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尾气后处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_技高网

尾气后处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0193037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1-26 23:55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发动机尾气后处理技术领域,公开了尾气后处理装置,该尾气后处理装置包括壳体和载体,壳体呈圆筒状结构,载体由金属材料制成,载体呈网状结构,沿壳体的圆周方向,载体的外周面固定连接于壳体的内周壁,载体包括DOC区、DPF区、SCR区以及ASC区,DOC区、DPF区、SCR区以及ASC区依次连接且连通设置,壳体与载体之间采用无需设置衬套结构的固定形式,结构紧凑,可满足小型化、紧耦合的布置要求,并且,能够减少管路的长度,金属钢丝网载体强度好,热传导性能好,有效降低整体热容,载体采用紧密排列的金属网结构,减少无用流通面积8%,保证布置紧凑,集成性高,载体本身导电,可直接通电,节省外接电阻的布置空间,结构极其简单易实现,导热效果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发动机尾气后处理,尤其涉及尾气后处理装置


技术介绍

1、尾气后处理系统通常都包括作为颗粒物捕捉单元的柴油颗粒捕集器(dpf)。使用中,随着颗粒物在dpf内部不断累积,dpf中的空隙会逐渐被颗粒物填充,随之而来的是dpf的背压(气流阻力)上升。在一般情况下,颗粒物累计到一定的程度,dpf会在系统的指令下进行再生。

2、为保证后处理器的转化效率,需将载体有效的固定在后处理器外壳上,传统的后处理结构包括壳体、载体以及将载体封装在壳体中的衬垫。采用载体外包衬垫并塞入外壳的方式,由衬垫的变形提供固定力。三层结构复杂,载体外圈的衬垫会增加无效的流通面积,在保证排气背压的情况下,需增加外壳直径。并且陶瓷载体的比热容较高,升温较慢,这会导致整车在冷启动中的排放由于温度不足迟迟无法得到净化,带来排放超标问题。传统陶瓷载体衬垫为非金属结构,为绝缘体,无法实现电加热功能。

3、因此,亟需尾气后处理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尾气后处理装置,无需设置衬套结构,结构紧凑,可满足小型化、紧耦合的布置要求,并且,载体热传导性能好,有效降低整体热容,载体本身可直接通电,节省外接电阻的布置空间,导热效果好。

2、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3、尾气后处理装置,包括:

4、壳体,所述壳体呈圆筒状结构,所述壳体具有进气口,所述进气口连通于发动机的增压器出口;

5、载体,由金属材料制成,所述载体呈网状结构,沿所述壳体的圆周方向,所述载体的外周面固定连接于所述壳体的内周壁,所述载体包括doc区、dpf区、scr区以及asc区,所述doc区、所述dpf区、所述scr区以及所述asc区依次连接且连通设置。

6、优选地,所述壳体与所述载体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连接。

7、优选地,所述壳体包括前端外壳和后端外壳,所述前端外壳连通于所述后端外壳,所述前端外壳具有所述进气口,所述后端外壳具有喷嘴,所述喷嘴用于向所述载体喷射氨气。

8、优选地,所述尾气后处理装置还包括保温层,所述保温层包括第一保温层和第二保温层,所述第一保温层和所述第二保温层对扣形成通孔,所述前端外壳穿设于所述通孔。

9、优选地,所述尾气后处理装置还包括隔热棉,所述隔热棉夹设于所述保温层和所述前端外壳之间。

10、优选地,所述尾气后处理装置还包括电加热组件,所述电加热组件包括供电盒和电加热丝,所述电加热丝与所述供电盒电连接,所述前端外壳设置有预留孔,所述电加热丝安装于所述预留孔,所述电加热丝与所述载体焊接连接。

11、优选地,所述尾气后处理装置还包括卡箍,所述卡箍包括第一卡箍和第二卡箍,所述第一卡箍和所述第二卡箍对扣并围设于所述前端外壳和所述后端外壳的连接处,以使所述前端外壳和所述后端外壳相连接。

