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驱动力总成以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129123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1-23 21:51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电驱动力总成以及车辆,包括:减速器模块和主壳体,电机,电机具有电机模块和电机盖体,电机盖体与主壳体共同限定出第一安装腔;电机控制器,电机控制器具有控制器组件和控制器盖体,控制器盖体与主壳体共同限定出第二安装腔,电机模块与减速器模块连接以驱动减速器模块工作。由此,通过主壳体与电机盖体、控制器盖体配合,能够限定出用于安装电机模块的第一安装腔和用于安装控制器组件的第二安装腔,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减少零件数量,提升电驱动力总成的集成度,并且,能够使电驱动力总成的结构刚度更高、NVH性能更佳,此外,减小了电驱动力总成的重量和体积,扩大了电驱动力总成的适用范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驱动,尤其是涉及一种电驱动力总成以及车辆


技术介绍

1、相关技术中,电驱动力总成一般用于新能源乘用车,电驱动力总成作为新能源乘用车的动力驱动系统。现有的电驱动力总成包括多个独立的部件,例如但不限于电机控制器、驱动电机、减速器,电机控制器、驱动电机、减速器均具有各自的上盖、下盖以及壳体,通过螺接的方式将电机控制器、驱动电机、减速器装配到一起以形成电驱动力总成。这种电驱动力总成的各部件均需要独立装配,零件数量多,导致电驱动力总成的集成度差,并且,各部件之间的连接刚度低,导致电驱动力总成的结构刚度低,nvh性能(n声音、震动、声振粗糙度-noise、vibration、harshness)不佳,此外,电驱动力总成整体重量和体积大,影响电驱动力总成的适用范围。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电驱动力总成,该电驱动力总成的集成度高、结构刚度高、nvh性能好,并且,该电驱动力总成的适用范围广。

2、本技术进一步地提出了一种车辆。

3、根据本技术的电驱动力总成包括:减速器模块和主壳体,所述减速器模块设于所述主壳体内;电机,所述电机具有电机模块和电机盖体,所述电机盖体与所述主壳体连接以与所述主壳体共同限定出用于安装所述电机模块的第一安装腔;电机控制器,所述电机控制器具有控制器组件和控制器盖体,所述控制器盖体与所述主壳体连接以与所述主壳体共同限定出用于安装所述控制器组件的第二安装腔,所述电机模块与所述减速器模块连接以驱动所述减速器模块工作,所述电机模块还与所述控制器组件通信连接。

4、根据本技术的电驱动力总成,通过主壳体与电机盖体、控制器盖体配合,能够限定出用于安装电机模块的第一安装腔和用于安装控制器组件的第二安装腔,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减少零件数量,提升电驱动力总成的集成度,并且,能够使电驱动力总成的结构刚度更高、nvh性能更佳,此外,减小了电驱动力总成的重量和体积,扩大了电驱动力总成的适用范围。

5、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电机模块和所述控制器组件分别位于所述减速器模块的相对两侧。

6、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主壳体限定出第一安装空间和第二安装空间,所述控制器盖体封闭所述第一安装空间的第一敞开端,所述电机盖体封闭所述第二安装空间的第二敞开端。

7、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控制器组件的至少部分设于所述控制器盖体。

8、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控制器组件包括:功率器件和电容,所述功率器件和所述电容均设于所述控制器盖体的内壁面。

9、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控制器组件还包括:屏蔽罩、安装部、驱动板和控制板,所述驱动板连接在所述控制板和所述功率器件之间,所述屏蔽罩与所述安装部连接以使所述控制板设于所述屏蔽罩和所述安装部之间,所述驱动板位于所述屏蔽罩远离所述控制板的一侧,所述安装部与所述控制器盖体连接。

10、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控制器组件还包括:输出导电排,所述控制器盖体的内壁面具有第一安装柱,所述输出导电排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柱,所述输出导电排连接在所述功率器件和所述电机模块的三相端子之间。

11、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输出导电排具有与所述三相端子连接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靠近所述三相端子的端部具有导向部,所述导向部与所述连接部间形成钝角以使所述导向部与所述三相端子导向配合。

12、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控制器组件还包括:接线座,所述接线座和所述主壳体上的高压插接件连接,所述接线座和所述主壳体间形成有封闭空间,所述主壳体设置有接线维护孔,所述接线维护孔与所述封闭空间对应。

13、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控制器盖体具有低压接插件,所述低压接插件与所述控制板连接。

14、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控制器盖体具有换热流道以与所述控制器组件换热。

15、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换热流道位于所述控制器盖体的内壁面和外壁面之间。

16、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换热流道包括:连通的第一换热流道和第二换热流道,所述第一换热流道和所述第二换热流道叠置在所述控制器盖体的内壁面和外壁面之间。

17、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控制器盖体包括:盖体主体和第一流道盖体,所述盖体主体形成有第一槽体和所述第二换热流道,所述第二换热流道位于所述第一槽体和所述控制器盖体的内壁面之间,所述第一槽体朝向所述控制器盖体的外壁面敞开,所述第一流道盖体固设于所述盖体主体且封闭所述第一槽体的敞开端以形成所述第一换热流道。

18、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二换热流道朝向所述控制器盖体的内壁面敞开设置,所述控制器组件封闭所述第二换热流道的敞开端。

19、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电驱动力总成还包括:第二流道盖体,所述第二换热流道朝向所述控制器盖体的内壁面敞开设置,所述第二流道盖体固设于所述盖体主体且封闭所述第二换热流道的敞开端。

20、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控制器盖体具有进口嘴和出口嘴,所述进口嘴和所述出口嘴分别与所述第二换热流道和所述第一换热流道连通。

