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胶二次顶出模具行程控制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127238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1-23 21:34
本技术涉及一种软胶二次顶出模具行程控制结构。它解决了现有模具顶出机构运行不流畅等技术问题。包括具有用于放置产品的模具腔的模具体,在模具体一侧设有模具底板,模具体设有顶出司筒,且顶出司筒连接有二次顶出机构,在模具底板和模具体之间设有第一顶针板和第二顶针板,模具体周向外侧和模具底板周向外侧之间设有若干二次顶出导向限位机构,二次顶出导向限位机构均包括二次顶出导向杆,二次顶出导向杆上设有第一联动座和第二联动座,第一联动座与模具体外侧相连,第二联动座与第一顶针板相连。优点在于:二次顶针导向限位机构和二次顶出机构能够使第一顶针板与第二顶针板相互独立运行,提高顶出机构的运行流畅性,提高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模具,具体涉及一种软胶二次顶出模具行程控制结构


技术介绍

1、目前,注塑模具是一种生产塑胶制品的工具,注塑模具内具有模具腔,通过注塑通道将原料通往模具腔,原料能够在模具腔内成型形成产品,且目前成型后的产品大多数通过一次顶出机构对产品进行脱模;不过现有的一次顶出机构的脱模效率低,且无法对产品结构复杂的模具进行脱模会导致产品拉伤,影响产品的良品率等问题。

2、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人们进行了长期的探索,提出了各式各样的解决方案。例如,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橡胶止垫模具顶出结构[202122603902.2],其包括模具底板,所述的模具底板上方设有注塑成型下模,所述的注塑成型下模内设有后模仁,所述的注塑成型下模与模具底板之间设有顶针板,所述的顶针板上设有防拉伤二次顶出组件。

3、上述方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现有顶出机构脱模会产生拉伤的问题,但是该方案依然存在着诸多不足,例如其顶针板和倒扣针固定板在脱模过程中同步运行,且当顶针板受到限位时,倒扣针固定板继续运行,其顶针板和倒扣固定板容易产生卡死和/或运动不流畅等问题,脱模效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软胶二次顶出模具行程控制结构。

2、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本软胶二次顶出模具行程控制结构,包括具有用于放置产品的模具腔的模具体,在模具体一侧设有模具底板,所述的模具体内设有一端与产品相配合的顶出司筒,且所述的顶出司筒连接有二次顶出机构,在模具底板和模具体之间活动设有上下对应设置的第一顶针板和第二顶针板,且所述的第一顶针板与顶出司筒相配合,所述的第二顶针板与二次顶出机构相连,所述的模具体周向外侧和模具底板周向外侧之间设有若干二次顶出导向限位机构,且每一个二次顶出导向限位机构均包括与驱动器相连且可上下活动设置的二次顶出导向杆,所述的二次顶出导向杆上设有自上向下依次设置的第一联动座和第二联动座,所述的第一联动座与模具体外侧相连,所述的第二联动座与第一顶针板相连。

3、在上述的软胶二次顶出模具行程控制结构中,所述的二次顶出导向限位机构对应设置在模具体的两侧,且所述的模具体每一侧均设有两个二次顶出导向限位机构。

4、在上述的软胶二次顶出模具行程控制结构中,所述的模具体包括前模板和后模板,所述的前模板与后模板上下对应设置,且所述的模具腔设置在前模板和后模板之间。

5、在上述的软胶二次顶出模具行程控制结构中,所述的前模板的两侧均设有第一联动座安装槽,所述的第一联动座与第一联动座安装槽一一对应设置且一侧通过若干固定螺栓固定设置在第一联动座安装槽内,且所述的第一联动座远离第一联动座安装槽的一侧设有第一导向杆安装孔,所述的二次顶出导向杆通过第一导向杆安装孔与第一联动座固定相连。

6、在上述的软胶二次顶出模具行程控制结构中,所述的模具底板上设有限位件,所述的限位件分别设置在模具底板两侧且相互对应设置,且所述的限位件远离模具底板的一端与后模板相抵靠,所述的限位件上端朝向相对应一侧延伸设有限位部,所述的限位部之间设有第一限位通道,且所述的限位部下端设有第二限位通道,所述的第一限位通道与第二限位通道相连通,且所述的第一限位通道的宽度小于第二限位通道的宽度。

