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置筛孔的微气泡发生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163345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1-26 23:36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内置筛孔的微气泡发生器,包括采用3D打印技术一体成型的流体通道和接口。所述流体通道包括液相区和气泡形成区。其中,液相区一侧设有液相入口,另一侧与气液混合区连通处设有多个阵列分布的筛孔;所述的气泡形成区与液相区连通,两侧分别设有气相入口和微气泡输出口。气相入口、液相入口和微气泡输出口均设有螺纹,可直接与外部连接。该微泡发生器直接利用液相和气相间的冲击力产生气泡。液相区与气液混合区连接处设有筛孔,可将液相切割成水柱,促使在较高的入口速度和较小的气液速度比下产生气泡更加符合实际生产的需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化学反应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内置筛孔的微气泡发生器


技术介绍

1、微气泡具有比表面积大、上升速度慢、自身增压溶解等特点,气泡在破裂过程中会产生大量自由基,具有强大的吸附去污效果,可用于污水净化等方面。气泡越小、数量越多,净化效果越好,因此,提高产生微气泡的数量,减小气泡尺寸是微气泡发生器的主要研究内容。

2、微气泡主要通过加压溶气释气法、超声法、电解法、引气法等方法产生。其中溶气释气法产生的气泡分布窄,能耗高,流程复杂;引气法能耗低,但气泡相对较大,气泡分布宽;超声法能耗高,对设备要求较高;电解法产生的气泡数量少,能耗高。

3、因此,开发低能耗、流程简单且高效的微气泡发生器尤为重要。


技术实现思路

1、技术目的: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低能耗、结构简单,无需外部转接结构的新型微泡发生器。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3、一种内置筛孔的微气泡发生器,包括内部流体通道,所述流体通道包括液相区和气泡形成区;所述的液相区连接在气泡形成区的一侧;

4、所述的液相区一侧设有液相入口,另一侧与气泡形成区连通,连通处设有多个筛孔;所述的气泡形成区一侧设有气相入口,另一侧设有微气泡输出口。

5、具体地,所述的筛孔开设在气泡形成区与液相区连接处的侧壁上。

6、进一步地,所述内置筛孔的微气泡发生器还包括一组接口,所述的接口分别连接在气泡形成区两端的气相入口和微气泡输出口处,以及液相区一侧的液相入口处。

7、进一步地,所述的接口中心具有内螺纹通槽,各接口分别连接于液相入口、气相入口和微气泡输出口处。

8、进一步地,所述液相区与气泡形成区连通处的筛孔由一组微孔组成,微孔的形状为正方形或圆形,边长或直径为0.2mm~1mm,排列方式为方形阵列,数量为16~64个。

9、进一步地,所述内部流体通道的截面为方形,内壁边长为8mm~12mm,外壁边长为10mm~14mm,管壁厚度为1-2mm。

10、进一步地,所述接口为一截面为正方形的长方体结构,长6~10mm,宽14~16mm,高14~6mm,正方形中心开设一标准m6螺纹通孔,接口连接与流体通道外部紧密连接。

11、优选地,该气泡发生器采用3d打印一体成型,所述流体通道和接口为一整体,接口内设置内螺纹,可直接与其他管道连接,无需转接。

12、该微气泡发生器的适用范围为:气体流速0.4~1.2m/s,液体流速4~12m/s,气液流速比1:6~1:15,液体密度700~1200kg/m3,液体粘度0.0003~0.003kg/m·s。

13、有益效果:

14、本装置中液相流道与气相流道互相垂直,在液相区和气泡形成区连接处设置多个筛孔,使其对液体进行剪切,促使液体对气体产生更大的冲击力而产生气泡。直接利用液气速度比产生的冲击力产生气泡,多个筛孔可以直接对液相进行剪切,促使在较高流速和较小的气液速度比下产生气泡更加符合实际生产的需要。接口连接在流体通道的各个端部,形成一个整体,使整个微泡发生器不需要外部零件直接与其他管道连接,结构简单,无需外部装置。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内置筛孔的微气泡发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内部流体通道(1),所述流体通道(1)包括液相区(11)和气泡形成区(12);所述的液相区(11)连接在气泡形成区(12)的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置筛孔的微气泡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筛孔(14)开设在气泡形成区(12)与液相区(11)连接处的侧壁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置筛孔的微气泡发生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组接口(2),所述的接口(2)分别连接在气泡形成区(12)两端的气相入口(15)和微气泡输出口(16)处,以及液相区(11)一侧的液相入口(13)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置筛孔的微气泡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接口(2)中心具有内螺纹通槽,各接口(2)分别连接于液相入口(13)、气相入口(15)和微气泡输出口(16)处。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置筛孔的微气泡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液相区(11)与气泡形成区(12)连通处的筛孔(14)由一组微孔组成,微孔的形状为正方形或圆形,边长或直径为0.2mm~1mm,排列方式为方形阵列,数量为16~64个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置筛孔的微气泡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部流体通道(1)的截面为方形,内壁边长为8mm~12mm,外壁边长为10mm~14mm,管壁厚度为1-2mm。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置筛孔的微气泡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口(2)为一截面为正方形的长方体结构,长6~10mm,宽14~16mm,高14~6mm,正方形中心开设一标准M6螺纹通孔,接口(2)连接与流体通道(1)外部紧密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置筛孔的微气泡发生器,其特征在于,采用3D打印一体成型,所述流体通道(1)和接口(2)为一整体。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置筛孔的微气泡发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内部流体通道(1),所述流体通道(1)包括液相区(11)和气泡形成区(12);所述的液相区(11)连接在气泡形成区(12)的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置筛孔的微气泡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筛孔(14)开设在气泡形成区(12)与液相区(11)连接处的侧壁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置筛孔的微气泡发生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组接口(2),所述的接口(2)分别连接在气泡形成区(12)两端的气相入口(15)和微气泡输出口(16)处,以及液相区(11)一侧的液相入口(13)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置筛孔的微气泡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接口(2)中心具有内螺纹通槽,各接口(2)分别连接于液相入口(13)、气相入口(15)和微气泡输出口(16)处。

5.根据权利要求2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凯李超刘汉飞黄益平赵双飞李双涛朱昊何伟倪嵩波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工业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