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隧道同震黏滑错动试验装置及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_技高网

一种隧道同震黏滑错动试验装置及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0110226 阅读:5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1-23 19:0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隧道同震黏滑错动试验装置及方法,包括型钢外框架、设置在型钢外框架内的模型箱体、连接模型箱体上部与型钢外框架的弹性蓄能装置与触发‑释能装置、支撑模型箱体的模型箱底座、与型钢外框架及模型箱底座底部连接的振动台、设置在模型箱体底部且通过模型箱底座支撑的作动器,所述模型箱体包括上盘箱体和下盘箱体,上盘箱体和下盘箱体呈左右贴合布置,贴合面为错动面;所述错动面同一侧至少均安装弹性蓄能装置、触发‑释能装置、作动器。本发明专利技术可模拟考虑冲击效应和大量级黏滑速率的隧道同震黏滑错动试验,还原隧道地震及地震中的黏滑错动全过程,从而揭示地震‑黏滑错动响应破坏机理,为穿越活断层隧道抗错减震设防提供支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隧道同震黏滑错动试验装置及方法,属于隧道模型试验。


技术介绍

1、西部和西南地区广泛分布着各种规模的活断层,一批在建和规划建设的长大线性工程建设常无法绕避活断层,直接穿越的隧道工程案例日益增多。由于断层活动十分频繁,穿越活断层隧道遭受地震动和断错破坏较为突出。特别是强震中同时遭遇断层黏滑错动的隧道,地震和黏滑错动的共同作用常造成隧道结构极为严重的破坏。因此,穿越活断层隧道抗错减震已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问题。

2、根据活断层错动发生的机制,可分为无震蠕滑错动和同震黏滑错动。其中,蠕滑错动是断层带上下盘在构造作用下以极低速率(mm/年的级别)发生相对错动,错动过程较为缓慢,位移逐步施加在衬砌上,相当于拟静力加载过程。黏滑错动的主要特征是快速错动,错动速率与岩体震动的峰值速率接近,可达m/s级,位移瞬时施加在衬砌上,相当于动力加载过程,存在明显的冲击效应。

3、目前,针对隧道同震黏滑错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室内实验,但无论是理论分析还是数值计算都存在局限性,没有实验的验证尚很难断定理论的科学性和计算结果的有效性,因此,室内实验是揭示隧道断错响应机制十分重要的研究手段。为此,国内外学者对此开发了多种模型试验装置及方法。然而,现有试验设备所能模拟的最快错动速率为6mm/s,其他速率多为mm/min级别。现有试验方法模拟的错动均是拟静力的,这对蠕滑错动是合适的,但不能体现黏滑错动的动力特性,无法模拟隧道在同震错动过程中的受力特征。此外,对于地震和错动的耦合作用,现有实验方法多采用先错动后地震的模拟方式,其中错动的模拟还是采用低速率的拟静力加载方式,地震动的模拟则借助振动台模拟装置来实现。由于未解决不同量级的错动速率和错动模拟时机的问题,上述模拟方法实际上无法考虑在强震过程中发生的瞬态错动问题。可见,设计一种可考虑冲击效应和大量级黏滑速率的隧道同震黏滑错动试验方法,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隧道同震黏滑错动试验装置及方法,可模拟考虑冲击效应和大量级黏滑速率的隧道同震黏滑错动试验,还原隧道地震及地震中的黏滑错动全过程,从而揭示地震-错动响应破坏机理,为穿越活断层隧道抗错减震设防提供支撑。

2、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

3、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隧道同震黏滑错动试验装置,包括型钢外框架、设置在型钢外框架内的模型箱体、连接模型箱体上部与型钢外框架的弹性蓄能装置与触发-释能装置12、支撑模型箱体的模型箱底座、与型钢外框架及模型箱底座底部连接的振动台31、设置在模型箱体底部且通过模型箱底座支撑的作动器35,所述模型箱体包括上盘箱体27和下盘箱体34,上盘箱体27和下盘箱体34呈左右贴合布置,贴合面为错动面;所述错动面同一侧至少均安装弹性蓄能装置、触发-释能装置12、作动器35。

