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杨李淑兰专利>正文

抗拉式端子联接壳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89655 阅读:18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抗拉式端子联接壳体,是由一金属板体成型一体,以包夹一端子接头,其包括至少一联接扣片,弹性形成于联接壳体上,设有一水平延伸部自联接壳体的一穴槽根部向前延伸;一渐缩板部,自水平延伸部的前端向前渐尖且向联接壳体内斜向延伸;一嵌扣板部,弯曲一体连伸于渐缩板部的前端,以吻合插置于该联接壳体中的端子插头的外壳凹穴,该水平延伸部、渐缩板部及嵌扣板部形成一三段式的联接片,以增加嵌扣板部与端子插头外壳的嵌扣、抗拉能力。(*该技术在200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抗拉式端子联接壳体本技术涉及一种线路连接器壳体,特别涉及一种抗拉式端子联接壳体。现有的用于联接端子接头的壳体,如图1-4所示,该壳体(100)是由一金属板体冲压成型,在该壳体(100)的两侧壁上分别朝内弹性延伸一弹性压板(101)及穿设一扣穴(102),以包夹扣接一端子接头(103)于其内,并弹性突伸一弹性臂(104),在该壳体(100)穿套于一端子插头(105)外时,各弹性臂(104)可以顶压在端子插头(105)的外侧;而现有壳体(100)至少弹性斜向伸设一联接扣片(106),使该联接扣片(106)可以扣合上述端子插头(105)的扣孔(105a)中,可避免端子插头(105)自该壳体(100)中向外滑脱,以顺利传输讯号。然而上述壳体(100)的联接扣片(106),其结构如图2、3所示,设有一渐缩臂部(107),自壳体(100)的一穴槽根部(100a)向前渐缩并向下斜伸,而与该壳体(100)的顶端面成一向下的斜角(A),并于该渐缩臂部(107)的前端弯曲形成一V字形的嵌扣板部(108);此一形式结构的联接扣片(106),如图4所示,其嵌扣板部(108)嵌扣于端子插头(105)的扣孔(105a)后,因联接扣片(106)是由穴槽根部(100a)向前渐缩且向内倾斜,故使应力集中及力矩支点皆在穴槽根部(100a)处,故当有一外力(F)向外拉动该端子插头(105)时,即会在嵌扣板部(108)产生一垂直的分力(F1),而此分力(F1)至穴槽根部(100a)的力臂几乎等于上述渐缩臂部(107)的长度,力臂极长,故仅需甚小力量即可使整个联接扣片(106)上升,而使该端子插头(105)自壳体(100)中解扣而向外脱离,而这一足以使端子插头(105)与壳体(100)分离的拉力,经测试大约为0.7Kg,但是一般人在无意间如行走、转身而牵动导线使端子插头(105)受到的水平拉力大约是1Kg以下,故在无意间的牵扯下,现有壳体(100)便无法确实地嵌扣端子插头(105),而使该端子插头(105)容易产生脱落或松脱,会使传递讯号中断。-->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抗拉式的端子联接壳体,在该联接壳体至少弹性延伸一联接扣片,以便在该联接壳体中插入一端子插头时,可借助一水平延伸部、渐缩板部及嵌扣板部所形成的三段倾斜式联接扣片嵌扣该端子插头,以增加该联接扣片与该端子插头间的扣结能力,避免在无意拉动端子插头时,该端子插头自联接壳体中滑脱。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抗拉式端子联接壳体,是由一金属板体成型一体,以包夹一端子接头于其内,其包括:至少一联接扣片,弹性形成于该联接壳体上,设有一水平延伸部自该联接壳体的一穴槽根部向前延伸;一渐缩板部,自该水平延伸部的前端向前渐尖且向该联接壳体内斜向延伸;以及一嵌扣板部,弯曲地一体连伸于该渐缩板部的前端,以吻合插置于该联接壳体中的端子插头的外壳凹穴,借由该水平延伸部、渐缩板部及嵌扣板部形成一三段式的联接片,以稳固嵌扣该端子插头。本技术实施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图1是现有联接壳体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现有联接壳体的俯视图。图3是现有联接壳体的侧视图。图4是现有联接壳体嵌扣一端子插头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的俯视图。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的仰视图。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联接扣片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实施例的侧视剖示图。