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输送机高速绞龙用耐磨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976316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1-09 01:10
本技术属于物料输送应用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螺旋输送机高速绞龙用耐磨环,螺旋输送机圆形出料壳、第三耐磨部、第四耐磨部、第一过渡支撑部、第二过渡支撑部、第三过渡支撑部、第六过渡支撑部、第七过渡支撑部和第八过渡支撑部等。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相配合使用的第一固定部、第七过渡支撑部和第八过渡支撑部等,可便捷的组合装配在螺旋输送机圆形出料壳,同时第一耐磨部、第二耐磨部、第三耐磨部、第四耐磨部呈圆形结构,用于与干物料污泥接触,起到保护螺旋输送机圆形出料壳的作用;第一过渡支撑部、第二过渡支撑部、第七过渡支撑部和第八过渡支撑部等,装配后实现相邻第一固定部、第二固定部、第三固定部、第四固定部之间的密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物料输送应用,具体涉及螺旋输送机高速绞龙用耐磨环,用于装配在螺旋输送机的螺旋输送机圆形出料壳内壁,与高速绞龙相配合使用实现物料的输送。


技术介绍

1、污泥通常指污水处理厂在处理污水过程中产生的固液混合的絮状物质,主要来源于初次沉淀池、二次沉淀池等工艺环节。每万吨污水经处理后污泥产生量一般约为10-20吨(按含水率90%计),其中以有机物为主要成分的沉淀物称为污泥,其性质是易于腐化发臭、颗粒较细、比重较小(约为1.02-1.006),含水率高且不易脱水,属于胶状结构的亲水性物质。

2、污水处理中产生的潮湿污泥经烘干处理后,需要进行运输进行再次的环保式处理如焚烧等。而在烘干污泥的输送时,如城市污水污泥、印染污泥、造纸污泥、电镀污泥、热电污泥、造纸污泥、皮革污泥、化工污泥、药渣、豆渣、酒糟等(工业废渣)在处理过程中都需要用到螺旋输送机,用于将污泥输送到指定地点排放。

3、螺旋输送机在输送污泥时,污泥料会对螺旋输送机内壁造成磨损,尤其在螺旋输送机的圆形出料壳内壁处,因为螺旋输送的污泥会堆积在变径后圆形出料壳内,所以磨损较严重,长期使用后需要定期停机检维,影响污泥处理效率,这就亟需解决。

4、因此,基于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螺旋输送机高速绞龙用耐磨环。


技术实现思路

1、技术目的: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螺旋输送机高速绞龙用耐磨环,解决
技术介绍
中所存在的问题,提高干物料污泥高效的输送处理效率,即延长圆形出料壳的耐磨强度。

2、技术方案:本技术的螺旋输送机高速绞龙用耐磨环,包括螺旋输送机圆形出料壳和高速绞龙,所述螺旋输送机圆形出料壳的内壁设置有相配合使用的第一固定部、第二固定部、第三固定部和第四固定部,所述第一固定部、第二固定部、第三固定部、第四固定部的内壁分别设置有第一耐磨部、第二耐磨部、第三耐磨部、第四耐磨部,所述第一固定部、第二固定部、第三固定部、第四固定部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相配合使用的第一过渡支撑部、第二过渡支撑部、第三过渡支撑部、第四过渡支撑部、第五过渡支撑部、第六过渡支撑部、第七过渡支撑部、第八过渡支撑部;其中,第一固定部、第二固定部、第三固定部、第四固定部、第一过渡支撑部、第二过渡支撑部、第三过渡支撑部、第四过渡支撑部、第五过渡支撑部、第六过渡支撑部、第七过渡支撑部、第八过渡支撑部组合后在螺旋输送机圆形出料壳内壁围成圆形结构。

3、本技术方案的,所述第一固定部、第一耐磨部为pe-1000或陶瓷合金一体成型制得,且第一固定部的两端内壁与第一耐磨部之间呈阶梯型结构;所述第二固定部、第二耐磨部为pe-1000或陶瓷合金一体成型制得,且第二固定部的两端内壁与第二耐磨部之间呈阶梯型结构;所述第三固定部、第三耐磨部为pe-1000或陶瓷合金一体成型制得,且第三固定部的两端内壁与第三耐磨部之间呈阶梯型结构;所述第四固定部、第四耐磨部为pe-1000或陶瓷合金一体成型制得,且第四固定部的两端内壁与第四耐磨部之间呈阶梯型结构。

4、本技术方案的,所述第一固定部、第二固定部、第三固定部、第四固定部的厚度尺寸相同,且分别小于第一耐磨部或第二耐磨部或第三耐磨部或第四耐磨部的厚度尺寸。

5、本技术方案的,所述第一过渡支撑部、第二过渡支撑部、第三过渡支撑部、第四过渡支撑部、第五过渡支撑部、第六过渡支撑部、第七过渡支撑部、第八过渡支撑部分别设置为l形结构。

6、本技术方案的,所述l形结构的第一过渡支撑部、第二过渡支撑部装配时与第一固定部的两端端面留有间隙,l形结构的第三过渡支撑部、第四过渡支撑部装配时与第二固定部的两端端面留有间隙,l形结构的第五过渡支撑部、第六过渡支撑部装配时与第三固定部的两端端面留有间隙,l形结构的第七过渡支撑部、第八过渡支撑部装配时与第四固定部的两端端面留有间隙。

