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负载肿瘤抗原的树突状细胞激活的T淋巴细胞的培养方法技术_技高网

一种负载肿瘤抗原的树突状细胞激活的T淋巴细胞的培养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0180827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1-26 23:4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负载肿瘤抗原的树突状细胞激活的T淋巴细胞的培养方法,属于DC‑T细胞培养技术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培养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将肿瘤细胞抗原与树突状细胞在诱导培养基Ⅰ中共孵育,得到负载肿瘤抗原的树突状细胞;(2)将所述负载肿瘤抗原的树突状细胞与T淋巴细胞在诱导培养基Ⅱ中共孵育,诱导得到负载肿瘤抗原的树突状细胞激活的T淋巴细胞。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培养方法提高了负载肿瘤抗原的DC‑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提高了对小鼠体内肿瘤的抑制作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dc-t细胞培养,尤其涉及一种负载肿瘤抗原的树突状细胞激活的t淋巴细胞的培养方法。


技术介绍

1、树突状细胞(也称dc细胞)是由加拿大学者steinman于1973年发现的,是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因其成熟时伸出许多树突样或伪足样突起而得名。dc起源自骨髓多能造血干细胞,分化主要有两条途径:①髓样干细胞在gm-csf的刺激下分化为dc,称为髓样dc(myeloid dendritic cells,mdc),也称dc1,与单核细胞和粒细胞有共同的前体细胞;②来源于淋巴样干细胞,与t细胞和nk细胞有共同的前体细胞,称为淋巴样dc(lymphoiddendritic cells,ldc)或浆细胞样dc(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s,pdc),即dc2。因为树突状细胞能够刺激t细胞并启动早期免疫反应,因此,可以用于肿瘤的免疫治疗,例如dc疫苗。

2、人体内大部分dc处于非成熟状态,表达低水平的共刺激因子和粘附因子,体外激发同种混合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的能力较低,但未成熟dc具有极强的抗原吞噬能力,在摄取抗原(包括体外加工)或受到某些因素刺激时即分化为成熟dc,而成熟的dc表达高水平的共刺激因子和粘附因子。dc在成熟的过程中,由接触抗原的外周组织迁移进入次级淋巴器官,与t细胞接触并激发免疫应答。

3、dc作为目前发现的功能最强的apc,能够诱导特异性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ctl)生成。研究表明,应用肿瘤相关抗原或抗原多肽体外冲击致敏dc,回输或免疫接种于载瘤宿主,可诱发特异性ctl的抗肿瘤免疫反应。但是,目前所得的负载肿瘤抗原dc-t细胞在肿瘤治疗中还存在一定的局限定,因此有必要对肿瘤相关抗原冲击致敏dc过程和负载肿瘤抗原的dc刺激t淋巴细胞的过程进行研究,从而提高负载肿瘤抗原的dc-t细胞对肿瘤的抑制作用。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负载肿瘤抗原的树突状细胞激活的t淋巴细胞的培养方法,对肿瘤相关抗原冲击致敏dc过程和负载肿瘤抗原的dc刺激t淋巴细胞的过程进行优化,从而提高负载肿瘤抗原的dc-t细胞对肿瘤的治疗作用。

2、为了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3、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负载肿瘤抗原的树突状细胞激活的t淋巴细胞的培养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4、(1)将肿瘤细胞抗原与树突状细胞在诱导培养基ⅰ中共孵育,得到负载肿瘤抗原的树突状细胞;

5、(2)将所述负载肿瘤抗原的树突状细胞与t淋巴细胞在诱导培养基ⅱ中共孵育,诱导得到负载肿瘤抗原的树突状细胞激活的t淋巴细胞;

6、所述所述诱导培养基ⅰ以rpmi-1640完全培养基为基础培养基,含有如下浓度的刺激因子:rhgm-csf 400~600u/ml、rhil-4800~1200u/ml、rhil-15800~1200u/ml、tnf-α80~120u/ml。

7、优选的,所述肿瘤细胞抗原按照制备前肿瘤细胞的数量计,与树突状细胞的混合细胞数之比为5~10:1。

8、优选的,步骤(1)中所述共孵育的时间为4~5d。

9、优选的,所述诱导培养基ⅱ以rpmi-1640完全培养基为基础培养基,含有如下浓度的成分:rhil-2800~1200u/ml、rhil-6800~1200u/ml、tnf-α800~1200u/ml。

10、优选的,所述负载hep-2肿瘤抗原的树突状细胞与t淋巴细胞的混合细胞数之比为9~10:1。

11、优选的,步骤(2)中所述共孵育的时间为3~4d。

12、优选的,所述肿瘤为喉癌。

13、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负载肿瘤抗原的树突状细胞激活的t淋巴细胞的培养方法,本专利技术通过对肿瘤相关抗原冲击致敏dc过程的诱导培养基成分和负载肿瘤抗原的dc刺激t淋巴细胞过程的诱导培养基成分进行优化,提高了负载肿瘤抗原的dc-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提高了对小鼠体内肿瘤的抑制作用。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负载肿瘤抗原的树突状细胞激活的T淋巴细胞的培养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培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肿瘤细胞抗原按照制备前肿瘤细胞的数量计,与树突状细胞的混合细胞数之比为5~10:1。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培养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共孵育的时间为4~5d。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培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诱导培养基Ⅱ以RPMI-1640完全培养基为基础培养基,含有如下浓度的刺激因子:rhIL-2800~1200U/mL、rhIL-6800~1200U/mL、TNF-α800~1200U/mL。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培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负载Hep-2肿瘤抗原的树突状细胞与T淋巴细胞的混合细胞数之比为9~10:1。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培养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共孵育的时间为3~4d。

7.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培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肿瘤为喉癌。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负载肿瘤抗原的树突状细胞激活的t淋巴细胞的培养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培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肿瘤细胞抗原按照制备前肿瘤细胞的数量计,与树突状细胞的混合细胞数之比为5~10:1。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培养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共孵育的时间为4~5d。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培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诱导培养基ⅱ以rpmi-1640完全培养基为基础培养基,含有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军杨业国郑荣杰苏晓萍王卿叶茂刘维康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壹加再生医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