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STING激活型可电离脂质、脂质纳米粒与应用制造技术_技高网

一种STING激活型可电离脂质、脂质纳米粒与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932747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1-08 21:5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STING激活型可电离脂质、脂质纳米粒与应用,脂质结构包括六元含氮哌嗪杂环、二氢咪唑环、连接二者的烷基链以及长烷基侧链等;所述的连接二者的烷基链以及与二氢咪唑环相连的长烷基侧链,包括但不限于从一个到十个碳的饱和或不饱和烷基链;所述的制备LNPs的过程中,所用的辅助脂材包括但不限于二豆蔻酰磷脂酰胆碱等脂材;所述的核酸药物至少包括siRNA、mRNA等中的至少一种。本发明专利技术的STING激活型可电离杂环脂质,可用作疫苗佐剂,具有核酸药物负载且赋予制备的LNPs淋巴免疫系统趋向性的能力,增强其在免疫器官的蓄积并激活STING通路,增强肿瘤疫苗的治疗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电离脂质、脂质纳米粒和应用,具体涉及一种sting激活型可电离脂质、脂质纳米粒与应用。


技术介绍

1、mrna技术能通过人体细胞的蛋白质合成系统生成特异性肿瘤新生抗原,以诱导针对癌症特异性新抗原的从头免疫反应,从而特异性攻击肿瘤细胞,防止肿瘤复发,成为是个性化免疫治疗的重要策略之一。

2、尽管纳米材料能促进mrna疫苗在淋巴器官的驻留,然而大多数疫苗无法有效到达淋巴器官中的抗原递呈细胞,这成为诱发免疫应答的主要限速步骤。由于肿瘤疾病会重塑机体淋巴系统,导致全身免疫系统调动障碍和免疫耐受。此外,佐剂与疫苗在注射部位的沉积、淋巴管引流、抗原递呈屏障、以及抗原递呈细胞与t细胞之间的级联信号放大,均是影响纳米疫苗疗效的重要因素。因此,开发精确靶向淋巴器官的脂质纳米疫苗,在显著限制肿瘤转移和促进机体免疫应答的同时,能有效解决mrna与佐剂的综合性细胞应答信号级联放大,是推进纳米疫苗在肿瘤个性化治疗中临床应用的关键。

3、依据实验室前期研究基础发现,特定蛋白可与lnp技术结合形成蛋白冠,进而靶向特定的受体、细胞和器官。可电离脂质材料可通过静电作用吸附核酸药物,其头部基团通常带有正电荷,且能与细胞膜相互作用提高mrna的溶酶体逃逸与转染效率。哌嗪作为一种六元含氮杂环具有高效的可电离性和无损穿透上皮细胞的功能,因此若引入哌嗪环作为可电离脂质的支架结构,不仅可实现将可电离脂质的“肝嗜性”转变为“淋巴系统趋向性”,也可增强体系在淋巴系统的穿透能力,提高其生物医药应用潜力。

4、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stimulator of interferon genes,sting)信号激动剂作为目前最具前景的免疫佐剂之一,刺激抗原呈递细胞sting信号激活,可辅助mrna纳米疫苗诱导i型干扰素(ifn-i)分泌,从而促进肿瘤抗原的交叉呈递,t淋巴细胞的增殖与活化,以及对于肿瘤的直接杀伤。然而,游离的环二核苷酸类与氨基苯并咪唑化合物二聚体类sting激动剂,在作为免疫佐剂参与肿瘤疫苗设计时,还存在淋巴器官递送效率差,及不能改善抗原胞质释放等问题,是造成当前肿瘤疫苗临床治疗效果不佳的关键原因之一。因此,开发新一代sting疫苗佐剂,与lnp-mrna的器官靶向递送技术有效结合,以协同促进淋巴器官内肿瘤抗原胞质递送与sting信号的高效激活,对于改善肿瘤疫苗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1、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旨在提供一种免疫佐剂sting激活型可电离脂质,兼备sting激活剂、核酸递送和免疫系统趋向性等功能;本专利技术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所述sting激活型可电离脂质在制备具有sting激活效果、免疫系统趋向性的脂质纳米粒与核酸药物递送中的应用;本专利技术的第三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含有所述sting激活型可电离脂质的脂质纳米粒。

2、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所述的sting激活型可电离脂质,结构式如下所示:

3、

4、其中,r1-r6选自碳原子数为1~10的饱和或不饱和烷基链。

5、优选地,所述r1,r2,r5,r6选自碳原子数为1~10的饱和或不饱和直链烷基,r3,r4选自碳原子数为1~10的饱和直链烷基。更优选地,r3,r4选自碳原子数为1~5的饱和直链烷基。