7、在上述的软胶二次顶出模具行程控制结构中,所述的限位件的两侧分别设有若干第二联动座安装槽,所述的第二联动座安装槽与第一限位通道相连通,且所述的第二联动座安装槽的一端设有与后模板相抵靠的开口,所述的第二联动座安装槽与第二联动座一一对应设置,且所述的第二联动座一侧活动设置在第二联动座安装槽内。

8、在上述的软胶二次顶出模具行程控制结构中,所述的第二联动座远离第二联动座安装槽的一侧设有第二导向杆安装孔,所述的二次顶出导向杆通过第二导向杆安装孔与第二联动座固定相连,所述的第二联动座远离第二导向杆安装孔的一侧设有导向组件,所述的导向组件包括导向杆,所述的导向杆一端设置在模具底板上且另一端通过设置在第二导向杆安装孔一侧的导向孔设置在后模板内。

9、在上述的软胶二次顶出模具行程控制结构中,所述的第一顶针板活动设置在第一限位通道内且两侧分别与第二联动座通过若干固定螺栓固定相连,且所述的第二顶针板活动设置在第二限位通道内。

10、在上述的软胶二次顶出模具行程控制结构中,所述的二次顶出机构包括设置在第二顶针板两侧的直线驱动器,所述的直线驱动器上均设有连接块,所述的连接块与第一顶针板一侧固定相连。

11、在上述的软胶二次顶出模具行程控制结构中,所述的顶出司筒的一端通过后模板设置在模具腔内,且所述的顶出司筒包括司筒外套和设置在司筒外套内的顶针,且所述的司筒外套的另一端与第一顶针板固定相连,所述的顶针另一端与第二顶针板固定相连。

