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舌下给药的可分离式胰岛素可溶微针及其制备方法技术_技高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杭州医学院专利>正文

一种舌下给药的可分离式胰岛素可溶微针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0075672 阅读:5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1-17 01:1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舌下给药的可分离式胰岛素可溶微针及其制备方法,用于糖尿病治疗。所述微针包括预载药层、针尖层和背衬层,其中,针尖层和背衬层之间设置有气泡层;当微针刺入给药部位后,所述气泡层使得针尖层和背衬层分离;所述预载药层包括:0.5‑1%的胰岛素、99‑99.5%的第一溶剂;所述针尖层包括:18‑30%的第一可溶型聚合物、70‑82%的第二溶剂,总投料量250‑300mg;所述背衬层包括:30‑50%的第二可溶型聚合物、50‑70%的第三溶剂,总投料量100‑200mg。当微针刺入刺入舌下粘膜后,针尖层和背衬层在气泡层的作用下快速分离,确保微针针尖部分在黏膜内持续释放药物,而背衬层遇唾液迅速吸水产生粘附性,以供药物给药后在舌下逐渐溶解吸收从而提高给药的稳定性和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药物制剂,具体涉及一种舌下给药的可分离式胰岛素可溶微针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1、舌下组织因其非角质化的粘膜层和丰富的血管分布,成为各种药物给药的理想部位。该部位可以实现快速的药物吸收,进而达到快速发挥药效的目的。然而,由于舌下的特殊生理环境,在实际给药过程中,传统的舌下片剂或滴剂在唾液的冲刷下,药物难以长期保持在舌下部位,从而影响药物的吸收,导致药效的不稳定。同时,舌下给药需要患者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的口腔静止,也增加了患者的不便,对这些实际问题对舌下给药系统的设计和稳定性都提出了新的挑战。

2、近年来,微针技术受到了广泛关注,因其可以穿透皮肤或黏膜的角质层,直接将药物送达血管,从而实现快速的药物吸收。尤其是针对胰岛素等相对分子量较大,经皮透过困难的药物而言,为了减少注射给药带来的疼痛以及口服下对蛋白或多肽的破坏,微针给药是胰岛素可以考虑的重要给药方式。

3、现有技术中,大多数微针是采用金属或硅材料制备成中空微针或涂层微针。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难以控制递送药物的量,同时易断裂,残留在体内发生严重的免疫反应。可溶性微针材料具有较好的生物安全性,但是载药量往往受到药物在可溶材料的溶解度限制。此外,当微针应用于皮肤时,由于皮肤的粘弹性会造成微针刺入不完全、脱落,甚至影响药物的扩散吸收,造成给药效率低等问题。并且皮肤的弹性和角质层的厚度受到人种、年龄和性别等因素的影响可能会导致微针递药剂量的不稳定。

4、在上述传统微针的给药问题下,将微针用于舌下递药,舌下覆盖着非角质化的粘膜层,各类人群差异较小,微针易于刺入,可减小不同人群间的给药剂量差异;同时舌下血管分布丰富,可实现药物的快速吸收及吸收率。基于舌下有限的递送面积和唾液分泌对可溶性微针的溶蚀,微针递药量和递送时间是微针设计和制备的一个关键挑战。但常规微针结构相对固定,在用药过程随着患者的舌头移动或唾液的冲刷作用而导致微针的脱落,可造成给药的无效。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现有技术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舌下给药的可分离式胰岛素可溶微针及其制备方法。

2、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舌下给药的可分离式胰岛素可溶微针,所述微针包括预载药层、针尖层和背衬层,其中,针尖层和背衬层之间设置有气泡层;当微针刺入给药部位后,所述气泡层使得针尖层和背衬层分离;

3、所述预载药层包括:0.5-1%的胰岛素、99-99.5%的第一溶剂;所述针尖层包括:18-30%的第一可溶型聚合物、70-82%的第二溶剂,总投料量250-300mg;所述背衬层包括:30-50%的第二可溶型聚合物、50-70%的第三溶剂,总投料量100-200mg。

4、进一步地,所述气泡层占针尖层高度的20%-50%。

5、进一步地,第一可溶型聚合物为投料比例为2:1-5:1的葡聚糖和透明质酸;第二可溶型聚合物为投料比为17:3~19:1的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乙烯醇,或投料比为3:1~1:3的壳聚糖、海藻酸钠;第一溶剂为ph=2的盐酸溶液;第二溶剂和第三溶剂均为纯化水。

