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点面动能打击-染色标记-催泪驱散的复合型非致命弹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198901 阅读:49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1-27 00:0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集成点面动能打击‑染色标记‑催泪驱散的复合型非致命弹药,包括弹头组件、弹体组件、载荷组件和发射组件,所述弹头组件包括弹头体和撞针,所述弹头为半球体软质弹头,用于实现对单个目标的软打击,所述撞针用于击发弹体组件内的高压气瓶,发出爆破声响,所述弹体组件内装填载荷组件,所述载荷组件包括动能弹丸、荧光染色粉末和OC刺激粉末,所述弹头体击打目标,向后压缩,迫使上层载荷腔定向开口,压碎中层载荷腔、隔板和下层载荷腔,在气瓶内储高压气体的作用下,实现对动能弹丸的可控激射,对荧光染色粉末和OC刺激粉末高速喷洒,从而使得本发明专利技术兼具动能点打击、爆震威慑、动能面打击、染色标记和催泪驱散等多重非致命作用功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防暴弹药,具体为集成点面动能打击-染色标记-催泪驱散的复合型非致命弹药


技术介绍

1、传统非致命动能弹以橡皮弹、布袋弹为主,普遍存在有效射程近,远距离打击精度较低,且作用效果较差的问题。非致命动能弹药分独弹丸和霰弹两种,独弹丸主要用于打击单个目标,霰弹用于打击群体性目标,但射弹散布不可控,意外致伤概率较高。

2、为提高非致命动能弹对群体性目标的驱离驱散能力,需要增加其动能弹丸的数量,从独弹丸打击单个目标向霰弹打击群体目标转变,通过多弹丸打击致痛多目标,以提高其作战效能,但要减小意外伤害的概率还必须有效控制霰弹弹丸的释放,通过设计减小射弹散布,从而提高打击可控性。同时,为进一步提高作战效能,需要在动能打击的基础上集成催泪驱散、染色标记等其他非致命打击效应。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集成点面动能打击-染色标记-催泪驱散的复合型非致命弹药,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集成点面动能打击-染色标记-催泪驱散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集成点面动能打击-染色标记-催泪驱散的复合型非致命弹药,包括弹头组件(1)、弹体组件(2)、载荷组件(3)和发射组件(4),其特征在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点面动能打击-染色标记-催泪驱散的复合型非致命弹药,其特征在于:所述弹头组件(1)、弹体组件(2)和发射组件(4)均为轴对称结构,所述弹头组件(1)、弹体组件(2)和发射组件(4)的中轴线重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点面动能打击-染色标记-催泪驱散的复合型非致命弹药,其特征在于:所述气瓶体(2-9-1)由碳纤维增强型铝合金材料加工制作,所述气瓶嘴(2-9-2)由高强度玻璃加工制作,所述弹壳...

【技术特征摘要】

1.集成点面动能打击-染色标记-催泪驱散的复合型非致命弹药,包括弹头组件(1)、弹体组件(2)、载荷组件(3)和发射组件(4),其特征在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点面动能打击-染色标记-催泪驱散的复合型非致命弹药,其特征在于:所述弹头组件(1)、弹体组件(2)和发射组件(4)均为轴对称结构,所述弹头组件(1)、弹体组件(2)和发射组件(4)的中轴线重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点面动能打击-染色标记-催泪驱散的复合型非致命弹药,其特征在于:所述气瓶体(2-9-1)由碳纤维增强型铝合金材料加工制作,所述气瓶嘴(2-9-2)由高强度玻璃加工制作,所述弹壳元件(4-1)由高强度铝合金材料一体式加工成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点面动能打击-染色标记-催泪驱散的复合型非致命弹药,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火(4-2-1)受防暴枪击针撞击后,所述底火(4-2-1)点燃发射药(4-2-2),所述发射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送战仁军常天妍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工程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