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导油组件、减速器及电驱动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40135580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1-23 22:48
本技术公开一种导油组件、减速器及电驱动系统,导油组件包括壳体、第一导油筋和第二导油筋,第一导油筋和第二导油筋分别与壳体连接,且第一导油筋和第二导油筋分别朝向壳体的中心延伸;第二导油筋位于第一导油筋下方,第二导油筋与第一导油筋之间设有导油间隙;第二导油筋与壳体之间设有进油间隙。通过第一导油筋的上表面对壳体顶部向下流动的润滑油进行导流,以及通过第二导油筋上的进油间隙对壳体底部向上流动的润滑油进行导流,并在第一导油筋反弹效果下进入第一导油筋与第二导油筋之间的导油间隙,从而将导油筋上表面的润滑油和导油间隙内的润滑油进行汇集,并引导至需要润滑的器件上,提高润滑油的使用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驱动系统制造的,尤其涉及一种导油组件、减速器及电驱动系统


技术介绍

1、三合一电驱动系统为了提高整机效率,减速器的润滑油通常选用比传统变速箱粘度更低的润滑油以降低能量损失,从而导致了润滑油在零部件表面滞留时间短,易出现润滑不良问题。因此,通过在减速器壳体上进行合理的导油结构设计,将润滑油持续足量的输送到容易欠润滑的零部件变得极为重要。

2、相关技术有公开一种减速器壳体轴承座,申请号为cn202121693625.2的中国技术专利,包括:壳体与轴承座,所述壳体的底面开设有轴承安装孔,所述轴承座包括钢套、导油块与挡油筋;所述钢套固设于所述轴承安装孔,还开设有缺口;所述导油块与所述壳体的底面固定连接,并与所述钢套相邻,还开设有油槽,所述油槽与所述缺口连通;所述挡油筋与所述壳体的底面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油槽的侧边;所述钢套用于跟轴承的外圈过盈配合。

3、相关技术中,对减速器壳体的设计,以及对输入轴的导油结构主要考虑输出轴的泵油量输送,即如图4所示,在输入轴左侧设置导油筋与壳体边界相连,输出轴大齿轮泵油通过路径1,在导油筋上表面被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导油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第一导油筋和第二导油筋,所述第一导油筋和所述第二导油筋分别与所述壳体连接,且所述第一导油筋和所述第二导油筋分别朝向所述壳体的中心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油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油筋朝向所述第二导油筋方向上的投影完全覆盖于所述进油间隙。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油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油筋和所述第二导油筋皆呈水平倾斜设置,且所述第一导油筋的水平角度中的锐角为第一导油角,所述第二导油筋的水平角度中的锐角为第二导油角,所述第一导油角大于所述第二导油角。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导油组件,其特征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导油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第一导油筋和第二导油筋,所述第一导油筋和所述第二导油筋分别与所述壳体连接,且所述第一导油筋和所述第二导油筋分别朝向所述壳体的中心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油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油筋朝向所述第二导油筋方向上的投影完全覆盖于所述进油间隙。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油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油筋和所述第二导油筋皆呈水平倾斜设置,且所述第一导油筋的水平角度中的锐角为第一导油角,所述第二导油筋的水平角度中的锐角为第二导油角,所述第一导油角大于所述第二导油角。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导油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油角比所述第二导油角大5°至1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油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油筋背离所述第二导油筋的一侧设有导油槽,和/或所述第二导油筋靠近所述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成川丛岩石佳杨云茂赵路帅李宗泽
申请(专利权)人:联合汽车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