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技术介绍
1、在地震作用下,工程结构的薄弱部位出现损伤的情况常有发生,为保证工程结构在地震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可通过在工程结构的特定部位附加减震隔震装置隔离并耗散地震能量在结构中的传递,以延长结构基本周期,并实现减震耗能的目标。
2、目前,根据是否需要外部能源输入,工程结构的减震控制方式可分为被动控制、主动控制及半主动控制。其中,被动控制系统不需要外部能源的输入,目前常见的被动控制减震装置有防屈曲耗能装置、液体粘滞阻尼器、惯容系统等。然而,这些被动控制装置的控制方式通常是固定的,并且多数采用单级或多级控制方式,即装置减震路线的刚度分配需固定,无法根据地震能量的大小实现减震效果的动态调节。另一方面,随着工程结构广度的日益增加,传统减震装置的控制方式虽然能够使结构在地震中保持在安全范围内,但可能会造成残余位移过大的情况,无法满足快速、有效以及独立的震后修复需求;此外,不合理的刚度匹配会导致装置的使用寿命缩短。对于重要实验室、医院、博览馆等特殊结构,传统减震装置的刚度分配方式也难以满足对结构内部独立物体敏感性的要求。综合考虑,传
...【技术保护点】
1.基于磁电涡流效应的速度自适应阻尼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导体套筒(11)、移动组件、滑动组件、驱动组件以及磁电组件,所述移动组件设于导体套筒(11)内并沿导体套筒(11)的轴向设置,所述移动组件通过滑动组件与导体套筒(11)的内壁之间滑动连接,所述磁电组件设于移动组件上,且磁电组件通过所述驱动组件与导体套筒(11)之间转动连接;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第一齿轮(23)、第一旋转部(37)、第二旋转部(38)、齿轮组件(33)、电机(34)、导流驱动杆(24)以及摩擦耗能组件,所述电机(34)设于移动组件内并与磁电组件之间连接,所述电机(34)的两侧分别通过导流驱动杆(24)与
...【技术特征摘要】
1.基于磁电涡流效应的速度自适应阻尼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导体套筒(11)、移动组件、滑动组件、驱动组件以及磁电组件,所述移动组件设于导体套筒(11)内并沿导体套筒(11)的轴向设置,所述移动组件通过滑动组件与导体套筒(11)的内壁之间滑动连接,所述磁电组件设于移动组件上,且磁电组件通过所述驱动组件与导体套筒(11)之间转动连接;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第一齿轮(23)、第一旋转部(37)、第二旋转部(38)、齿轮组件(33)、电机(34)、导流驱动杆(24)以及摩擦耗能组件,所述电机(34)设于移动组件内并与磁电组件之间连接,所述电机(34)的两侧分别通过导流驱动杆(24)与导体套筒(11)的内壁之间滑动连接,所述摩擦耗能组件设于导流驱动杆(24)远离电机(34)的一端,所述第一旋转部(37)设于电机(34)的外侧,第一旋转部(37)通过第一齿轮(23)与导体套筒(11)之间转动连接,第一旋转部(37)的内侧通过齿轮组件(33)带动磁电组件的磁铁(31)转动,所述第二旋转部(38)设于电机(34)的内侧,第二旋转部(38)通过齿轮组件(33)带动所述磁电组件的线圈(32)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磁电涡流效应的速度自适应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组件包括移动杆(21)和移动块(22),所述移动杆(21)设于导体套筒(11)的一侧且贯穿导体套筒(11),所述移动杆(21)的一端与所述移动块(22)之间固定连接,所述移动块(22)通过滑动组件与导体套筒(11)之间滑动连接,所述电机(34)和齿轮组件(33)均设于移动块(22)的内部,所述移动块(22)的中部设有与第一旋转部(37)匹配的第一通孔,所述移动块(22)的两侧设有与导流驱动杆(24)匹配的第二通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磁电涡流效应的速度自适应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组件包括滑动平台(18)、第一轨道(15)、第二轨道(14)以及第一滚珠(25),所述滑动平台(18)间隔设于所述移动块(22)的底部并与所述导体套筒(11)之间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滚珠(25)设于所述移动块(22)的底部并与所述滑动平台(18)之间滑动连接;所述第一轨道(15)设有两条,且两条所述第一轨道(15)对称设于所述移动块(22)的两侧并与导流驱动杆(24)之间滑动连接;所述第二轨道(14)设于所述第一齿轮(23)的一侧并与第一齿轮(23)之间滑动连接,所述第一轨道(15)、第二轨道(14)均与导体套筒(11)之间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略勤,袁茂均,潘锐华,高宇,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交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