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用于机动车辆的转向柱制造技术_技高网

用于机动车辆的转向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937061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1-08 22:1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转向柱(1),该转向柱包括致动单元(3)。为了使得减小的摩擦和更灵活的适应性成为可能,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的是,止挡件本体具有止挡杆(61),该止挡杆相对于夹持轴(51)围绕杆轴线(H)以可旋转的方式安装在支承单元(2)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技术介绍

1、本专利技术涉及用于机动车辆的转向柱,该转向柱包括致动单元,转向主轴围绕该转向主轴的沿纵向方向延伸的纵向轴线以可旋转的方式安装在致动单元中,其中,致动单元通过支承单元以能够相对于该支承单元在调节方向上调节的方式保持,并且转向柱包括固定装置和与该固定装置相互作用的限制装置,其中,固定装置可以通过安装在支承单元上的夹持轴的旋转而选择性地移动至固定位置或释放位置,在固定位置中,致动单元相对于支承单元是固定的,在释放位置中,致动单元可以相对于支承单元调节,其中,夹持轴操作性地连接至限制装置的止挡件本体,使得在释放位置中该止挡件本体移动至限制位置并且在固定位置中该止挡件本体移动至通路位置,在限制位置中,该止挡件本体可以在调节方向上止挡抵靠致动单元的配合止挡件,在通路位置中,该止挡件本体能够在配合止挡件之外沿调节方向连续地调节。

2、在这种类型的可调节转向柱中,可以通过致动单元来实现对附接至转向主轴——该转向主轴围绕纵向轴线以可旋转的方式安装在致动单元中——的驾驶员侧的后端部的方向盘的方向盘位置进行的纵向调节,该致动单元能够相对于固定至车辆的支承单元在由纵向轴线指定的调节方向上、特别是在纵向方向上进行调节。

3、为了使调节位置以可释放的方式固定,设置有固定装置,该固定装置具有夹持轴,该夹持轴安装在支承单元上并且借助于夹持杆手动旋转或者通过马达旋转,以用于选择性地设定也称为被释放位置的释放位置或者设定固定位置。在驾驶期间,固定位置被设定,其中,致动单元通过支承单元支撑,以使方向盘位置固定,例如,致动单元通过与夹持轴相互作用的提升机构或夹持机构而被固定地夹持在支承单元的侧颊部之间。出于调节的目的,将夹持轴旋转到释放位置中,由此支撑被释放,使得致动单元与方向盘一起可以相对于支承单元进行调节。

4、用于调节的最大可能的调节路径由限制装置限制,使得在纵向调节期间当固定装置处于释放位置时,致动单元不能被推入支承单元中,特别是不能超出预先限定的前止挡件。在发生碰撞的情况下,当身体撞击方向盘时,固定在固定位置中的固定装置的保持力被引入的高动能克服,并且致动单元相对于支承单元沿行进的方向向前移位。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在致动单元与支承单元之间设置有能量吸收装置,以便产生尽可能均匀的减速。

5、为了在所述碰撞的情况下尽可能长的碰撞路径上沿调节方向实现尽可能均匀的能量吸收并且因此实现尽可能均匀的减速,已知设置有所谓的主动限制装置,该主动限制装置在纵向方向上对应于如例如在de 10 2014016 510a1中所描述的主动纵向止挡件。此处,止挡件本体联接至夹持轴,使得止挡件本体在释放位置中占据限制位置,该止挡件本体通过与对应的配合止挡件碰撞来限制可能的调节路径。当设定固定位置时,止挡件本体移动至通路位置,在该通路位置中,止挡件本体可以在调节方向上自由移动经过配合止挡件。由于限制装置在固定位置中被停用,因此致动单元可以在较长的碰撞路径——该碰撞路径超出了在碰撞的情况下通常设置成用于设定方向盘位置的调节路径——上相对于支承单元移位,使得有利地延伸和更均匀的能量吸收成为可能。

6、在已知的限制装置中,止挡元件直接附接在夹持轴上,使得在操作止挡元件时,止挡元件与夹持轴一起旋转。另外,止挡元件借助于偏心凸轮轮廓以能够横向于夹持轴进行移位的方式与夹持轴相互作用。因此,可以有利地实现止挡元件的复杂的运动路径,但是可能出现增大的摩擦。另外,在设计限制装置时,结构自由度受到限制。