6、进一步地,当微针刺入给药部位后,所述气泡层使得针尖层和背衬层在1-3min内分离;同时背衬层吸水粘附于舌下黏膜表面10min以上。

7、第二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舌下给药的可分离式胰岛素可溶微针的制备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8、配置预载药层溶液:将胰岛素溶于第一溶剂中,配置成体积浓度为99-99.5%的预载药层溶液;

9、配置针尖层溶液:将第一可溶型聚合物溶于第二溶剂中,离心除去气泡后,得到体积浓度为70-82%的针尖层溶液;

10、配置背衬层溶液:将第二可溶型聚合物溶于第三溶剂中,离心除去气泡后,得到体积浓度为30-50%的背衬层材料溶液;

11、提供微针模具;

12、在真空负压下将预载药层溶液倒入微针模具中,干燥,得到预载药层;

13、在真空负压下将针尖层溶液注入微针模具中预载药层的上方,干燥,得到针尖层;干燥后的针尖层凹陷形成气泡层;

14、将背衬层溶液注入微针模具中针尖层的上方,干燥,得到背衬层。

15、进一步地,所述干燥均采用在37℃的条件下干燥2h。

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提供了舌下给药的可分离式胰岛素可溶微针,充分利用舌下黏膜的非角质化、细胞连接较松散,以及丰富的血管分布的生理特点使得药物能高效吸收。当微针刺入给药部位时(刺入舌下粘膜后),针尖层和背衬层在气泡层的作用下快速分离,确保微针针尖部分在黏膜内持续释放药物,而背衬层遇唾液迅速吸水产生粘附性,同时又生物可降解,保持药物背衬与舌下黏膜10min以上的粘附时,以供药物给药后在舌下逐渐溶解吸收,不反渗透,保护微针不被移动或冲刷掉,从而提高给药的稳定性和效率,极大减少微针载药针尖给药过程从给药部位脱落的风险。实现了与腹腔注射相似的降糖效果。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舌下给药的可分离式胰岛素可溶微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微针包括预载药层、针尖层和背衬层,其中,针尖层和背衬层之间设置有气泡层;当微针刺入给药部位后,所述气泡层使得针尖层和背衬层分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舌下给药的可分离式胰岛素可溶微针,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泡层占针尖层高度的20%-5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舌下给药的可分离式胰岛素可溶微针,其特征在于,第一可溶型聚合物为投料比例为2:1-5:1的葡聚糖和透明质酸。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舌下给药的可分离式胰岛素可溶微针,其特征在于,第二可溶型聚合物为投料比为17:3~19:1的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乙烯醇,或投料比为3:1~1:3的壳聚糖、海藻酸钠。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舌下给药的可分离式胰岛素可溶微针,其特征在于,第一溶剂为pH=2的盐酸溶液。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舌下给药的可分离式胰岛素可溶微针,其特征在于,第二溶剂和第三溶剂均为纯化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舌下给药的可分离式胰岛素可溶微针,其特征在于,当微针刺入给药部位后,所述气泡层使得针尖层和背衬层在1-3min内分离;同时背衬层吸水粘附于舌下黏膜表面10min以上。

8.一种舌下给药的可分离式胰岛素可溶微针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舌下给药的可分离式胰岛素可溶微针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干燥均采用在37℃的条件下干燥2h。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舌下给药的可分离式胰岛素可溶微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微针包括预载药层、针尖层和背衬层,其中,针尖层和背衬层之间设置有气泡层;当微针刺入给药部位后,所述气泡层使得针尖层和背衬层分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舌下给药的可分离式胰岛素可溶微针,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泡层占针尖层高度的20%-5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舌下给药的可分离式胰岛素可溶微针,其特征在于,第一可溶型聚合物为投料比例为2:1-5:1的葡聚糖和透明质酸。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舌下给药的可分离式胰岛素可溶微针,其特征在于,第二可溶型聚合物为投料比为17:3~19:1的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乙烯醇,或投料比为3:1~1:3的壳聚糖、海藻酸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江昌照蒋秀梅方任华叶金翠潘哲研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医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