6、所述sting激活型可电离脂质可应用在制备具有sting激活效果、免疫系统趋向性的脂质纳米粒与核酸药物递送中。

7、所述含有sting激活型可电离脂质的脂质纳米粒,包括脂质材料与核酸药物;所述脂质材料包括sting激活型可电离杂环脂质和其他脂质材料。

8、优选地,sting激活型可电离脂质与其他脂质材料的质量比为1:5~5:1。

9、所述其他脂质材料选自二油酰基卵磷脂(dopc)、氢化大豆磷脂酰甘油(hspg)、卵磷脂酰甘油(epg)、卵磷脂酰肌醇(epi)、氢化大豆磷脂酰乙醇胺(hspe)、磷脂酰乙醇胺(epe)、大豆磷脂酰胆碱(spc)、大豆磷脂酰甘油(spg)、大豆磷脂酰丝氨酸(sps)、大豆磷脂酰肌醇(spi)、氢化大豆磷脂酰丝氨酸(hsps)、大豆磷脂酰乙醇胺(spe)、大豆磷脂酸(spa)、氢化卵磷脂酰胆碱(hepc)、氢化卵磷脂酰甘油(hepg)、卵磷脂酰丝氨酸(eps)、氢化卵磷脂酰肌醇(hepi)、氢化卵磷脂酰丝氨酸(heps)、氢化磷脂酰乙醇胺(hepe)、氢化磷脂酸(hepa)、氢化大豆磷脂酰胆碱(hspc)、氢化大豆磷脂酰肌醇(hspi)、氢化大豆磷脂酸(hspa)、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dppc)、二硬脂酰磷脂酰肌醇(dspi)、卵磷脂酰胆碱(epc)、二豆蔻酰磷脂酰胆碱(dmpc)、二豆蔻酰磷脂酰甘油(dmpg)、二棕榈酰磷脂酰甘油(dppg)、二硬脂酰磷脂酰胆碱(dspc)、二硬脂酰磷脂酰甘油(dspg)、磷脂酸(epa)、二油烯基磷脂酰-乙醇胺(dope)、棕榈酰硬脂酰磷脂酰胆碱(pspc)、二棕榈酰磷脂酸(dppa)、棕榈酰硬脂酰磷脂酰甘油(pspg)、一油酰-磷脂酰乙醇胺(mope)、生育酚、脂肪酸的铵盐、磷脂的铵盐、甘油酯的铵盐、二月桂酰乙基磷酸胆碱(dlep)、二硬脂酰磷脂酰丝氨酸(dsps)、二豆蔻酰乙基磷酸胆碱(dmep)、二棕榈酰乙基磷酸胆碱(dpep)和二硬脂酰乙基磷酸胆碱(dsep)、n-(2,3-二-(9-(z)-十八碳烯基氧基)-丙-1-基-n,n,n-三甲基氯化铵(dotma)、1,2-双(油酰氧基)-3-(三甲基铵)丙烷(dotap)、二硬脂酰磷脂酰甘油(dspg)、二豆蔻酰磷脂酸(dmpa)、二硬脂酰磷脂酸(dspa)、二豆蔻酰磷脂酰肌醇(dmpi)、二棕榈酰磷脂酰肌醇(dppi)、二豆蔻酰磷脂酰丝氨酸(dmps)、二棕榈酰磷脂酰丝氨酸(dpps)、肉豆蔻酰溶血卵磷脂(m-lysopc)、棕榈酰溶血卵磷脂(p-lysopc)、硬脂酰溶血卵磷脂(s-lysopc)、二硬脂酰基磷脂酰乙醇胺-聚乙二醇(dspe-peg)、磷脂酰胆碱-聚乙二醇(pc-peg)、磷脂酰乙醇胺-聚乙二醇(pe-peg)、二硬脂酰磷脂酰胆碱-聚乙二醇(dspc-peg)、胆固醇、羊毛固醇、谷甾醇、豆固醇、麦角固醇及其他功能化磷脂和固醇水溶性衍生物中的一种或多种。

10、优选地,所述核酸药物选自sirna、mirna、mrna、aso、ssrna、ssdna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11、优选地,制备上述脂质纳米粒的方法为脂质体挤出法、薄膜水化法、纳米沉淀法、微流控工艺或冲击射流式混合法。

12、上述脂质纳米粒还能应用在制备核酸药物负载、sting激活和免疫系统趋向性的核酸疫苗中。

13、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显著优点:所述sting激活型可电离杂环脂质及脂质纳米粒,一方面具备高效的核酸药物负载能力和保护作用;一方面具有sting信号激活作用,进而诱导i型ifn的表达,启动干扰素免疫应答,ifns会刺激抗肿瘤t细胞的增殖、对肿瘤组织渗透以及直接杀伤。并且sting下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STING激活型可电离脂质,其特征在于:结构式如下所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STING激活型可电离脂质,其特征在于:所述R1,R2,R5,R6选自碳原子数为1~10的饱和或不饱和直链烷基,R3,R4选自碳原子数为1~10的饱和直链烷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STING激活型可电离脂质,其特征在于:R3,R4选自碳原子数为1~5的饱和直链烷基。

4.一种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STING激活型可电离脂质在制备具有STING激活效果、免疫系统趋向性的脂质纳米粒与核酸药物递送中的应用。

