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式抗拉支座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97995 阅读:1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轨式抗拉支座,所述轨式抗拉支座包括用于连接上部建筑物的上轨道、用于连接下部建筑物的下轨道和用于连接所述上轨道和下轨道的滑轨转向块,所述上轨道和所述下轨道均与所述滑轨转向块滑动连接,且所述下轨道相对于所述滑轨转向块的滑动方向与所述上轨道相对于所述滑轨转向块的滑动方向垂直。与现有技术相比,所述轨式抗拉支座具有抗拉能力强、能实现水平方向的大位移运动的优点,应用于建筑、桥梁领域,能够有效降低地震灾害的影响,保障生命财产安全。(*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土木工程、桥梁工程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土木工程结构、 桥梁结构的抗拉支座。
技术介绍
在建筑结构设计中,设置隔震、减震支座能有效减轻地震灾害。按国家标准GB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要求,通常采用橡胶隔震支座 作为隔震装置,但是橡胶隔震支座只能承受上方传递的压力,承受拉力的能力有限。在地震 作用下,中、高层建筑的隔震支座通常需要承受较大拉力,而现有隔震支座抗拉能力不足; 同时,建筑物也可能发生较大水平位移,现有的支座允许水平位移的幅度比较小,不能满足 工程实践中建筑物和桥梁等抵抗大强度地震的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较强抗拉能力,又允许所连接的上下构件间发 生水平面内任意方向较大位移的抗拉支座。为了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轨式抗拉支座,包括用于连 接上部建筑物的水平上轨道、用于连接下部建筑物的水平下轨道和用于连接所述上轨道和 下轨道的滑轨转向块,所述上轨道和所述下轨道均与所述滑轨转向块滑动连接,且所述下 轨道相对于所述滑轨转向块的滑动方向与所述上轨道相对于所述滑轨转向块的滑动方向垂直。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所述轨式抗拉支座通过上、下轨道与滑轨转向块的拉 力传递,具有强的抗拉能力;同时,通过上、下轨道与滑轨转向块的相对位移,实现了所述轨 式抗拉支座连接的建筑的上、下构件之间能够发生任何方向的水平相对位移。与隔震支座 配合使用,可以解决隔震支座抗拉能力不足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轨式抗拉支座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图1中所示的轨式抗拉支座的主视图;图3为图1中所示的轨式抗拉支座的左(右)视图;图4为图1中所示的轨式抗拉支座的俯视图;图5为图1中所示的轨式抗拉支座的上(下)轨道与滑轨转向块的滑槽配合的示 意图,其中上、下翼板的横截面为矩形;图6为轨式抗拉支座的上(下)轨道与滑轨转向块的滑槽配合的示意图,其中上、 下翼板的横截面为梯形;图7为图1中所示的轨式抗拉支座的上下轨道板之间发生水平位移前的俯视图;图8为图1中所示的轨式抗拉支座的上下轨道板之间发生水平位移时的俯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上轨道3下轨道2滑轨转向块11上轨道的上翼板13上轨道的腹板31下轨道的上翼板33下轨道的腹板12上轨道的下翼板 101上轨道的中心点 32下轨道的下翼板 301下轨道的中心点41滑槽与翼板相互挤压的部分42滑槽内的翼板43滑槽与腹板配合的部分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详细说明本技术所公开的轨式抗拉支座的构造及其抗 拉能力强、能实现大水平位移运动的工作原理。图1为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轨式抗拉支座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图1中所 示的轨式抗拉支座的主视图;图3为图1中所示的轨式抗拉支座的左(右)视图;图4为图 1中所示的轨式抗拉支座的俯视图。所述的轨式抗拉支座包括用于连接上部建筑物的上轨 道1、用于连接下部建筑物的下轨道3和用于连接所述上轨道1和下轨道3的滑轨转向块 2,所述上轨道1和所述下轨道2均与所述滑轨转向块2滑动连接,且所述下轨道3相对于 所述滑轨转向块2的滑动方向与所述上轨道1相对于所述滑轨转向块2的滑动方向垂直。 在滑轨转向块2的上端和下端相互垂直的方向上分别开设与上述上轨道1和下轨道3相配 合的滑槽。其中,上轨道1包括上翼板11、下翼板12和连接所述上、下翼板的腹板13 ;下轨道 3包括上翼板31、下翼板32和连接所述上、下翼板的腹板33。