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接铜排组件、电机控制器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992008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1-09 02:22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转接铜排组件、电机控制器及车辆,转接铜排组件包括转接模组,所述转接模组包括转换件以及分别连接于所述转换件的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至少一个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于DC‑LINK电容的多个端子,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多个沿第一路径依次设置的第二连接部,每个所述第二连接部均连接于IGBT的一个端子。本技术提供的转接铜排组件、电机控制器及车辆,旨在解决现有转接铜排体积庞大,占用空间大,而且影响箱体的强度、NVH性能和EMC性能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电机控制器,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转接铜排组件、电机控制器及车辆


技术介绍

1、电机控制器是通过主动工作来控制电机按照设定的方向、速度、角度、响应时间进行工作的集成电路。在电动车辆中,电机控制器的功能是根据档位、油门、刹车等指令,将动力电池所存储的电能转化为驱动电机所需的电能,来控制电动车辆的启动运行、进退速度、爬坡力度等行驶状态,或者将帮助电动车辆刹车,并将部分刹车能量存储到动力电池中。它是电动车辆的关键零部件之一。

2、在电机控制器中,为了避免占用电机控制器内部过多的空间,实现更加灵活的空间布局,dc-link电容的端子和igbt的端子通过转接铜排实现连接。在现有技术中,为了保证dc-link电容和igbt连接的稳定性,需要将dc-link电容的多个端子与igbt的多个端子一一对应连接。此种方式会导致转接铜排体积庞大,不仅需要占用大量的空间,而且需要在箱体上开设足够大的容纳孔,将转接铜排穿入容纳孔内,分别与箱体内的dc-link电容和箱体外的igbt连接,影响箱体的强度、nvh性能和emc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转接铜排组件、电机控制器及车辆,旨在解决现有转接铜排体积庞大,占用空间大,而且影响箱体的强度、nvh性能和emc性能的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3、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转接铜排组件,包括转接模组,所述转接模组包括转换件以及分别连接于所述转换件的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至少一个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于dc-link电容的多个端子,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多个沿第一路径依次设置的第二连接部,每个所述第二连接部均连接于igbt的一个端子。

4、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连接部开设有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一连接孔与dc-link电容端子的安装孔适配,所述转接铜排组件还包括插设于所述第一连接孔和安装孔内的锁紧件。

5、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连接部开设有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二连接孔与igbt端子的固定孔适配,所述转接铜排组件还包括插设于所述第二连接孔和固定孔内的紧固件。

6、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转接铜排组件包括多个所述转接模组,还包括分别连接于多个所述转接模组的连接件。

7、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多个所述转接模组沿上下方向依次设置,且多个所述转接模组在所述第一路径上错位分布。

8、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连接件包括开设有容纳腔的固定块,所述固定块还开设有多个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让位孔,所述让位孔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相适配,所述转换件设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第二连接部插设于所述让位孔内。

9、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连接件还包括与所述固定块连接的多个防护壳,所述防护壳内部具有容纳第一连接部的容纳通道,所述容纳通道与所述容纳腔连通。

10、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一连接片、第二连接片、第三连接片和安装片,所述第一连接片、所述第二连接片和所述第三连接片形成“z”形结构,所述安装片与所述第三连接片呈夹角设置,所述第一连接片的另一端与所述转换件连接,所述安装片与dc-link电容的端子连接。

11、本技术提供的转接铜排组件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转接铜排组件将第二连接部与igbt的端子连接,第一连接部与dc-link电容的多个端子连接,通过转换件实现导电传输。根据dc-link电容和igbt的实际结构,可以将多个第二连接部与igbt相应的端子连接后,再将第一连接部与多个dc-link电容的端子连接,实现了多对一的转换。本技术中的方案相对于传统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一一对应的设置,简化了转接模组的结构,同时减小了第一连接件的体积。在箱体上开设较小的容纳孔即可实现对第一连接件的容置,确保了箱体的强度、nvh性能和emc性能。