4、所述模型箱底座包括底板30、多根h型钢横梁33、第一h型钢纵梁32-1、第二h型钢纵梁32-2;其中,h型钢横梁33采用分段式设计,第一段h型钢横梁33上翼缘支撑上盘箱体27,第二段h型钢横梁33上翼缘支撑下盘箱体34,第一段h型钢横梁33的下翼缘与第一h型钢纵梁32-1的上翼缘连接,第二段h型钢横梁33的下翼缘与第二h型钢纵梁32-2的上翼缘连接,第一h型钢纵梁32-1、第二h型钢纵梁32-2的下翼缘固定于底板30之上,底板30及上盘箱体27/下盘箱体34之间用于安装作动器35。

5、还包括位移限位装置28,用于作动器35卸荷下降至预先设定的错动量时放置。

6、所述弹性蓄能装置为第一弹性蓄能装置1或第二弹性蓄能装置9。

7、所述第一弹性蓄能装置1包括与型钢外框架组装的弹簧上板2、与模型箱体连接的弹簧下板3,所述弹簧上板2靠近弹簧下板3一侧开设连接槽7,连接槽7中用于安装弹簧6,通过弹簧6与第一套筒5连接。

8、所述第二弹性蓄能装置9与第一弹性蓄能装置1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第二套筒10作业面设有挂钩,弹簧下板3上端面设有用于与挂钩配合的连接环11。

9、所述触发-释能装置12包括连接上板13与连接下板14,所述连接上板13和型钢外框架组装连接且位于两组弹性蓄能装置之间,安装在连接上板13下端的连接下板14上装有定滑轮16、滚轮滑槽17、限位滚轮18、限位块19和钩子20;通过定滑轮16上的绳子移动带动限位滚轮18在滚轮滑槽17中沿预设方向移动,限位滚轮18与限位块19配合,对安装在限位滚轮18与限位块19之间的钩子20进行状态切换,钩子20用于钩住模型箱体。

10、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隧道同震黏滑错动试验方法,包括:

11、基于回归分析,建立地震震级与错动量的表达式,从而确定错动量;依据错动量、选用的最大错动速度,确定隧道同震黏滑错动试验装置中弹性蓄能装置;

12、通过隧道同震黏滑错动试验装置中振动台31施加地震动激励,用于模拟地震的振动作用;

13、弹性蓄能装置与触发-释能装置12联合实现错动:依据设定的地震时刻,启动触发-释能装置12,用于振动作用下黏滑错动速度和错动量的模拟。

14、所述地震震级与错动量的表达式为:

15、lns=am+b;

16、式中,s为错动量,m为地震震级,a、b为经验拟合参数。

17、最大错动速度v表达式为:

18、

19、其中,k为弹簧6刚度系数;n为弹簧6的个数;s为错动量;α为错动角度;m为上盘箱体27及上盘箱体27中围岩总质量,或者表示下盘箱体34及下盘箱体34中围岩总质量;g为重力加速度。