作为优选,本实施例中,上轨道1的上翼板11和下翼板12,下轨道3的上翼板31 和下翼板32,均选用横截面为矩形的结构,如图2、图3所示。当然,所述上轨道1的上翼板11、下翼板12,下轨道3的上翼板31、下翼板32的横 截面也可选用梯形结构,如图6所示。当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在本技术的范围内变化所述上轨道1、下轨道3 的横截面形状,只要使上、下轨道的一部分位于滑轨转向块内,并能在水平方向自由滑动, 但在垂直方向上受到滑轨转向块限制的结构均可。本实施例中的轨式抗拉支座的上述结构是通过下述方式实现拉力支座功能的上 轨道1的下翼板12卡在滑槽内,上部结构传来的向上的拉力先作用于上轨道1的上翼板 11,上翼板11传递给一体的腹板13和下翼板12,下翼板12就给位于其上方的滑轨转向块 的上滑槽部分以向上的压力,上滑槽部分受到的向上的压力后传递给一体的滑轨转向块的 下滑槽,滑轨转向块的下滑槽就施加给位于其上方的下轨道3的上翼板31以向上的压力, 上翼板31再把其传递给一体的腹板33和下翼板32,下翼板32传递给与其相连接的下部结 构,如此实现了拉力支座的功能。反之,下轨道3受到与其相连接的下部结构施加的向下拉 力时,也通过类似的过程传递给上部结构。当轨式抗拉支座的的轨道板横截面为梯形时,拉力传递过程与上述过程相同。当轨式抗拉支座的的轨道的横截面为梯形,同时腹板高度为零时拉力传递过程也与上述过程 相似,拉力在上轨道1的上翼板11、下翼板12,滑轨转向块2,下轨道3的上翼板31、下翼板 32之间传递。如图5所示,通过改变所述滑槽与翼板相互挤压的部分41在水平面上的投影面积 的大小、滑槽与腹板配合的部分43的高度及滑槽内的翼板42的厚度,就可以改变所述轨式 抗拉支座所能承受的拉力大小。根据工程设计需要,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通过增加上述 三个尺寸来实现强的抗拉能力。当翼板的横截面如图6所示的梯形时,与上述情况相同。实施例1中的轨式抗拉支座的上述结构是通过下述方式实现大的水平位移的图7为图1中所示的轨式抗拉支座的上下轨道板之间发生水平位移前的示意图。 如图7所示,初始位置时,上轨道中心101、下轨道中心点301重合。以下轨道中心点301为 参考点,建立如图7所示的正交坐标系。当与轨式抗拉支座相连接的构件之间发生相对位 移时,如图8所示,上轨道1相对于滑轨转向块2有y方向的运动,滑轨转向块2相对于参考 点301有χ向的运动,从而上轨道1相对于参考点301就有χ向、y向的双向运动。由于上 轨道1相对于滑轨转向块2滑动的方向与下轨道3相对于滑轨转向块2滑动的方向垂直, 上轨道1相对于滑轨转向块2的位移与滑轨转向块2相对于下轨道3的位移进行叠加,就 实现了上轨道1与下轨道3之间能发生任何方向的水平相对位移。根据工程设计需要,通 过增加轨道长度,就能实现任何方向的大水平位移。当轨式抗拉支座的的轨道板横截面为梯形时,上、下轨道板之间发生水平位移的 过程和轨道板横截面为矩形时相同。以上实施例仅为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不用于限制本技术,本实用新 型的保护范围由附加的权利要求书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本技术的实质和保护 范围内,对本技术做出各种修改或等同替换,这种修改或等同替换也应视为落在本实 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权利要求一种轨式抗拉支座,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连接上部建筑物的上轨道、用于连接下部建筑物的下轨道和用于连接所述上轨道和下轨道的滑轨转向块,所述上轨道和所述下轨道均与所述滑轨转向块滑动连接,且所述下轨道相对于所述滑轨转向块的滑动方向与所述上轨道相对于所述滑轨转向块的滑动方向垂直。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式抗拉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轨道与所述滑轨转向块的 滑动连接结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轨式抗拉支座,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连接上部建筑物的上轨道、用于连接下部建筑物的下轨道和用于连接所述上轨道和下轨道的滑轨转向块,所述上轨道和所述下轨道均与所述滑轨转向块滑动连接,且所述下轨道相对于所述滑轨转向块的滑动方向与所述上轨道相对于所述滑轨转向块的滑动方向垂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从真薛彦涛陈涛高杰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