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多旋翼驱动单元和无人机制造技术_技高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文专利>正文

多旋翼驱动单元和无人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079544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1-17 02:2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多旋翼驱动单元,包括:底座,所述底座形成有开口的内腔,所述底座的外周壁间隔开设有多个第一通孔,所述底座的底面开设有连通于所述内腔的轴孔;旋转座,所述旋转座的底面开设有螺旋槽,所述旋转座设有丝杆,所述丝杆穿过所述轴孔;多个卡爪,所述卡爪设于所述第一通孔内,所述卡爪设有多个与所述螺旋槽啮合连接的卡齿,所述卡爪背离所述底座的一侧面设有连接臂,所述连接臂设有马达;以及支架,所述支架可活动连接于所述导向结构,所述支架设有连接部,所述丝杆螺纹连接于所述连接部。本申请旋翼与支架具有联动设计,在无人机悬飞和降落时,均可用于改变无人机体积,保护无人机本身,使无人机适应降落区域环境,智能化程度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尤其涉及的是一种多旋翼驱动单元和无人机


技术介绍

1、无人机在飞行过程中,如果可以减少机体体积,有利于减少无人机飞行时的风阻,提高飞行效率,一般情况下,无人机悬飞过程中支架(起落地支撑作用)外露,增加风阻,不利于提高无人机飞行效率,悬飞过程中,支架易被树枝等结构勾住,严重影响机体飞行稳定性和安全性只有支架对提高飞行效率。无人机“翼展”较宽,对起落空间具有较大要求,且落地后体积大不便于存储。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旋翼驱动单元,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无人机起落状态时无人机体积易影响其工作状态的技术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出的多旋翼驱动单元,包括:

3、底座,所述底座形成有顶部开口的内腔,所述底座的外周壁间隔开设有多个与所述内腔相连通的第一通孔,所述底座的底面开设有连通于所述内腔的轴孔,所述底座的底面设有导向结构;

4、旋转座,所述旋转座可活动设于所述内腔,所述旋转座的底面开设有螺旋槽,所述旋转座的中心区域设有丝杆,所述丝杆背离所述旋转座的一端穿过所述轴孔;

5、多个卡爪,一个所述卡爪对应可活动设于一个所述第一通孔内,所述卡爪朝向所述旋转座的一表面凸设有多个与所述螺旋槽啮合连接的卡齿,所述卡爪背离所述底座的一侧面设有连接臂,所述连接臂设有马达,所述马达的驱动端设有旋翼,所述卡爪具有受所述旋转座驱动沿所述旋转座的径向移动进入所述内腔中的锁止状态和远离所述底座的解锁状态

6、以及支架,位于所述底座的下方,所述支架可活动连接于所述导向结构,所述导向结构用于对所述支架的运动起导向作用,所述支架设有连接部,所述丝杆螺纹连接于所述连接部;所述锁止状态时,所述支架受所述丝杆驱动向下运动;所述解锁状态时,所述支架受所述丝杆驱动向上运动。

7、可选地,所述卡爪背离所述底座的一表面凸设有抵接部,所述抵接部位于所述底座的外部;

8、所述锁止状态时,所述抵接部抵接于所述底座的外侧壁。

9、可选地,所述底座具有承载部和限位部,所述轴孔形成于所述限位部的表面,所述承载部为上下两端开口的筒状结构,所述第一通孔形成于所述承载部的外周壁,所述限位部凸设于所述承载部的下端口处,所述限位部和所述承载部围合形成所述内腔,所述限位部的直径小于所述承载部的直径;

10、所述锁止状态时,所述抵接部抵接于所述限位部的外侧壁。

11、可选地,所述限位部的外周壁包覆有缓冲结构;

12、所述锁止状态时,所述抵接部抵接于所述缓冲结构。

13、可选地,所述缓冲结构为环状结构,所述缓冲结构的材质为橡胶,所述抵接部朝向所述缓冲结构的一表面为曲面,以使所述抵接部与所述缓冲结构适配紧靠。

14、可选地,所述导向结构为导向杆,所述导向杆有多个,所述导向杆的轴线平行于所述丝杆的轴线;

