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块发光均匀化的结构及其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010121 阅读:17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背光模块发光均匀化的结构及其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结构包括:包括有:至少一光源;一导光板;所述的导光板具有一入光面;所述光源设于该入光面;该导光板设置复数光学微结构单元,所述光学微结构单元则由复数次光学微结构单元组构而成,该光学微结构单元在所述导光板的分布密度是在X轴与Y轴方向随着距离该光源愈长而愈密地变化,且该次光学微结构单元在该光学微结构单元的分布也在X轴与Y轴方向随着距离该光源愈长而愈密地变化;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可以有效消除在其并接处产生增亮视觉效果的问题,同时使整个背光模块的发光更为均匀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背光模块,尤其涉及一种背光模块中并接组合导光板结构及其方 法。
技术介绍
使用液晶显示面板(LCD)的产品十分普遍,例如笔记型计算机、显示器、手机、液 晶电视、...等均可见其应用。LCD的应用必然要使用背光模块才能使其发光而产生显示效 果,因此,背光模块实际上亦属于LCD产品的必然配备,即便不是LCD产品,但在需要发光效 果的应用领域时,使用背光模块也成了适当的选择。一般用于LCD的背光模块包含有导光板与光源,部分液晶电视是采用直下型的灯 管安装于导光板背面做为光源,但如此会使液晶电视的机体厚度较大;为了进一步缩小机 体厚度,目前的做法是逐渐利用LED做为背光模块的光源,其主要结构,是在导光板的侧边 则设置复数LED,导光板的第一侧面则设置一反射片,相对的第二侧面做为出光面则设置由 扩散片与棱镜片等所组成的复数光学膜片,再于该些组件的周边以一外框包围。光源所发 出的光线由导光板的侧边投射进入,部分光线由反射片反射,再依序通过扩散片与棱镜片 射出。前述导光板属于光学组件,其对于光学精度与性能的要求很高,因此,导光板的尺 寸愈大,制造愈不容易,成本愈高。基于此,可考虑的方向是将复数片较小面积的导光板并 接组合成一大面积的导光板,以能应用于大尺寸的IXD显示器。如图1所示,所述并接式的导光板结构,是将复数片平滑的小面积导光板1的并接 边A抛光,并接时,直接让相邻两导光板的并接边A密合接触;所述各导光板1的侧边设置 LED光源2,光源2将光线投射进入导光板时,光线在导光板中被传导而在出光面形成整面 发光的效果。但是,由于两导光板1的并接边A与导光板1本身的介质不相同,以致于光线 传导到该并接边A时会产生折射,进而产生亮度高于平均值的亮线区域B (如图2的亮度曲 线所示),导致整块大面积导光板的亮度不均勻。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背光模块发光均勻化的结构,旨在解决 上述的问题;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背光模块发光均勻化的方法。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专利技术的结构包括包括有至少一光源;一导光板;所述的导光板具有一入光 面;所述光源设于该入光面;该导光板设置复数光学微结构单元,所述光学微结构单元则 由复数次光学微结构单元组构而成,该光学微结构单元在所述导光板的分布密度是在X轴 与Y轴方向随着距离该光源愈长而愈密地变化,且该次光学微结构单元在该光学微结构单 元的分布也在X轴与Y轴方向随着距离该光源愈长而愈密地变化;本专利技术的背光模块发光均勻化的方法,是通过以下步骤实现的在一导光板设置复数光学微结构单元,以及在该导光板的入光面设置至少一光 源;所述光学微结构单元是由复数次光学微结构单元组构而成,该光学微结构单元在 所述导光板的分布密度是在X轴与Y轴方向随着距离该光源愈长而愈密地变化,且该次光 学微结构单元在该光学微结构单元的分布也在X轴与Y轴方向随着距离该光源愈长而愈密 地变化。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可以有效消除在其并接处产生增亮视觉 效果的问题,同时使整个背光模块的发光更为均勻化。附图说明图1为显示现有技术中背光模块之导光板并接形态之示意图。图2为显示现有技术中将二导光板并接后,在导光板上之亮线分布示意图。图3为显示本专利技术导光板第一实施例结构之俯视示意图。图4为显示沿图3之S-S割线的局部平面剖视。