7、鉴于以上解释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使得减小的摩擦以及更灵活的适应性成为可能。


技术实现思路

1、根据本专利技术,该目的通过具有权利要求1的特征的转向柱来实现。有利的改进方案可以在从属权利要求中找到。

2、在用于机动车辆的转向柱中,该转向柱包括致动单元,转向主轴围绕该转向主轴的沿纵向方向延伸的纵向轴线以可旋转的方式安装在致动单元中,其中,致动单元通过支承单元以能够相对于该支承单元在调节方向(例如,纵向方向)上调节的方式保持,并且该转向柱包括固定装置和与该固定装置相互作用的限制装置,其中,固定装置可以通过安装在支承单元上的夹持轴的旋转而选择性地移动至固定位置或释放位置,在固定位置中,致动单元相对于支承单元是固定的,在释放位置中,致动单元可以相对于支承单元进行调节,其中,夹持轴操作性地连接至限制装置的止挡件本体,使得在释放位置中止挡件本体移动至限制位置并且在固定位置中止挡件本体移动至通路位置,在限制位置中,该止挡件本体可以在调节方向上止挡抵靠致动单元的配合止挡件,在通路位置中,该止挡件本体能够在配合止挡件之外沿调节方向连续地调节,根据本专利技术进行设置的是,止挡件本体具有止挡杆,该止挡杆相对于夹持轴围绕杆轴线以可旋转的方式安装在支承单元上。

3、根据本专利技术,止挡件本体围绕与夹持轴分开布置的杆轴线以可旋转的方式安装在支承单元上。杆轴线与夹持轴不相同,换言之,杆轴线没有布置或设计成与夹持轴重合。在这种情况下,支承轴限定为相对于致动单元至少在纵向方向上以固定方式定位在支承单元上。与开始处提到的现有技术相比,止挡件本体没有直接布置在夹持轴上,并且因此也不能相对于夹持轴移位。

4、在本专利技术的情况下,呈止挡杆形式的止挡件本体能够在限制位置与通路位置之间围绕杆轴线枢转。杆轴线在空间上被清楚地限定并且与夹持轴分开布置。根据本专利技术,止挡杆联接至夹持轴,使得夹持轴的旋转转换成止挡杆围绕杆轴线的旋转,该杆轴线与夹持轴不相同。通过使夹持轴从释放位置旋转至固定位置,止挡杆枢转至通路位置,并且相反地,通过使夹持轴从固定位置旋转至释放位置,止挡杆枢转到其限制位置中。在这种情况下,有利的是,止挡杆的旋转安装能够在低摩擦方面被设计成结构上简单,使得可以实现用于使夹持轴旋转的有利的低的操作力。操作可靠性由于较低的附着力和滑动摩擦力而同样有利地增加。

5、与开始处提到的现有技术相比,止挡件本体没有以可移动的方式布置在夹持轴上,因此,止挡杆的较低的摩擦力和更明确限定的运动可以被实现为优点。

6、另一优点在于,由于止挡杆以及杆轴线例如相对于配合止挡件等的布置而分开的、限定的布置,使得在限制装置的设计方面的更大的结构自由度成为可能。

7、如在现有技术中,可能的调节路径通过止挡件本体在释放位置中止挡抵靠配合止挡件来限制,而限制装置在固定位置中被停用,并且止挡件本体可以在调节方向上自由地移动经过配合止挡件。止挡杆在可枢转移动的区域中具有止挡面,该止挡面可以在限制位置中与配合止挡件的对应的配合止挡面于调节方向上接触。

8、优选地进行设置的是,杆轴线平行于夹持轴。与夹持轴一样,杆轴线可以横向于、大致垂直于调节方向布置,而纵向调节横向于纵向轴线。平行布置使得结构上简单、功能上可靠和紧凑的结构成为可能。