21、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换热流道和/或所述第二换热流道内具有导流筋,所述第一换热流道内的所述导流筋适于引导所述第一换热流道内的换热介质向所述出口嘴流动,所述第二换热流道内的所述导流筋适于引导所述第二换热流道内的换热介质向所述连通孔流动。

22、根据本技术的车辆,包括上述的电驱动力总成。

23、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驱动力总成(100),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驱动力总成(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模块和所述控制器组件(20)分别位于所述减速器模块的相对两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驱动力总成(100),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壳体(101)限定出第一安装空间和第二安装空间,所述控制器盖体(30)封闭所述第一安装空间的第一敞开端,所述电机盖体(111)封闭所述第二安装空间的第二敞开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驱动力总成(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组件(20)的至少部分设于所述控制器盖体(30)。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驱动力总成(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组件(20)包括:功率器件(201)和电容(202),所述功率器件(201)和所述电容(202)均设于所述控制器盖体(30)的内壁面(301)。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驱动力总成(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组件(20)还包括:屏蔽罩(203)、安装部(131)、驱动板(204)和控制板(205),所述驱动板(204)连接在所述控制板(205)和所述功率器件(201)之间,所述屏蔽罩(203)与所述安装部(131)连接以使所述控制板(205)设于所述屏蔽罩(203)和所述安装部(131)之间,所述驱动板(204)位于所述屏蔽罩(203)远离所述控制板(205)的一侧,所述安装部(131)与所述控制器盖体(30)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驱动力总成(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组件(20)还包括:输出导电排(206),所述控制器盖体(30)的内壁面(301)具有第一安装柱(303),所述输出导电排(206)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柱(303),所述输出导电排(206)连接在所述功率器件(201)和所述电机模块的三相端子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驱动力总成(100),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导电排(206)具有与所述三相端子连接的连接部(2061),所述连接部(2061)靠近所述三相端子的端部具有导向部(2062),所述导向部(2062)与所述连接部(2061)间形成钝角以使所述导向部(2062)与所述三相端子导向配合。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驱动力总成(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组件(20)还包括:接线座(207),所述接线座(207)和所述主壳体(101)上的高压插接件(14)连接,所述接线座(207)和所述主壳体(101)间形成有封闭空间,所述主壳体(101)设置有接线维护孔,所述接线维护孔与所述封闭空间对应。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驱动力总成(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盖体(30)具有低压接插件(210),所述低压接插件(210)与所述控制板(205)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电驱动力总成(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盖体(30)具有换热流道(304)以与所述控制器组件(20)换热。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驱动力总成(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流道(304)位于所述控制器盖体(30)的内壁面(301)和外壁面(302)之间。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驱动力总成(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流道(304)包括:连通的第一换热流道(3041)和第二换热流道(3042),所述第一换热流道(3041)和所述第二换热流道(3042)叠置在所述控制器盖体(30)的内壁面(301)和外壁面(302)之间。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驱动力总成(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盖体(30)包括:盖体主体(305)和第一流道盖体(306),所述盖体主体(305)形成有第一槽体(3051)和所述第二换热流道(3042),所述第二换热流道(3042)位于所述第一槽体(3051)和所述控制器盖体(30)的内壁面(301)之间,所述第一槽体(3051)朝向所述控制器盖体(30)的外壁面(302)敞开,所述第一流道盖体(306)固设于所述盖体主体(305)且封闭所述第一槽体(3051)的敞开端以形成所述第一换热流道(3041)。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驱动力总成(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换热流道(3042)朝向所述控制器盖体(30)的内壁面(301)敞开设置,所述控制器组件(20)封闭所述第二换热流道(3042)的敞开端。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驱动力总成(10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流道盖体,所述第二换热流道(3042)朝向所述控制器盖体(30)的内壁面(3...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驱动力总成(100),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驱动力总成(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模块和所述控制器组件(20)分别位于所述减速器模块的相对两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驱动力总成(100),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壳体(101)限定出第一安装空间和第二安装空间,所述控制器盖体(30)封闭所述第一安装空间的第一敞开端,所述电机盖体(111)封闭所述第二安装空间的第二敞开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驱动力总成(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组件(20)的至少部分设于所述控制器盖体(30)。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驱动力总成(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组件(20)包括:功率器件(201)和电容(202),所述功率器件(201)和所述电容(202)均设于所述控制器盖体(30)的内壁面(301)。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驱动力总成(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组件(20)还包括:屏蔽罩(203)、安装部(131)、驱动板(204)和控制板(205),所述驱动板(204)连接在所述控制板(205)和所述功率器件(201)之间,所述屏蔽罩(203)与所述安装部(131)连接以使所述控制板(205)设于所述屏蔽罩(203)和所述安装部(131)之间,所述驱动板(204)位于所述屏蔽罩(203)远离所述控制板(205)的一侧,所述安装部(131)与所述控制器盖体(30)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驱动力总成(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组件(20)还包括:输出导电排(206),所述控制器盖体(30)的内壁面(301)具有第一安装柱(303),所述输出导电排(206)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柱(303),所述输出导电排(206)连接在所述功率器件(201)和所述电机模块的三相端子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驱动力总成(100),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导电排(206)具有与所述三相端子连接的连接部(2061),所述连接部(2061)靠近所述三相端子的端部具有导向部(2062),所述导向部(2062)与所述连接部(2061)间形成钝角以使所述导向部(2062)与所述三相端子导向配合。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驱动力总成(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组件(20)还包括:接线座(207),所述接线座(207)和所述主壳体(101)上的高压插接件(14)连接,所述接线座(207)和所述主壳体(101)间形成有封闭空间,所述主壳体(101)设置有接线维护孔,所述接线维护孔与所述封闭空间对应。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驱动力总成(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盖体(30)具有低压接插件(210),所述低压接插件(210)与所述控制板(205)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少波范永灿
申请(专利权)人:安庆威灵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