20、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一方面利用箱体自重与弹性蓄能装置,可使错动速率可达m/s级别,依据试验需要还可以调节错动速率的大小。另一方面,采用触发-释能装置,可以实现模型箱在地震动峰值前、峰值时刻、峰值后某一典型时刻,发生瞬间错动。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隧道同震黏滑错动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型钢外框架、设置在型钢外框架内的模型箱体、连接模型箱体上部与型钢外框架的弹性蓄能装置与触发-释能装置(12)、支撑模型箱体的模型箱底座、与型钢外框架及模型箱底座底部连接的振动台(31)、设置在模型箱体底部且通过模型箱底座支撑的作动器(35),所述模型箱体包括上盘箱体(27)和下盘箱体(34),上盘箱体(27)和下盘箱体(34)呈左右贴合布置,贴合面为错动面;所述错动面同一侧至少均安装弹性蓄能装置、触发-释能装置(12)、作动器(3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同震黏滑错动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型箱底座包括底板(30)、多根H型钢横梁(33)、第一H型钢纵梁(32-1)、第二H型钢纵梁(32-2);其中,H型钢横梁(33)采用分段式设计,第一段H型钢横梁(33)上翼缘支撑上盘箱体(27),第二段H型钢横梁(33)上翼缘支撑下盘箱体(34),第一段H型钢横梁(33)的下翼缘与第一H型钢纵梁(32-1)的上翼缘连接,第二段H型钢横梁(33)的下翼缘与第二H型钢纵梁(32-2)的上翼缘连接,第一H型钢纵梁(32-1)、第二H型钢纵梁(32-2)的下翼缘固定于底板(30)之上,底板(30)及上盘箱体(27)/下盘箱体(34)之间用于安装作动器(3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同震黏滑错动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位移限位装置(28),用于作动器(35)卸荷下降至预先设定的错动量时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同震黏滑错动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蓄能装置为第一弹性蓄能装置(1)或第二弹性蓄能装置(9)。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隧道同震黏滑错动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蓄能装置(1)包括与型钢外框架组装的弹簧上板(2)、与模型箱体连接的弹簧下板(3),所述弹簧上板(2)靠近弹簧下板(3)一侧开设连接槽(7),连接槽(7)中用于安装弹簧(6),通过弹簧(6)与第一套筒(5)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隧道同震黏滑错动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弹性蓄能装置(9)与第一弹性蓄能装置(1)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第二套筒(10)作业面设有挂钩,弹簧下板(3)上端面设有用于与挂钩配合的连接环(11)。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同震黏滑错动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发-释能装置(12)包括连接上板(13)与连接下板(14),所述连接上板(13)和型钢外框架组装连接且位于两组弹性蓄能装置之间,安装在连接上板(13)下端的连接下板(14)上装有定滑轮(16)、滚轮滑槽(17)、限位滚轮(18)、限位块(19)和钩子(20);通过定滑轮(16)上的绳子移动带动限位滚轮(18)在滚轮滑槽(17)中沿预设方向移动,限位滚轮(18)与限位块(19)配合,对安装在限位滚轮(18)与限位块(19)之间的钩子(20)进行状态切换,钩子(20)用于钩住模型箱体。

8.一种隧道同震黏滑错动试验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同震黏滑错动试验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地震震级与错动量的表达式为: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同震黏滑错动试验方法,其特征在于,最大错动速度v表达式为: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隧道同震黏滑错动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型钢外框架、设置在型钢外框架内的模型箱体、连接模型箱体上部与型钢外框架的弹性蓄能装置与触发-释能装置(12)、支撑模型箱体的模型箱底座、与型钢外框架及模型箱底座底部连接的振动台(31)、设置在模型箱体底部且通过模型箱底座支撑的作动器(35),所述模型箱体包括上盘箱体(27)和下盘箱体(34),上盘箱体(27)和下盘箱体(34)呈左右贴合布置,贴合面为错动面;所述错动面同一侧至少均安装弹性蓄能装置、触发-释能装置(12)、作动器(3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同震黏滑错动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型箱底座包括底板(30)、多根h型钢横梁(33)、第一h型钢纵梁(32-1)、第二h型钢纵梁(32-2);其中,h型钢横梁(33)采用分段式设计,第一段h型钢横梁(33)上翼缘支撑上盘箱体(27),第二段h型钢横梁(33)上翼缘支撑下盘箱体(34),第一段h型钢横梁(33)的下翼缘与第一h型钢纵梁(32-1)的上翼缘连接,第二段h型钢横梁(33)的下翼缘与第二h型钢纵梁(32-2)的上翼缘连接,第一h型钢纵梁(32-1)、第二h型钢纵梁(32-2)的下翼缘固定于底板(30)之上,底板(30)及上盘箱体(27)/下盘箱体(34)之间用于安装作动器(3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同震黏滑错动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位移限位装置(28),用于作动器(35)卸荷下降至预先设定的错动量时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同震黏滑错动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蓄能装置为第一弹性蓄能装置(1)或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祖德朱财鹏丁文云王顺国李贵民
申请(专利权)人:昆明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