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控制电路、控制方法及车辆技术_技高网

控制电路、控制方法及车辆技术

技术编号:40073304 阅读:5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1-17 00:31
本申请提供一种控制电路、控制方法及车辆。该控制电路包括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第一开关电路、第二开关电路、第一逆变电路、第二逆变电路、第一绕组、第二绕组及电池模块,其中,第一开关电路导通、第二开关电路截止状态下,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第一逆变电路、第二逆变电路、第一绕组、第二绕组构成电池模块的充电电路,以工作在充电模式;第一开关电路截止、第二开关电路导通状态下,电池模块与第一逆变电路构成对第一绕组的控制电路,且电池模块与第二逆变电路构成对第二绕组的控制电路,以工作在双绕组电机控制模式。本申请提供的控制电路能够改善车内空间对车载充电器的限制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电子,特别是涉及一种控制电路、控制方法及车辆


技术介绍

1、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人们逐渐意识到节约能源的重要性,以电动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以电能作为主要的驱动能源,能够有效缓解温室效应和其他有害气体排放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我国高度重视电动汽车技术的发展,将电气化程度最高的纯电动汽车作为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目前电动汽车用户普遍关心的是电池的充电问题。

2、充电桩是一种非车载充电设备,通常安装在固定的运营场所,可直接提供直流电压给电动汽车的电池包,具有充电功率大、充电速度快的优点。但充电场所固定,便携性欠佳,相比于充电桩,车载充电器可以提供更加便利的充电方式。但是,受限于车内有限的空间,车载充电器需要有较小的体积和重量。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提供一种控制电路、控制方法及车辆,能够改善车内空间对车载充电器的限制问题。

2、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控制电路,该控制电路具有电机控制及充电功能,该控制电路包括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第一开关电路、第二开关电路、第一逆变电路、第二逆变电路、第一绕组、第二绕组及电池模块;功率因数校正电路接入交流电;第一开关电路与功率因数校正电路连接;第二开关电路与第一开关电路连接;第一逆变电路分别与第一开关电路和第二开关电路连接;第二逆变电路与第二开关电路连接;电池模块分别与第二逆变电路及第二开关电路连接;耦合设置的第一绕组及第二绕组,第一绕组与第一逆变电路,第二绕组与第二逆变电路连接;其中,第一开关电路导通、第二开关电路截止状态下,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第一逆变电路、第二逆变电路、第一绕组、第二绕组构成电池模块的充电电路,以工作在充电模式;第一开关电路截止、第二开关电路导通状态下,电池模块与第一逆变电路构成对第一绕组的控制电路,且电池模块与第二逆变电路构成对第二绕组的控制电路,以工作在双绕组电机控制模式。

3、其中,第一开关电路包括第一继电器和第三继电器,第二开关电路包括第二继电器和第四继电器;其中,第一继电器的一端与功率因数校正电路连接,第一继电器的另一端与第一逆变电路及第二继电器的一端连接;第三继电器的一端与功率因数校正电路连接,第三继电器的另一端与第一逆变电路及第四继电器的一端连接;第二继电器的一端还与第一逆变电路连接,第二继电器的另一端与电池模块及第二逆变电路连接;第四继电器的一端还与第一逆变电路连接,第四继电器的另一端与电池模块及第二逆变电路连接。

4、其中,第一绕组包括三个第一子绕组,三个第一子绕组的一端并联;第一逆变电路包括并联设置的第一桥臂电路、第二桥臂电路和第三桥臂电路,第一桥臂电路的上半桥的输入端分别与第一继电器的另一端及第二继电器的一端连接,第一桥臂电路的上半桥的输出端与一第一子绕组的另一端连接,第一桥臂电路的下半桥的输出端与第三继电器的另一端及第四继电器的一端连接;第二桥臂电路的上半桥的输出端与另一第一子绕组的另一端连接,第三桥臂的上半桥的输出端与又一第一子绕组的另一端连接。

5、其中,第二绕组包括三个第二子绕组,三个第二子绕组的一端并联;第二逆变电路包括并联设置的第四桥臂电路、第五桥臂电路和第六桥臂电路,第四桥臂电路的上半桥的输入端与第二继电器的另一端及电池模块连接,第四桥臂电路的上半桥的输出端与一第二子绕组的另一端连接,第四桥臂电路的下半桥的输出端分别与第四继电器的另一端及电池模块连接,第五桥臂电路的半桥与另一第二子绕组的另一端连接,第六桥臂电路的半桥与又一第二子绕组的另一端连接。