5.一种含有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STING激活型可电离脂质的脂质纳米粒,其特征在于:包括脂质材料与核酸药物。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脂质纳米粒,其特征在于:所述脂质材料包括STING激活型可电离杂环脂质和其他脂质材料。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脂质纳米粒,其特征在于:所述STING激活型可电离脂质与其他脂质材料的质量比为1:5~5:1。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脂质纳米粒,其特征在于:所述其他脂质材料选自二油酰基卵磷脂、氢化大豆磷脂酰甘油、卵磷脂酰甘油、卵磷脂酰肌醇、氢化大豆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乙醇胺、大豆磷脂酰胆碱、大豆磷脂酰甘油、大豆磷脂酰丝氨酸、大豆磷脂酰肌醇、氢化大豆磷脂酰丝氨酸、大豆磷脂酰乙醇胺、大豆磷脂酸、氢化卵磷脂酰胆碱、氢化卵磷脂酰甘油、卵磷脂酰丝氨酸、氢化卵磷脂酰肌醇、氢化卵磷脂酰丝氨酸、氢化磷脂酰乙醇胺、氢化磷脂酸、氢化大豆磷脂酰胆碱、氢化大豆磷脂酰肌醇、氢化大豆磷脂酸、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二硬脂酰磷脂酰肌醇、卵磷脂酰胆碱、二豆蔻酰磷脂酰胆碱、二豆蔻酰磷脂酰甘油、二棕榈酰磷脂酰甘油、二硬脂酰磷脂酰胆碱、二硬脂酰磷脂酰甘油、磷脂酸、二油烯基磷脂酰-乙醇胺、棕榈酰硬脂酰磷脂酰胆碱、二棕榈酰磷脂酸、棕榈酰硬脂酰磷脂酰甘油、一油酰-磷脂酰乙醇胺、生育酚、脂肪酸的铵盐、磷脂的铵盐、甘油酯的铵盐、二月桂酰乙基磷酸胆碱、二硬脂酰磷脂酰丝氨酸、二豆蔻酰乙基磷酸胆碱、二棕榈酰乙基磷酸胆碱和二硬脂酰乙基磷酸胆碱、N-(2,3-二-(9-(Z)-十八碳烯基氧基)-丙-1-基-N,N,N-三甲基氯化铵、1,2-双(油酰氧基)-3-(三甲基铵)丙烷、二硬脂酰磷脂酰甘油、二豆蔻酰磷脂酸、二硬脂酰磷脂酸、二豆蔻酰磷脂酰肌醇、二棕榈酰磷脂酰肌醇、二豆蔻酰磷脂酰丝氨酸、二棕榈酰磷脂酰丝氨酸、肉豆蔻酰溶血卵磷脂、棕榈酰溶血卵磷脂、硬脂酰溶血卵磷脂、二硬脂酰基磷脂酰乙醇胺-聚乙二醇、磷脂酰胆碱-聚乙二醇、磷脂酰乙醇胺-聚乙二醇、二硬脂酰磷脂酰胆碱-聚乙二醇、胆固醇、羊毛固醇、谷甾醇、豆固醇、麦角固醇中的一种或多种。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脂质纳米粒,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核酸药物选自siRNA、miRNA、mRNA、ASO、ssRNA、ssDNA中的一种或多种。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脂质纳米粒,其特征在于:制备所述脂质纳米粒的方法包括脂质体挤出法、薄膜水化法、纳米沉淀法、微流控或冲击射流式混合法。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sting激活型可电离脂质,其特征在于:结构式如下所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sting激活型可电离脂质,其特征在于:所述r1,r2,r5,r6选自碳原子数为1~10的饱和或不饱和直链烷基,r3,r4选自碳原子数为1~10的饱和直链烷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sting激活型可电离脂质,其特征在于:r3,r4选自碳原子数为1~5的饱和直链烷基。

4.一种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sting激活型可电离脂质在制备具有sting激活效果、免疫系统趋向性的脂质纳米粒与核酸药物递送中的应用。

5.一种含有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sting激活型可电离脂质的脂质纳米粒,其特征在于:包括脂质材料与核酸药物。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脂质纳米粒,其特征在于:所述脂质材料包括sting激活型可电离杂环脂质和其他脂质材料。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脂质纳米粒,其特征在于:所述sting激活型可电离脂质与其他脂质材料的质量比为1:5~5:1。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脂质纳米粒,其特征在于:所述其他脂质材料选自二油酰基卵磷脂、氢化大豆磷脂酰甘油、卵磷脂酰甘油、卵磷脂酰肌醇、氢化大豆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乙醇胺、大豆磷脂酰胆碱、大豆磷脂酰甘油、大豆磷脂酰丝氨酸、大豆磷脂酰肌醇、氢化大豆磷脂酰丝氨酸、大豆磷脂酰乙醇胺、大豆磷脂酸、氢化卵磷脂酰胆碱、氢化卵磷脂酰甘油、卵磷脂酰丝氨酸、氢化卵磷脂酰肌醇、氢化卵磷脂酰丝氨酸、氢化磷脂酰乙...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尹莉芳辛晓斐吕一甫周勇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药科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