15、所述支架的表面开设有多个导向孔,一个所述导向杆对应穿设于一个所述导向孔中。

16、可选地,所述支架的表面的开设有与所述轴孔共轴设置的第二通孔,所述连接部设于所述第二通孔中。

17、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一种无人机,包括外壳和所述的多旋翼驱动单元;

18、所述外壳具有内腔,所述内腔中设有电机,所述旋转座驱动连接于所述电机的驱动端;

19、所述外壳的外周壁开设有连通于所述内腔的通孔,所述连接臂承载有所述马达的一端从所述通孔伸出至所述外壳的外部;

20、所述外壳的底部开设有连通于所述内腔的通孔,所述支架从所述通孔伸出至所述外壳的外部。

21、实际应用中,本申请可与现有技术中的无人机的外壳组合使用,具体地,外壳具有内腔,内腔中设有电机,旋转座驱动连接于电机的驱动端;外壳的外周壁开设有连通于内腔的通孔,连接臂承载有马达的一端从通孔伸出至外壳的外部,马达启动控制旋翼转动产生向上的气流,以带动无人机起飞;外壳的底部开设有连通于内腔的通孔,支架从通孔伸出至外壳的外部,以对无人机机体起到落地支撑作用。本申请与外壳组合使用时,若无人机处于降落状态,旋转座驱动卡爪呈锁止状态,卡爪和连接臂具有朝内腔方向运动趋势,连接臂的部分结构可缩进外壳中,以缩短无人机翼展,而支架具有向下运动趋势,可伸出至外壳的外部,以在无人机落地时起支撑作用;若无人机处于起飞状态,旋转座驱动卡爪呈解锁状态,卡爪和连接臂具有背离内腔方向运动趋势,连接臂的部分结构伸出外壳的外部复位,而支架具有向上运动趋势,缩回外壳的内腔中。本申请旋翼与支架具有联动设计,在无人机悬飞和降落时,均可改变无人机体积,即,无人机悬飞过程中,支架回收进外壳中,对飞行状态的无人机具有一定的保护功能;当无人机降落过程中,旋翼逐渐回收,支架逐渐被释放,对降落区域空间大小要求降低,还有利于减少或防止旋翼伤害到降落区域内人员,智能化、自动化程度高。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多旋翼驱动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旋翼驱动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卡爪背离所述底座的一表面凸设有抵接部,所述抵接部位于所述底座的外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旋翼驱动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具有承载部和限位部,所述轴孔形成于所述限位部的表面,所述承载部为上下两端开口的筒状结构,所述第一通孔形成于所述承载部的外周壁,所述限位部凸设于所述承载部的下端口处,所述限位部和所述承载部围合形成所述内腔,所述限位部的直径小于所述承载部的直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旋翼驱动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部的外周壁包覆有缓冲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旋翼驱动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结构为环状结构,所述缓冲结构的材质为橡胶,所述抵接部朝向所述缓冲结构的一表面为曲面,以使所述抵接部与所述缓冲结构适配紧靠。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旋翼驱动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结构为导向杆,所述导向杆有多个,所述导向杆的轴线平行于所述丝杆的轴线;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旋翼驱动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的表面的开设有与所述轴孔共轴设置的第二通孔,所述连接部设于所述第二通孔中。

8.一种无人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和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所述的多旋翼驱动单元;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旋翼驱动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旋翼驱动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卡爪背离所述底座的一表面凸设有抵接部,所述抵接部位于所述底座的外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旋翼驱动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具有承载部和限位部,所述轴孔形成于所述限位部的表面,所述承载部为上下两端开口的筒状结构,所述第一通孔形成于所述承载部的外周壁,所述限位部凸设于所述承载部的下端口处,所述限位部和所述承载部围合形成所述内腔,所述限位部的直径小于所述承载部的直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旋翼驱动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部的外周壁包覆有缓冲...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文
申请(专利权)人:张文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