6、其中,控制电路还包括处理电路,处理电路分别与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第一开关电路、第二开关电路、第一逆变电路和第二逆变电路连接,用于控制第一开关电路和第二开关电路的导通或者截止,控制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第一逆变电路和第二逆变电路工作。

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控制方法,该控制方法应用于上述控制电路,该控制方法包括获取控制指令;响应于控制指令为电池模块的充电模式,控制第一开关电路导通,第二开关电路截止,并控制功率因数校正电路工作,以及控制第一逆变电路及第二逆变电路工作在充电模式;响应于控制指令为双绕组电机控制模式,控制第一开关电路截止,第二开关电路导通,并控制第一逆变电路及第二逆变电路工作在双绕组电机控制模式。

8、其中,耦合设置的第一绕组及第二绕组在充电模式下构成隔离变压器,控制第一逆变电路及第二逆变电路工作在充电模式,包括基于dab移相方法获取第一控制信号,及确定第二控制信号;基于第一控制信号控制第一逆变电路将功率因数校正电路输出的直流电压转换为交流电压,并基于第二控制信号控制第二逆变电路将经过隔离变压器之后的交流电压转换为第一直流电压,以利用第一直流电压对电池模块充电。

9、其中,基于dab移相方法获取第一控制信号,包括获取第二逆变电路的实际输出功率及第一逆变电路的给定输入功率;基于实际输出功率及给定输入功率获取第一绕组相对第二绕组的相位误差信号;基于相位误差信号获取第一控制信号。

10、其中,基于相位误差信号获取第一控制信号,包括基于相位误差信号获取第一控制信号的第一相位;基于第一相位获取占空比为50%的pwm方波信号,并将pwm方波信号作为第一控制信号。

11、其中,确定第二控制信号包括给定第二控制信号的第二相位;基于第二相位获取占空比为50%的pwm方波信号,并将pwm方波信号作为第二控制信号。

12、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上述控制电路。

13、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本申请提供的控制电路通过设置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第一开关电路、第二开关电路、第一逆变电路、第二逆变电路、第一绕组、第二绕组及电池模块,其中,在第一开关电路导通、第二开关电路截止状态下,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第一逆变电路、第二逆变电路、第一绕组、第二绕组构成电池模块的充电电路,以控制电路工作在充电模式,即使得控制电路具备充电功能。在第一开关电路截止、第二开关电路导通状态下,电池模块与第一逆变电路构成对第一绕组的控制电路,且电池模块与第二逆变电路构成对第二绕组的控制电路,以使得控制电路工作在双绕组电机控制模式,即控制电路具有电机控制功能。则本申请的功率校正因数电路与第一逆变电路和第二逆变电路的集成可变复用电气拓扑,可分别实现双绕组的电机控制模式和充电模式,即一拓扑两功用,相较于电机控制模块和充电器模块分开设置的方式,本申请控制电路的占用空间体积小,能够改善车内空间限制的问题;进一步地,能够减少元器件的使用数量,降低成本。并且本申请充电模式下,后端直流转直流部分让第一绕组和第二绕组处于对称运行状态,极大地提升了产品可靠性。在车载充电器的应用场景中,无需将车载充电器再单独视为一个独立的模块,而是极大程度上复用双绕组电机控制下的硬件拓扑,且仅通过第一开关电路和第二开关电路的切换即可以实现一拓扑两功用,其开关数量较少,且控制过程简单,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具有电机控制及充电功能,所述控制电路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关电路包括第一继电器和第三继电器,所述第二开关电路包括第二继电器和第四继电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绕组包括三个第一子绕组,三个所述第一子绕组的一端并联;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绕组包括三个第二子绕组,三个所述第二子绕组的一端并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路还包括:

6.一种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控制电路,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耦合设置的第一绕组及所述第二绕组在所述充电模式下构成隔离变压器,所述控制所述第一逆变电路及所述第二逆变电路工作在所述充电模式,包括: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DAB移相方法获取第一控制信号,包括: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相位误差信号获取所述第一控制信号,包括: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第二控制信号包括:

11.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具有电机控制及充电功能,所述控制电路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关电路包括第一继电器和第三继电器,所述第二开关电路包括第二继电器和第四继电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绕组包括三个第一子绕组,三个所述第一子绕组的一端并联;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绕组包括三个第二子绕组,三个所述第二子绕组的一端并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路还包括:

6.一种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及非凡陈兴财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凌昇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