12、优选地,所述尾气后处理装置还包括多个传感器,多个所述传感器安装于所述壳体,所述传感器与所述载体垂直设置。

13、优选地,所述传感器为温度传感器或氮氧化物传感器。

14、优选地,所述doc区、所述dpf区、所述scr区以及所述asc区一体成型设置。

15、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16、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尾气后处理装置,壳体呈圆筒状结构,载体由金属材料制成,载体呈网状结构,沿壳体的圆周方向,载体的外周面固定连接于壳体的内周壁,载体包括doc区、dpf区、scr区以及asc区,doc区、dpf区、scr区以及asc区依次连接且连通设置。发动机排出的高温废气沿轴向通过进气口进入到壳体的内部,再通过扩散作用分散流入到doc区,经密集排列的钢丝网载体的扰流作用,高温废气将均匀地进入钢丝网的孔隙,并与载体上涂覆的图层发生反应,以消除气流中的碳颗粒、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等固体颗粒,有效提升换热面积和换热效率,保证混合的均匀性。壳体与载体之间采用无需设置衬套结构的固定形式,结构紧凑,由原来的三层结构简化为两层结构。取消衬垫来降低成本,可满足小型化、紧耦合的布置要求,并且,能够减少管路的长度,金属钢丝网载体强度好,成本较低,热传导性能好,可以有效利用系统的热量形成热岛效应,有效降低整体热容,升温更快,解决发动机冷启动升温慢和管路散热的问题。载体采用紧密排列的金属网结构,减少无用流通面积8%,保证布置紧凑,集成性高,金属的熔点明显高于陶瓷,可有效规避dpf再生超温烧蚀,同时,解决了传统陶瓷载体只能轴向流动的问题,在钢丝网上还可以径向流动,并且只需调整钢丝排布紧密程度调整局部孔隙率。载体本身导电,可直接通电,节省外接电阻的布置空间,结构极其简单易实现,导热效果好。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尾气后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尾气后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与所述载体(3)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尾气后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包括前端外壳(11)和后端外壳(12),所述前端外壳(11)连通于所述后端外壳(12),所述前端外壳(11)具有所述进气口(2),所述后端外壳(12)具有喷嘴(4),所述喷嘴(4)用于向所述载体(3)喷射氨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尾气后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尾气后处理装置还包括保温层,所述保温层包括第一保温层(5)和第二保温层(6),所述第一保温层(5)和所述第二保温层(6)对扣形成通孔,所述前端外壳(11)穿设于所述通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尾气后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尾气后处理装置还包括隔热棉,所述隔热棉夹设于所述保温层和所述前端外壳(11)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尾气后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尾气后处理装置还包括电加热组件(7),所述电加热组件(7)包括供电盒和电加热丝,所述电加热丝与所述供电盒电连接,所述前端外壳(11)设置有预留孔,所述电加热丝安装于所述预留孔,所述电加热丝与所述载体(3)焊接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尾气后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尾气后处理装置还包括卡箍,所述卡箍包括第一卡箍(8)和第二卡箍(9),所述第一卡箍(8)和所述第二卡箍(9)对扣并围设于所述前端外壳(11)和所述后端外壳(12)的连接处,以使所述前端外壳(11)和所述后端外壳(12)相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尾气后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尾气后处理装置还包括多个传感器(10),多个所述传感器(10)安装于所述壳体(1),所述传感器(10)与所述载体(3)垂直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尾气后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器(10)为温度传感器或氮氧化物传感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尾气后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DOC区(31)、所述DPF区(32)、所述SCR区(33)以及所述ASC区(34)一体成型设置。

...

【技术特征摘要】

1.尾气后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尾气后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与所述载体(3)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尾气后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包括前端外壳(11)和后端外壳(12),所述前端外壳(11)连通于所述后端外壳(12),所述前端外壳(11)具有所述进气口(2),所述后端外壳(12)具有喷嘴(4),所述喷嘴(4)用于向所述载体(3)喷射氨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尾气后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尾气后处理装置还包括保温层,所述保温层包括第一保温层(5)和第二保温层(6),所述第一保温层(5)和所述第二保温层(6)对扣形成通孔,所述前端外壳(11)穿设于所述通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尾气后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尾气后处理装置还包括隔热棉,所述隔热棉夹设于所述保温层和所述前端外壳(11)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尾气后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尾气后处理装置还包括电加热组件(7),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凯李佳星闫寒毕明昕贾昭远于松乔李忠亮
申请(专利权)人: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