12、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

13、1、通过二次顶针导向限位机构和二次顶出机构能够使第一顶针板与第二顶针板相互独立运行,能够提高顶出机构的运行流畅性,提高生产效率。

14、2、通过第一联动座和第二联动座能够使前模板与第一顶针板同步运行,便于产品的脱模。

15、3、通过导向组件能够对第二联动座起到进一步的导向作用,保证第二联动的的运行稳定性和流畅性。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软胶二次顶出模具行程控制结构,包括具有用于放置产品(1)的模具腔(21)的模具体(2),在模具体(2)一侧设有模具底板(3),所述的模具体(2)内设有一端与产品(1)相配合的顶出司筒(4),且所述的顶出司筒(4)连接有二次顶出机构(5),在模具底板(3)和模具体(2)之间活动设有上下对应设置的第一顶针板(6)和第二顶针板(7),且所述的第一顶针板(6)与顶出司筒(4)相配合,所述的第二顶针板(7)与二次顶出机构(5)相连,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模具体(2)周向外侧和模具底板(3)周向外侧之间设有若干二次顶出导向限位机构(8),且每一个二次顶出导向限位机构(8)均包括与驱动器相连且可上下活动设置的二次顶出导向杆(81),所述的二次顶出导向杆(81)上设有自上向下依次设置的第一联动座(82)和第二联动座(83),所述的第一联动座(82)与模具体(2)外侧相连,所述的第二联动座(83)与第一顶针板(6)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胶二次顶出模具行程控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二次顶出导向限位机构(8)对应设置在模具体(2)的两侧,且所述的模具体(2)每一侧均设有两个二次顶出导向限位机构(8)。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胶二次顶出模具行程控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模具体(2)包括前模板(22)和后模板(23),所述的前模板(22)与后模板(23)上下对应设置,且所述的模具腔(21)设置在前模板(22)和后模板(23)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软胶二次顶出模具行程控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模板(22)的两侧均设有第一联动座安装槽(221),所述的第一联动座(82)与第一联动座安装槽(221)一一对应设置且一侧通过若干固定螺栓固定设置在第一联动座安装槽(221)内,且所述的第一联动座(82)远离第一联动座安装槽(221)的一侧设有第一导向杆安装孔(821),所述的二次顶出导向杆(81)通过第一导向杆安装孔(821)与第一联动座(82)固定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软胶二次顶出模具行程控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模具底板(3)上设有限位件(9),所述的限位件(9)分别设置在模具底板(3)两侧且相互对应设置,且所述的限位件(9)远离模具底板(3)的一端与后模板(23)相抵靠,所述的限位件(9)上端朝向相对应一侧延伸设有限位部(91),所述的限位部(91)之间设有第一限位通道(92),且所述的限位部(91)下端设有第二限位通道(93),所述的第一限位通道(92)与第二限位通道(93)相连通,且所述的第一限位通道(92)的宽度小于第二限位通道(93)的宽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软胶二次顶出模具行程控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限位件(9)的两侧分别设有若干第二联动座安装槽(94),所述的第二联动座安装槽(94)与第一限位通道(92)相连通,且所述的第二联动座安装槽(94)的一端设有与后模板(23)相抵靠的开口(941),所述的第二联动座安装槽(94)与第二联动座(83)一一对应设置,且所述的第二联动座(83)一侧活动设置在第二联动座安装槽(94)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软胶二次顶出模具行程控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联动座(83)远离第二联动座安装槽(94)的一侧设有第二导向杆安装孔(831),所述的二次顶出导向杆(81)通过第二导向杆安装孔(831)与第二联动座(83)固定相连,所述的第二联动座(83)远离第二导向杆安装孔(831)的一侧设有导向组件(10),所述的导向组件(10)包括导向杆(101),所述的导向杆(101)一端设置在模具底板(3)上且另一端通过设置在第二导向杆安装孔(831)一侧的导向孔(102)设置在后模板(23)内。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软胶二次顶出模具行程控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顶针板(6)活动设置在第一限位通道(92)内且两侧分别与第二联动座(83)通过若干固定螺栓固定相连,且所述的第二顶针板(7)活动设置在第二限位通道(93)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软胶二次顶出模具行程控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二次顶出机构(5)包括设置在第二顶针板(7)两侧的直线驱动器(51),所述的直线驱动器(51)上均设有连接块(52),所述的连接块(52)与第一顶针板(6)一侧固定相连。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软胶二次顶出模具行程控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顶出司筒(4)的一端通过后模板(23)设置在模具腔(21)内,且所述的顶出司筒(4)包括司筒外套(41)和设置在司筒外套(41)内的顶针(42),且所述的司筒外套(41)的另一端与第一顶针板(6)固定相连,所述...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软胶二次顶出模具行程控制结构,包括具有用于放置产品(1)的模具腔(21)的模具体(2),在模具体(2)一侧设有模具底板(3),所述的模具体(2)内设有一端与产品(1)相配合的顶出司筒(4),且所述的顶出司筒(4)连接有二次顶出机构(5),在模具底板(3)和模具体(2)之间活动设有上下对应设置的第一顶针板(6)和第二顶针板(7),且所述的第一顶针板(6)与顶出司筒(4)相配合,所述的第二顶针板(7)与二次顶出机构(5)相连,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模具体(2)周向外侧和模具底板(3)周向外侧之间设有若干二次顶出导向限位机构(8),且每一个二次顶出导向限位机构(8)均包括与驱动器相连且可上下活动设置的二次顶出导向杆(81),所述的二次顶出导向杆(81)上设有自上向下依次设置的第一联动座(82)和第二联动座(83),所述的第一联动座(82)与模具体(2)外侧相连,所述的第二联动座(83)与第一顶针板(6)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胶二次顶出模具行程控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二次顶出导向限位机构(8)对应设置在模具体(2)的两侧,且所述的模具体(2)每一侧均设有两个二次顶出导向限位机构(8)。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胶二次顶出模具行程控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模具体(2)包括前模板(22)和后模板(23),所述的前模板(22)与后模板(23)上下对应设置,且所述的模具腔(21)设置在前模板(22)和后模板(23)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软胶二次顶出模具行程控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模板(22)的两侧均设有第一联动座安装槽(221),所述的第一联动座(82)与第一联动座安装槽(221)一一对应设置且一侧通过若干固定螺栓固定设置在第一联动座安装槽(221)内,且所述的第一联动座(82)远离第一联动座安装槽(221)的一侧设有第一导向杆安装孔(821),所述的二次顶出导向杆(81)通过第一导向杆安装孔(821)与第一联动座(82)固定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软胶二次顶出模具行程控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模具底板(3)上设有限位件(9),所述的限位件(9)分别设置在模具底板(3)两侧且相互对应设置,且所述的限位件(9)远离模具底板(3)的一端与后模板(23)相抵靠,所述的限位件(9)上端朝向相对应一侧延伸设有限位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昌帮蔡瑞灵蔡华隆
申请(专利权)人:嘉兴制峰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