件脱离,所述弹头组件和弹体组件沿弹道继续飞行,所述弹头体击中单个目标后,所述弹头快速压缩并带动撞针向后冲击,迫使所述撞针尖击碎气瓶嘴,所述高压气体从气瓶容纳腔泄压孔和撞针导轨泄压孔高速喷出,所述弹头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集成点面动能打击-染色标记-催泪驱散的复合型非致命弹药,包括弹头组件(1)、弹体组件(2)、载荷组件(3)和发射组件(4),其特征在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点面动能打击-染色标记-催泪驱散的复合型非致命弹药,其特征在于:所述弹头组件(1)、弹体组件(2)和发射组件(4)均为轴对称结构,所述弹头组件(1)、弹体组件(2)和发射组件(4)的中轴线重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点面动能打击-染色标记-催泪驱散的复合型非致命弹药,其特征在于:所述气瓶体(2-9-1)由碳纤维增强型铝合金材料加工制作,所述气瓶嘴(2-9-2)由高强度玻璃加工制作,所述弹壳元件(4-1)由高强度铝合金材料一体式加工成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点面动能打击-染色标记-催泪驱散的复合型非致命弹药,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火(4-2-1)受防暴枪击针撞击后,所述底火(4-2-1)点燃发射药(4-2-2),所述发射药(4-2-2)猛烈燃烧产生大量火药燃气,推动所述弹体组件(2)与发射组件(4)分离,所述弹头组件(1)和弹体组件(2)飞离防暴枪枪管后,4块所述护板(2-3)受离心力作用从弹体组件(2)脱离,所述弹头组件(1)和弹体组件(2)沿弹道继续飞行,所述弹头体(1-1)击中单个目标后,所述弹头(1-1-1)快速压缩并带动撞针(1-2)向后冲击,迫使所述撞针尖(1-2-3)击碎气瓶嘴(2-9-2),所述高压气体(2-9-3)从气瓶容纳腔泄压孔(2-8-1)和撞针导轨泄压孔(2-10-1)高速喷出,所述弹头体(1-1)持续后压,带动上部载荷腔(2-7)向后压缩,压碎下部载荷腔(2-4)和中部载荷腔(2-6),所述上部载荷腔(2-7)在上部载荷腔尖环(2-7-4)处张开,受所述高压气体(2-9-3)的助推作用,所述动能弹丸(3-1)可控激射,所述荧光染色粉末(3-2)和OC刺激粉末(3-3)高速喷洒,同步实现对群体目标的动能打击、染色标记和催泪驱散。

...

【技术特征摘要】

1.集成点面动能打击-染色标记-催泪驱散的复合型非致命弹药,包括弹头组件(1)、弹体组件(2)、载荷组件(3)和发射组件(4),其特征在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点面动能打击-染色标记-催泪驱散的复合型非致命弹药,其特征在于:所述弹头组件(1)、弹体组件(2)和发射组件(4)均为轴对称结构,所述弹头组件(1)、弹体组件(2)和发射组件(4)的中轴线重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点面动能打击-染色标记-催泪驱散的复合型非致命弹药,其特征在于:所述气瓶体(2-9-1)由碳纤维增强型铝合金材料加工制作,所述气瓶嘴(2-9-2)由高强度玻璃加工制作,所述弹壳元件(4-1)由高强度铝合金材料一体式加工成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点面动能打击-染色标记-催泪驱散的复合型非致命弹药,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火(4-2-1)受防暴枪击针撞击后,所述底火(4-2-1)点燃发射药(4-2-2),所述发射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送战仁军常天妍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工程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