图4A为图4之4A区域的局部放大图,其显示次光学微结构为突出部之示意图。图4B为显示本专利技术之次光学微结构为凹孔之示意图。图5为显示以图3之二导光板并接组合之实施例示意图。图6为显示本专利技术将二导光板并接后,在导光板上之亮线分布示意图。图7为显示本专利技术导光板第二实施例结构之俯视示意图。图8为显示本专利技术导光板第三实施例结构之俯视示意图。图9为显示本专利技术导光板第四实施例结构之俯视示意图。图10为显示本专利技术导光板第五实施例结构之俯视示意图。图11为显示本专利技术导光板第六实施例结构之俯视示意图。图12为显示本专利技术导光板第七实施例结构之俯视示意图。图13为显示本专利技术导光板第八实施例结构之俯视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其中一目的,在于解决采用并接方式制造大面积背光模块之导光板时, 会在导光板的并接处产生亮度高于平均值之亮线的问题。 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使导光板之发光均勻化效果进一步提升。本专利技术的特征是在背光模块所包含之导光板设置复数呈间歇式排列的光学微结 构单元,每一光学微结构单元又包含次光学微结构单元,由该光学微结构单元与次光学微 结构单元在导光板上构成在导光板三维方向分布密度的改变,密度大的区域得以折射与反 射更多光量,密度小的区域则折射与反射较少光量,以使导光板的发光更为平均;前述结构 应用于并接式的导光板时,通过由光学微结构单元折射与反射光线对视觉的干扰作用,进 而在视觉上消除在并接处产生增亮视觉效果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手段是在一导光板的出光面或相对于其出光面的另一面,或出光面6与相对于出光面的另一面设置复数光学微结构单元,以及在该导光板的入光面设置至少一 光源,所述光学微结构单元是由复数次光学微结构单元组构而成,该光学微结构单元在所 述导光板的分布密度是在X轴与Y轴方向随着距离该光源愈长而愈密地变化,该次光学微 结构单元则是由复数个在Z轴方向高出导光板表面的突出部,或低于导光板表面的凹孔组 成,且该突出部或凹孔是分别在Z轴方向随着距离该光源愈长而愈高或愈低地变化,由该 光学微结构单元与次光学微结构单元的组成形成三维方向的变化;所述次光学微结构单元 在每一光学微结构单元上的分布形态是相同于该光学微结构单元在该导光板上的分布形 态。作为一种选择,本专利技术对于所述光学微结构单元的轮廓形状,可以是正方形、长方 形、棱形、圆形、椭圆形、三角形、波浪形、...等各种形状,或是多种几何形状以规则或不规 则方式混合排列组合。参阅图3与图4,本专利技术提供之背光模块发光均勻化的方法与结构,主要是针对 构成背光模块的导光板1改良的方法与结构;所述导光板1具有位于至少一侧边的入光面 11,取导光板1具有较大面积的一侧面做为出光面12,该出光面12可以依实际的需要设置 诸如增亮片与棱镜片等光学膜片,该出光面12或相对于出光面12的另一面则形成复数光 学微结构单元13 (图中斜线所示之区域);也可以同时在出光面12与相对于出光面的另一 面均设置复数光学微结构单元;在导光板1的入光面11设置至少一光源2 ;所述光学微结 构单元13再进一步由复数次光学微结构单元15组构而成,该光学微结构单元13在导光板 1的分布密度是在X轴与Y轴方向随着距离该光源愈长而愈密地变化,该次光学微结构单元 15则是由复数个在Z轴方向高出导光板1表面的突出部151 (如图4A),或低于导光板1表 面的凹孔152 (如图4B)组成,且该突出部151或凹孔152是分别在Z轴方向随着距离该光 源愈长而愈高或愈低地变化,由该光学微结构单元13与次光学微结构单元1 5的组成形成 X轴、Y轴与Z轴三维方向的变化,密度大的区域得以折射与反射更多光量,密度小的区域则 折射与反射较少光量,以使导光板的发光更为平均。所述光学微结构单元13的轮廓形状,可以如图3所示的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背光模块发光均匀化的结构,包括有:至少一光源;一导光板;所述的导光板具有一入光面;所述光源设于该入光面;其特征在于:该导光板设置复数光学微结构单元,所述光学微结构单元则由复数次光学微结构单元组构而成,该光学微结构单元在所述导光板的分布密度是在X轴与Y轴方向随着距离该光源愈长而愈密地变化,且该次光学微结构单元在该光学微结构单元的分布也在X轴与Y轴方向随着距离该光源愈长而愈密地变化。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俊彬温明晃倪展璋洪聪永蔡宗霖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向隆塑胶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