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车身前部传力结构及汽车制造技术_技高网

车身前部传力结构及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040998 阅读:5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1-16 19:4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车身前部传力结构及汽车,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车身前部传力结构包括前机舱、前副车架,以及与车身集成为一体的电池包壳体;所述前副车架连接在所述前机舱的底部,所述前机舱的后端与所述电池包壳体相连,并在所述前副车架和所述电池包壳体之间设有传力部;所述传力部包括设置在所述电池包壳体前端的前部接头,以及连接在所述前部接头和所述前副车架中的前副车架纵梁之间的传力梁。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车身前部传力结构,有利于碰撞力向车身中部电池包壳体的传递,能够提升整车碰撞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车身结构,特别涉及一种车身前部传力结构。本专利技术还涉及设有上述车身前部传力结构的汽车。


技术介绍

1、在汽车发生碰撞,特别是发生正碰时,前机舱与前副车架作为车身前部主体结构,是碰撞力的主要承受部分,并且前机舱和前副车架除了通过自身的溃缩变形进行吸能,同时也要将碰撞力向后方传递,以有利于对碰撞力的分解释放。不过,现有的汽车车身结构中,依然存在正碰碰撞力向后传递能力不足,前机舱后部、也即车身中部对碰撞力分散效果不佳,以及前机舱部位溃缩吸能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从而限制了整车碰撞性能的提升。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旨在提出一种车身前部传力结构,以有利于整车碰撞性能的提升。

2、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3、一种车身前部传力结构,包括前机舱、前副车架,以及与车身集成为一体的电池包壳体;所述前副车架连接在所述前机舱的底部,所述前机舱的后端与所述电池包壳体相连,并在所述前副车架和所述电池包壳体之间设有传力部;所述传力部包括设置在所述电池包壳体前端的前部接头,以及连接在所述前部接头和所述前副车架中的前副车架纵梁之间的传力梁。

4、进一步的,沿整车宽度方向,所述前部接头位于所述电池包壳体前端的中部,所述传力梁为与所述前副车架中的两个所述前副车架纵梁一一对应连接的两根;两根所述传力梁呈v字型设置。

5、进一步的,所述电池包壳体具有分设在左右两侧的门槛梁,以及连接在两侧所述门槛梁前端之间的前横梁;所述前横梁以及两侧所述门槛梁与所述前机舱的后端连接,所述前部接头设置在所述前横梁上。

6、进一步的,所述电池包壳体还具有位于两侧所述门槛梁中间的中通道,所述中通道的前端与所述前横梁连接,且沿整车长度方向,所述前部接头与所述中通道在同一轴线上。

7、进一步的,所述电池包壳体内连接有前座椅安装横梁,以及连接在所述前横梁和所述前座椅安装横梁之间的侧部纵梁,且两侧所述门槛梁与所述中通道之间各设有一根所述侧部纵梁。

8、进一步的,所述前排座椅安装横梁被所述中通道分隔为两个分横梁,且所述分横梁的顶部与所述中通道和/或所述门槛梁的顶部平齐设置。

9、进一步的,两侧所述门槛梁之间连接有靠近所述前横梁布置的加强横梁,所述中通道的底部连接有加强纵梁;所述加强横梁和所述前横梁之间形成有缓冲空间,所述加强纵梁的前端与所述加强横梁相连。

10、进一步的,所述电池包壳体的前端设有连接座,所述前副车架纵梁的后端,以及所述前机舱与所述连接座相连。

11、进一步的,所述连接座采用挤压铝型材,且所述连接座具有与所述电池包壳体连接的主体部分,以及连接在所述主体部分上的连接部分;所述主体部分和所述连接部分中设有吸能空腔,所述副车架纵梁的后端连接在所述连接部分上。

12、进一步的,所述前机舱包括一体压铸成型的前机舱主体,所述前机舱主体具有分设在左右两侧的侧部部分,以及连接在两侧所述侧部部分后端之间的连接部分;两侧所述侧部部分均成型有机舱纵梁后段,且两侧所述机舱纵梁后段的前端均依次连接有机舱纵梁前段和防撞梁安装座;所述前副车架与所述防撞梁安装座以及所述机舱纵梁后段相连。

13、进一步的,所述机舱纵梁前段采用挤压铝型材。

14、相对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势:

15、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车身前部传力结构,使得电池包和车身集成为一体,以及在前副车架和电池包壳体之间设置由传力梁构成的传力部,由此可在前副车架与电池包壳体之间增加传力通道,利于将碰撞力向电池包壳体传递,同时其也能够在前副车架与电池包壳体之间连接形成环状结构,提升车身前部的整体刚度,从而能够提升整车的碰撞性能。

16、此外,本专利技术中前部接头位于电池包壳体前端中部,且传力梁为两根,并呈v字型设置,有利于碰撞力向电池包壳体中部传递,从而能够提升碰撞力的传递分散效果。电池包壳体集成门槛梁、中通道以及前排座椅安装横梁和侧部纵梁,不仅有助于提升电池包与车身的集成化效果,有助于增加车身中部位置的结构强度,同时,也能够在电池包壳体中形成传力网络,进而有利于碰撞力在电池包壳体中的传递分散。而使得前排座椅安装横梁的顶部与中通道及门槛梁的顶部平齐,则能够增加碰撞力传递的连贯性,有利于碰撞力在门槛梁、中通道和前排座椅安装横梁之间传递。

17、另外,本专利技术通过加强横梁和加强纵梁的设置,可进一步增加电池包壳体的结构强度,缓冲空间的设置也能够在电池包壳体前端形成缓冲区域,在发生碰撞时能充分释放前横梁等的碰撞力,以提升碰撞性能。连接座的设置,可便于前副车架和前机舱与电池包壳体连接,并且连接座采用挤压铝型材,以及在其上设置吸能空腔,不仅可使得连接座具有较好的结构强度,也能够使连接座在碰撞时有着较好的溃缩吸能吸能,进而利于对碰撞能量的吸收。

18、而前机舱一体压铸成型,可利用压铸成型工艺的特点,便于前机舱的制造,且可提升前机舱制造效率,降低制造成本。通过机舱纵梁前段的设置,且机舱纵梁前段采用挤压铝型材,不仅能够减小压铸成型的机舱纵梁后段的长度,同时也可利用挤压铝型材良好的溃缩吸能性能,增加前机舱纵梁整体的吸能溃缩空间,提高整车正碰时的安全性。

19、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汽车,所述汽车的车身中设有如上所述的车身前部传力结构。

20、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汽车,设置上述车身前部传力结构,可利于碰撞力的传递,能够提升整车碰撞性能,而有着很好的实用性。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身前部传力结构,其特征在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传力结构,其特征在于: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前部传力结构,其特征在于: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前部传力结构,其特征在于: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前部传力结构,其特征在于: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身前部传力结构,其特征在于: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前部传力结构,其特征在于: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传力结构,其特征在于: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身前部传力结构,其特征在于: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前部传力结构,其特征在于: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身前部传力结构,其特征在于:

12.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身前部传力结构,其特征在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传力结构,其特征在于: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前部传力结构,其特征在于: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前部传力结构,其特征在于: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前部传力结构,其特征在于: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身前部传力结构,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强贺志杰张涛张书任武文波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