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管及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171034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1-26 23:41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扁管,属于换热器技术领域。包括管体和扰流件组,管体围合形成中空腔室,管体包括相互平行且间隔的第一管壁和第二管壁,扰流件组开设于第一管壁和第二管壁;开设于第一管壁的扰流件组沿垂直于第一管壁的方向向腔室延伸,开设于第二管壁的扰流件组沿垂直于第二管壁的方向向腔室延伸,分别开设于第一管壁和第二管壁的扰流件组在腔室中均匀间隔设置。开设在不同管壁上的扰流件组相互错位布置,第一管壁上的扰流件组和第二管壁上的扰流件组均布置在对方扰流件组的间隙处,在降低流阻的同时达到更好的扰流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属于换热器,具体涉及一种扁管及换热器


技术介绍

1、随着新能源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涡轮增加动力汽车的发展,车用发动机较以往自然吸气发动机热负荷增大,采用原来的冷却系统,其散热器、散热风扇等已经不能适应整车的要求。

2、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两种方法解决上述的热负荷增大的问题,一是加大冷却风扇的直径或者转速;二是加大散热器的换热面积或者采用更高效的散热器。但是,风扇直径或者转速加大,势必增大风扇的消耗功率,增大消耗,损失动力。最好的解决方案就是对散热器进行优化设计,为了保证整车的紧凑设计,改变散热管或者散热片结构就成为了唯一的选择。

3、为了使散热管增大换热量,对流体流动状态进行扰流,在其表面增加凹坑,以增加流阻提升换热量。然而,现有方案中散热管表面设置的凹坑流阻较大,对流体起到的扰流作用欠佳。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扁管及换热器,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扁管的扰流作用欠佳,流阻较大的问题。

2、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是这样实现的:

3、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扁管,包括管体和扰流件组,管体围合形成中空腔室,管体包括相互平行且间隔的第一管壁和第二管壁,扰流件组开设于第一管壁和第二管壁;开设于第一管壁的扰流件组沿垂直于第一管壁的方向向腔室延伸,开设于第二管壁的扰流件组沿垂直于第二管壁的方向向腔室延伸,分别开设于第一管壁和第二管壁的扰流件组在腔室中均匀间隔设置。

4、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管体为增大换热量,对流体流动状态进行扰流,对其表面增加扰流件组。在增加流阻提升换热量的同时,也起到一定的扰流作用。管体由板材弯折而成,弯折后的板材围合形成中空腔室,通过冲压在管体上冲处扰流件组。管体包括相互平行且间隔的第一管壁和第二管壁,扰流件组开设在第一管壁和第二管壁上。开设在第一管壁的扰流件组沿垂直于第一管壁的方向向腔室延伸,通过扰流组件设置增大管体的换热性能。此外,分别开设于第一管壁和第二管壁的扰流件组在腔室中均匀间隔设置,可以理解的,开设在不同管壁上的扰流件组相互错位布置,第一管壁上的扰流件组和第二管壁上的扰流件组均布置在对方扰流件组的间隙处,在降低流阻的同时达到更好的扰流效果。

5、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换热器,包括如前所述的扁管。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扁管,其特征在于,包括管体(10)和扰流件组,所述管体(10)围合形成中空腔室(13),所述管体(10)包括相互平行且间隔的第一管壁(11)和第二管壁(12),所述扰流件组开设于所述第一管壁(11)和所述第二管壁(1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10)的中间设置有分隔板(14),所述分隔板(14)将所述腔室(13)分隔成均匀的第一本体(15)和第二本体(16),以使所述扁管形成B型管,所述第一本体(15)和所述第二本体(16)均开设有所述扰流件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件组包括第一扰流件组(20)和第二扰流件组(21),所述第一扰流件组(20)开设于所述第一管壁(11),所述第二扰流件组(21)开设于所述第二管壁(1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扰流件组(20)包括多个第一扰流件单元(23),多个所述第一扰流件单元(23)沿所述管体(10)的延伸方向设置,多个所述第一扰流件单元(23)之间均匀间隔;所述第二扰流件组(21)包括多个第二扰流件单元(24),多个所述第二扰流件单元(24)沿所述管体(10)的延伸方向设置,多个所述第二扰流件单元(24)之间均匀间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扰流件单元(23)包括3个扰流单体(25),3个所述扰流单体(25)沿垂直于所述管体(10)的延伸方向均匀间隔;所述第二扰流件单元包括2个扰流单体(25),2个所述扰流单体(25)沿垂直于所述管体(10)的延伸方向均匀间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扰流件单元(23)中的3个所述扰流单体(25)的中心的连线和垂直于所述管体(10)的延伸方向之间的夹角为θ;所述第二扰流件组(21)中的2个所述扰流单体(25)的中心的连线和垂直于所述管体(10)的延伸方向之间的夹角为θ;15°≤θ≤40°。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扰流件单元(23)包括中心扰流单体(26),所述中心扰流单体(26)沿垂直于所述管体(10)的延伸方向设置于3个所述扰流单体(25)中间,所述中心扰流单体(26)的中心和所述第一本体(15),或,所述第二本体(16)的中心线重合;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单体(25)为圆形,所述扰流单体(25)和所述管壁相交处的直径为φ,0.8mm≤φ≤2mm。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单体(25)的直径随着所述扰流单体(25)从所述管壁向所述腔室(13)延伸而递减,且所述扰流单体(25)从所述管壁向所述腔室(13)延伸的深度为h,0.2mm≤h≤0.7mm。

10.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扁管。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扁管,其特征在于,包括管体(10)和扰流件组,所述管体(10)围合形成中空腔室(13),所述管体(10)包括相互平行且间隔的第一管壁(11)和第二管壁(12),所述扰流件组开设于所述第一管壁(11)和所述第二管壁(1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10)的中间设置有分隔板(14),所述分隔板(14)将所述腔室(13)分隔成均匀的第一本体(15)和第二本体(16),以使所述扁管形成b型管,所述第一本体(15)和所述第二本体(16)均开设有所述扰流件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件组包括第一扰流件组(20)和第二扰流件组(21),所述第一扰流件组(20)开设于所述第一管壁(11),所述第二扰流件组(21)开设于所述第二管壁(1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扰流件组(20)包括多个第一扰流件单元(23),多个所述第一扰流件单元(23)沿所述管体(10)的延伸方向设置,多个所述第一扰流件单元(23)之间均匀间隔;所述第二扰流件组(21)包括多个第二扰流件单元(24),多个所述第二扰流件单元(24)沿所述管体(10)的延伸方向设置,多个所述第二扰流件单元(24)之间均匀间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扰流件单元(23)包括3个扰流单体(25),3个所述扰流单体(2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郄少东王雷张小松
申请(专利权)人:曼德电子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