7、本技术方案的,所述l形结构第一过渡支撑部或第二过渡支撑部或第三过渡支撑部或第四过渡支撑部或第五过渡支撑部或第六过渡支撑部或第七过渡支撑部或第八过渡支撑部分别为pe-1000或陶瓷合金一体成型制得。

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螺旋输送机高速绞龙用耐磨环的有益效果在于:1、相配合使用的第一固定部、第二固定部、第三固定部、第四固定部、第一过渡支撑部、第二过渡支撑部、第三过渡支撑部、第四过渡支撑部、第五过渡支撑部、第六过渡支撑部、第七过渡支撑部和第八过渡支撑部,可便捷的组合装配在螺旋输送机圆形出料壳,同时第一耐磨部、第二耐磨部、第三耐磨部、第四耐磨部呈圆形结构,用于与干物料污泥接触,起到保护螺旋输送机圆形出料壳的作用;2、第一过渡支撑部、第二过渡支撑部、第三过渡支撑部、第四过渡支撑部、第五过渡支撑部、第六过渡支撑部、第七过渡支撑部、第八过渡支撑部,装配后实现相邻的第一固定部、第二固定部、第三固定部、第四固定部之间的密封,同时两端端面留有间隙起到缓冲应力的作业,保证装配后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螺旋输送机高速绞龙用耐磨环,包括螺旋输送机圆形出料壳(10)和高速绞龙(27),其特征在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旋输送机高速绞龙用耐磨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部(11)、第一耐磨部(15)为PE-1000或陶瓷合金一体成型制得,且第一固定部(11)的两端内壁与第一耐磨部(15)之间呈阶梯型结构;所述第二固定部(12)、第二耐磨部(16)为PE-1000或陶瓷合金一体成型制得,且第二固定部(12)的两端内壁与第二耐磨部(16)之间呈阶梯型结构;所述第三固定部(13)、第三耐磨部(17)为PE-1000或陶瓷合金一体成型制得,且第三固定部(13)的两端内壁与第三耐磨部(17)之间呈阶梯型结构;所述第四固定部(14)、第四耐磨部(18)为PE-1000或陶瓷合金一体成型制得,且第四固定部(14)的两端内壁与第四耐磨部(18)之间呈阶梯型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螺旋输送机高速绞龙用耐磨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部(11)、第二固定部(12)、第三固定部(13)、第四固定部(14)的厚度尺寸相同,且分别小于第一耐磨部(15)或第二耐磨部(16)或第三耐磨部(17)或第四耐磨部(18)的厚度尺寸。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螺旋输送机高速绞龙用耐磨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渡支撑部(19)、第二过渡支撑部(20)、第三过渡支撑部(21)、第四过渡支撑部(22)、第五过渡支撑部(23)、第六过渡支撑部(24)、第七过渡支撑部(25)、第八过渡支撑部(26)分别设置为L形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螺旋输送机高速绞龙用耐磨环,其特征在于:所述L形结构的第一过渡支撑部(19)、第二过渡支撑部(20)装配时与第一固定部(11)的两端端面留有间隙,L形结构的第三过渡支撑部(21)、第四过渡支撑部(22)装配时与第二固定部(12)的两端端面留有间隙,L形结构的第五过渡支撑部(23)、第六过渡支撑部(24)装配时与第三固定部(13)的两端端面留有间隙,L形结构的第七过渡支撑部(25)、第八过渡支撑部(26)装配时与第四固定部(14)的两端端面留有间隙。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螺旋输送机高速绞龙用耐磨环,其特征在于:所述L形结构第一过渡支撑部(19)或第二过渡支撑部(20)或第三过渡支撑部(21)或第四过渡支撑部(22)或第五过渡支撑部(23)或第六过渡支撑部(24)或第七过渡支撑部(25)或第八过渡支撑部(26)分别为PE-1000或陶瓷合金一体成型制得。

...

【技术特征摘要】

1.螺旋输送机高速绞龙用耐磨环,包括螺旋输送机圆形出料壳(10)和高速绞龙(27),其特征在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旋输送机高速绞龙用耐磨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部(11)、第一耐磨部(15)为pe-1000或陶瓷合金一体成型制得,且第一固定部(11)的两端内壁与第一耐磨部(15)之间呈阶梯型结构;所述第二固定部(12)、第二耐磨部(16)为pe-1000或陶瓷合金一体成型制得,且第二固定部(12)的两端内壁与第二耐磨部(16)之间呈阶梯型结构;所述第三固定部(13)、第三耐磨部(17)为pe-1000或陶瓷合金一体成型制得,且第三固定部(13)的两端内壁与第三耐磨部(17)之间呈阶梯型结构;所述第四固定部(14)、第四耐磨部(18)为pe-1000或陶瓷合金一体成型制得,且第四固定部(14)的两端内壁与第四耐磨部(18)之间呈阶梯型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螺旋输送机高速绞龙用耐磨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部(11)、第二固定部(12)、第三固定部(13)、第四固定部(14)的厚度尺寸相同,且分别小于第一耐磨部(15)或第二耐磨部(16)或第三耐磨部(17)或第四耐磨部(18)的厚度尺寸。

4.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明志红陈倩倩王本健何太京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斯道德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