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杯[3]二氢吖啶的多功能电致变色单体化合物、聚合物及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041323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1-16 19:46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光电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杯[3]二氢吖啶的多功能电致变色单体化合物、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所述基于杯[3]二氢吖啶的多功能电致变色单体化合物结构式如式(I)所示。本发明专利技术以杯[3]二氢吖啶为中心核,3,4‑乙烯二氧噻吩(EDOT)为电活性聚合单元的单体,提供了一种三支型易形成网状结构的材料,经电化学聚合能形成均匀平整的聚合物薄膜,该聚合物薄膜能够实现从黄绿色至黑灰色的可逆切换,光学对比度为95.5%,响应时间为1s和2.4s,在任意波段均表现出优异的光谱电化学稳定性,是一种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电致变色材料。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光电材料,具体涉及一种基于杯[3]二氢吖啶的多功能电致变色单体化合物、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技术介绍

1、电致变色(electrochromic,ec)是指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材料由于氧化还原作用同时伴随离子的嵌入和脱出,其光学属性(反射率、透过率、吸收率等)发生稳定、可逆的变化,在宏观上表现为外观颜色和透明度的可逆变化的一种现象。具有这种现象的材料就称之为电致变色材料。电致变色材料由于激发方式简单,外观表现明显,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电致变色材料可分为无机电致变色材料和有机电致变色材料。无机电致变色材料化学稳定性好,但是响应时间相对较长、色彩单一;而有机电致变色材料容易修饰,易得到多种鲜艳色彩,自发现之日起一直是科学研究的热点。

2、作为有机电致变色材料之一的导电聚合物,其结构易修饰、成本低、易加工,具有颜色变化丰富、响应时间快等优点,已成为电致变色的“明星材料”,备受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同时,导电聚合物在氧化还原过程中,能够可逆地存储电荷,从而具有储能性能,是赝电容和电池的候选电极材料。因此,以导电聚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杯[3]二氢吖啶的多功能电致变色单体化合物,其特征在于,其结构式如式(I)所示:

2.一种基于杯[3]二氢吖啶的多功能电致变色聚合物,其特征在于,其结构式如式(V)所示: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杯[3]二氢吖啶的多功能电致变色单体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具体为:将9,10-二氢-9,9-二甲基吖啶、对溴碘苯、碘化亚铜、叔丁醇钠、1,2-二氨基环己烷、1,4-二氧六环依次加入两颈烧瓶中,在氮气氛围下回流3~12小时,后处理得到DMAC-Ph-Br(II);所述9,...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杯[3]二氢吖啶的多功能电致变色单体化合物,其特征在于,其结构式如式(i)所示:

2.一种基于杯[3]二氢吖啶的多功能电致变色聚合物,其特征在于,其结构式如式(v)所示: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杯[3]二氢吖啶的多功能电致变色单体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具体为:将9,10-二氢-9,9-二甲基吖啶、对溴碘苯、碘化亚铜、叔丁醇钠、1,2-二氨基环己烷、1,4-二氧六环依次加入两颈烧瓶中,在氮气氛围下回流3~12小时,后处理得到dmac-ph-br(ii);所述9,10-二氢-9,9-二甲基吖啶、对溴碘苯、碘化亚铜、叔丁醇钠、1,2-二氨基环己烷的投料摩尔比为1:(1~1.2):(0.01~0.03):(1.8~2.2):(0.08~0.12);所述无水1,4-二氧六环的加入体积以9,10-二氢-9,9-二甲基吖啶的质量计为7~13ml/g。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具体为:将dmac-ph-br(ii)、多聚甲醛、二氯甲烷依次加入单口烧瓶中,搅拌10分钟后,加入六水三氯化铁,然后在室温下反应3~24小时,后处理得到3dmac-ph-br(iii);所述dmac-ph-br、多聚甲醛、六水三氯化铁的投料摩尔比为1:(3~3.2):(0.1~0.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诚黄麒翟李维军常宇晨郑启波黄华章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