12、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另提供一种电机控制器,包括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转接铜排组件,以及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的dc-link电容和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的igbt。

13、本技术提供的电机控制器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了上述的转接铜排组件,与上述的转接铜排组件具有类似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14、第三方面,本技术实施例另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电机控制器。

15、本技术提供的车辆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了上述的电机控制器,与上述的电机控制器具有类似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转接铜排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转接模组(40),所述转接模组(40)包括转换件(403)以及分别连接于所述转换件(403)的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至少一个第一连接部(401),所述第一连接部(401)连接于DC-LINK电容(20)的多个端子,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多个沿第一路径依次设置的第二连接部(402),每个所述第二连接部(402)均连接于IGBT(30)的一个端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接铜排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401)开设有第一连接孔(4015),所述第一连接孔(4015)与DC-LINK电容(20)端子的安装孔(4021)适配,所述转接铜排组件还包括插设于所述第一连接孔(4015)和安装孔(4021)内的锁紧件(50)。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接铜排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部(402)开设有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二连接孔与IGBT(30)端子的固定孔(201)适配,所述转接铜排组件还包括插设于所述第二连接孔和固定孔(201)内的紧固件(60)。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接铜排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铜排组件包括多个所述转接模组(40),还包括分别连接于多个所述转接模组(40)的连接件(70)。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接铜排组件,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转接模组(40)沿上下方向依次设置,且多个所述转接模组(40)在所述第一路径上错位分布。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接铜排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70)包括开设有容纳腔的固定块(701),所述固定块(701)还开设有多个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让位孔(703),所述让位孔(703)与所述第二连接部(402)相适配,所述转换件(403)设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第二连接部(402)插设于所述让位孔(703)内。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转接铜排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70)还包括与所述固定块(701)连接的多个防护壳(702),所述防护壳(702)内部具有容纳第一连接部(401)的容纳通道(704),所述容纳通道(704)与所述容纳腔连通。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接铜排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401)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一连接片(4011)、第二连接片(4012)、第三连接片(4013)和安装片(4014),所述第一连接片(4011)、所述第二连接片(4012)和所述第三连接片(4013)形成“Z”形结构,所述安装片(4014)与所述第三连接片(4013)呈夹角设置,所述第一连接片(4011)的另一端与所述转换件(403)连接,所述安装片(4014)与DC-LINK电容(20)的端子连接。

9.电机控制器,其特征在于,具有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转接铜排组件,以及与所述第一连接部(401)连接的DC-LINK电容(20)和与所述第二连接部(402)连接的IGBT(30)。

10.车辆,其特征在于,具有权利要求9中所述的电机控制器。

...

【技术特征摘要】

1.转接铜排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转接模组(40),所述转接模组(40)包括转换件(403)以及分别连接于所述转换件(403)的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至少一个第一连接部(401),所述第一连接部(401)连接于dc-link电容(20)的多个端子,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多个沿第一路径依次设置的第二连接部(402),每个所述第二连接部(402)均连接于igbt(30)的一个端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接铜排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401)开设有第一连接孔(4015),所述第一连接孔(4015)与dc-link电容(20)端子的安装孔(4021)适配,所述转接铜排组件还包括插设于所述第一连接孔(4015)和安装孔(4021)内的锁紧件(50)。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接铜排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部(402)开设有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二连接孔与igbt(30)端子的固定孔(201)适配,所述转接铜排组件还包括插设于所述第二连接孔和固定孔(201)内的紧固件(60)。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接铜排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铜排组件包括多个所述转接模组(40),还包括分别连接于多个所述转接模组(40)的连接件(70)。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接铜排组件,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转接模组(40)沿上下方向依次设置,且多个所述转接模组(40)在所述第一路径上错位分布。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景瑞丁育豪豆雄伟李森
申请(专利权)人:蜂巢传动系统江苏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