9、可能是有利的是,杆轴线与夹持轴相距一定距离。该距离优选地可以被限定并且是恒定的。由于自由地预先限定该距离的可能性,使得例如就配合止挡件在致动单元上的布置而言的结构自由度可能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转向柱(1),所述转向柱(1)包括致动单元(3),转向主轴(31)围绕所述转向主轴(31)的沿纵向方向延伸的纵向轴线(L)以可旋转的方式安装在所述致动单元(3)中,其中,所述致动单元(3)通过支承单元(2)以能够相对于所述支承单元(2)在调节方向上调节的方式保持,并且所述转向柱(1)包括固定装置(5)和与所述固定装置(5)相互作用的限制装置(6),其中,所述固定装置(5)能够通过安装在所述支承单元(2)上的夹持轴(51)的旋转而选择性地移动至固定位置或释放位置,在所述固定位置中,所述致动单元(3)相对于所述支承单元(2)固定,在所述释放位置中,所述致动单元(3)能够相对于所述支承单元(2)进行调节,其中,所述夹持轴(51)操作性地连接至所述限制装置(6)的止挡件本体(61),使得在所述释放位置中所述止挡件本体(61)移动至限制位置并且使得在所述固定位置中所述止挡件本体(61)移动至通路位置,在所述限制位置中,所述止挡件本体能够在所述调节方向上止挡抵靠所述致动单元(3)的配合止挡件(68),在所述通路位置中,所述止挡件本体能够在所述配合止挡件(68)之外沿所述调节方向连续地调节,其特征在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柱,其特征在于,所述杆轴线(H)平行于所述夹持轴(51)。

3.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转向柱,其特征在于,所述杆轴线(H)距所述夹持轴(51)一定距离。

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一项所述的转向柱,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轴(51)和所述止挡杆(61)联接成使得在所述夹持轴(51)旋转时,所述止挡杆(61)围绕所述杆轴线(H)沿相反的旋转方向旋转。

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一项所述的转向柱,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轴(51)配装有偏心突出的操作元件(64),所述操作元件(64)接合到相对于所述杆轴线(H)偏心布置的操作接纳部(66)中。

6.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一项所述的转向柱,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元件(64)和/或所述操作接纳部(66)和/或所述止挡杆(61)构造成以便减小摩擦。

7.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一项所述的转向柱,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挡杆(61)呈双臂杆的形式,所述双臂杆具有操作臂(62)和止挡臂(63)。

8.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一项所述的转向柱,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挡杆(61)包含塑料。

9.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一项所述的转向柱,其特征在于,锁定元件(7)操作性地连接至所述夹持轴(51),并且在固定位置中能够与配装至所述致动单元(3)的接合元件(72)接合。

10.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一项所述的转向柱,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夹持轴(51)与所述致动单元(3)之间结合有能量吸收装置。

11.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一项所述的转向柱,其特征在于,所述致动单元(3)能够在壳体单元(4)中沿所述纵向方向进行调节。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转向柱(1),所述转向柱(1)包括致动单元(3),转向主轴(31)围绕所述转向主轴(31)的沿纵向方向延伸的纵向轴线(l)以可旋转的方式安装在所述致动单元(3)中,其中,所述致动单元(3)通过支承单元(2)以能够相对于所述支承单元(2)在调节方向上调节的方式保持,并且所述转向柱(1)包括固定装置(5)和与所述固定装置(5)相互作用的限制装置(6),其中,所述固定装置(5)能够通过安装在所述支承单元(2)上的夹持轴(51)的旋转而选择性地移动至固定位置或释放位置,在所述固定位置中,所述致动单元(3)相对于所述支承单元(2)固定,在所述释放位置中,所述致动单元(3)能够相对于所述支承单元(2)进行调节,其中,所述夹持轴(51)操作性地连接至所述限制装置(6)的止挡件本体(61),使得在所述释放位置中所述止挡件本体(61)移动至限制位置并且使得在所述固定位置中所述止挡件本体(61)移动至通路位置,在所述限制位置中,所述止挡件本体能够在所述调节方向上止挡抵靠所述致动单元(3)的配合止挡件(68),在所述通路位置中,所述止挡件本体能够在所述配合止挡件(68)之外沿所述调节方向连续地调节,其特征在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柱,其特征在于,所述杆轴线(h)平行于所述夹持轴(51)。

3.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转向柱,其特征在于,所述杆轴线(h)距所述夹持轴(51)一定距离。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耶罗尼米斯·施尼策尔亚当·伊格拉斯
申请(专利权)人:蒂森克虏伯普利斯坦股份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