图10是本技术实施例嵌扣一端子插头的示意图。请参阅图5-10所示,本技术抗拉式的端子联接壳体(1),是由一金属板体一体冲压成型,以稳固包夹一端子接头(2)于联接壳体(1)之中,联接壳体(1)上至少弹性形成一联接扣片(13),以便在该联接壳体(1)中联接一端子插头(3)时,联接扣片(13)是弹性地紧扣该端子插头(3)的外壳凹穴(31)中,以避免端子插头(3)受轻微拉扯后,自该联接壳体(1)中滑脱。上述联接壳体(1)包括:四侧壁部(1a、1b、1c、1d),其中在该联接壳体(1)的两侧侧壁部(1b,1c)分别至少弹性向内突设-->一弹性压板(11),以吻合滑扣该端子接头(2)的一滑槽(21),并分别穿设至少一扣孔(12)以吻合卡扣该端子接头(2)的一扣钩(22),而稳固夹扣该端子接头(2)于该联接壳体(1)中,另于上述两侧侧壁部(1b,1c)的前端分别向后、向内斜伸一弹性臂(11a),以顶压一插置于该联接壳体(1)中的端子插头(3)两侧;至少一联接扣片(13)弹性形成于该联接壳体(1)的上、下侧壁部(1a,1d),以嵌扣插入于该联接壳体(1)中的端子插头(3)。上述联接扣片(13)包括:一水平延伸部(131),自该联接壳体(1)的一穴槽根部(10)向前呈水平延伸(131)、一渐缩板部(132),自该水平延伸部(131)的前端向前渐尖且微向联接壳体(1)内斜向延伸,以及一嵌扣板部(133)呈一V形弯曲地一体连伸于该渐缩板部(132)的前端,以吻合卡扣该端子插头(3)的外壳凹穴(31),这样,借由上述水平延伸部(131)、渐缩板部(132)及嵌扣板部(133),呈一如图8所示三段式的联接扣片(13),使该水平延伸部(131)的末端即穴槽根部(10)处、该水平延伸部(131)的(10a)向内斜伸及该嵌扣板部(133)与渐缩板部(132)的交界处(10b)分别成为一抗弯弹性支承点,使联接扣片(13)强度增加,以阻抗无意间拉扯端子插头(3)而于该联接扣片(13)所产生的垂直力(F’),使本技术的联接扣片(13)在无意间拉扯端子插头(3)时,仍保持与该端子插头(3)稳固卡扣状态。上述所谓无意间拉扯端子插头(3)是指并非故意直接欲拉扯分离端子插头(3)时的拉力,如行走时身体的无意碰触、牵扯。而此无意的拉扯力量通常在1Kg以下,当然,由于使用者欲自联接壳体(1)中拔出该端子插头(3)的作用力一般皆超过本技术与端子插头(3)的结合力,而此故意的拔出力自然大于本技术所设计的联接扣片(13)与该端子插头(3)的卡扣力,使用者仍能顺利自该联接壳体(1)中向外拔出。如图6、7所示,本技术联接扣片(13)中水平延伸部(131)的两侧边缘(131’)是平行地向前延伸;而该嵌扣板部(133)的两侧边缘(133’)是自渐缩板部(132)的末端平行地弯曲延伸;另外,上述嵌扣板部(133)的第一侧扣板部(133a)是与嵌扣板部(133)底端的水平轴线(133b)呈一仰角(A’),与该渐缩板部(132)末端一体连伸,使本技术的联接扣片(13)与端子插头(3)-->的外壳凹穴(31)的卡扣联接力,经测试达到1.7Kg,(通常该联接壳体(1)与插头(3)的嵌扣力标准必须限制在1Kg-3Kg之间,以避免在拉出端子插头(3)时损坏联接壳体(1)所焊连的主机板或电路板),从而足以抵抗非故意造成的作用于该端子插头(3)的水平拉力(通常在于1Kg以下),以确保联接壳体(1)与端子插头(3)的联接,避免松脱或滑脱的现象,仰角(A’)可修改成其它角度,本技术并不予以限制。本技术联接壳体(1)的联接扣片(13),由于该渐缩板部(132)是向前渐尖而延伸于上述水平延伸部(131)的前端,该水平延伸部(131)的前端处(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抗拉式端子联接壳体,其特征在于,是由一金属板体成型一体,以包夹一端子接头于其内,其包括:至少一联接扣片,弹性形成于该联接壳体上,设有一水平延伸部自该联接壳体的一穴槽根部向前延伸;一渐缩板部,自该水平延伸部的前端向前渐尖且向该联接壳体 内斜向延伸;以及一嵌扣板部,弯曲地一体连伸于该渐缩板部的前端,以吻合插置于该联接壳体中的端子插头的外壳凹穴,借由该水平延伸部、渐缩板部及嵌扣板部形成一三段式的联接片,以稳固嵌扣该端子插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抗拉式端子联接壳体,其特征在于,是由一金属板体成型一体,以包夹一端子接头于其内,其包括:至少一联接扣片,弹性形成于该联接壳体上,设有一水平延伸部自该联接壳体的一穴槽根部向前延伸;一渐缩板部,自该水平延伸部的前端向前渐尖且向该联接壳体内斜向延伸;以及一嵌扣板部,弯曲地一体连伸于该渐缩板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李淑兰
申请(专利权)人:杨李淑兰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