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粘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924039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2-30 22: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粘带,涉及自粘结构技术领域,包括自粘带本体,自粘带本体包括沿自身宽度方向依次连接的第一边缘部、中间部和第二边缘部,第一边缘部的厚度由中间部向远离中间部的方向逐渐减小,第二边缘部的厚度由中间部向远离中间部的方向逐渐减小,第一边缘部厚度方向的两个表面为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第二边缘部厚度方向的两个表面为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中间部厚度方向的两个表面为第五表面和第六表面,第一表面和第四表面分别与第五表面的两端相接,第二表面和第三表面分别与第六表面的两端相接,第一表面和第三表面相互搭接时能够相互匹配。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自粘带能够使自粘带与物体之间具有较好的贴合度,保证了自粘带的使用效果。粘带的使用效果。粘带的使用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粘带


[0001]本技术涉及自粘结构
,特别是涉及一种自粘带。

技术介绍

[0002]自粘带一般以橡胶为基体材料,通过添加增粘剂制成具有自粘性的胶带。自粘带的使用方法为:按照一定的角度,将自粘带缠绕在需要保护的物体上,边缠绕边将自粘带进行拉长(拉伸10%

100%),且缠绕在物体上的后一圈的自粘带的边缘搭接在相邻的上一圈的自粘带的边缘上,即自粘带以半搭接的型式缠绕在物体上。自粘带相互搭接缠绕后与物体融为一体,具有绝缘、密封性强等特点;自粘带主要用于电线、电缆接头等的绝缘密封或防水,也可用于管道的保护、修补、密封等。
[0003]现有的自粘带的横截面为矩形,即自粘带的中间区域与自粘带宽度方向的两个边缘区域的厚度是相同的,如中国专利CN202122444512.5公开的硅橡胶自粘带,其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基材层和剥离保护层。其中,基材层为横截面是矩形的带状结构。现有的自粘带缠绕完成后,由于后一圈的自粘带的边缘缠绕在了上一圈自粘带的边缘上,使得后一圈自粘带的边缘与自身的中间区域之间产生了高度差,使自粘带与物体之间易产生空包,进而使各圈自粘带与需要保护的物体之间贴合度较差,影响自粘带的使用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自粘带,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使自粘带与物体之间不易产生空包,自粘带与物体之间具有较好的贴合度,保证了自粘带的使用效果。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方案:
[0006]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自粘带,包括自粘带本体,所述自粘带本体包括沿自身宽度方向依次连接的第一边缘部、中间部和第二边缘部,所述第一边缘部的厚度由所述中间部向远离所述中间部的方向逐渐减小,所述第二边缘部的厚度由所述中间部向远离所述中间部的方向逐渐减小,所述第一边缘部厚度方向的两个表面为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二边缘部厚度方向的两个表面为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所述中间部厚度方向的两个表面为第五表面和第六表面,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四表面分别与所述第五表面的两端相接,所述第二表面和所述第三表面分别与所述第六表面的两端相接,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三表面相互搭接时能够相互匹配。
[0007]优选的,所述第二表面和所述第六表面共面,所述第四表面和所述第五表面共面。
[0008]优选的,所述第一边缘部和所述第二边缘部远离所述中间部的端部的厚度均小于等于0.2mm。
[0009]优选的,所述第一边缘部的横截面上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对应的边沿为第一边沿,所述第二边缘部的横截面上与所述第三表面相对应的边沿为第二边沿,所述第一边沿和所述第二边沿关于所述中间部的中心对称设置。
[0010]优选的,所述第一边缘部和所述第二边缘部的横截面均为梯形。
[0011]优选的,所述第一边缘部和所述第二边缘部的横截面均为三角形。
[0012]优选的,所述第一边沿和所述第二边沿均为弧线。
[0013]优选的,所述第一边沿远离所述中间部的端点与所述第二表面之间的距离为0。
[0014]优选的,所述第一边沿远离所述中间部的端点与所述第二表面之间的距离为(0,0.2]mm。
[0015]优选的,所述中间部的宽度与所述第一边缘部和所述第二边缘部的宽度之和的比值为不小于1:3。
[0016]本技术相对于现有技术取得了以下技术效果:
[0017]本技术提供的自粘带,第一边缘部的厚度由中间部向远离中间部的方向逐渐减小,第二边缘部的厚度由中间部向远离中间部的方向逐渐减小,当自粘带缠绕在物体上时,后一圈的自粘带的边缘缠绕在了上一圈自粘带的边缘上,而本技术提供的自粘带能够使后一圈自粘带的边缘与自身的中间区域之间产生的高度差减小,使自粘带与物体之间不易产生空包,即自粘带与物体之间具有较好的贴合度;同时,由于第一表面和第三表面相互搭接时能够相互匹配,使得第一表面和第三表面能够更好地贴合,从而保证了自粘带的使用效果。
附图说明
[00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9]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自粘带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实施例2提供的自粘带的A

A的剖视图;
[0021]图3为实施例3提供的自粘带的A

A的剖视图;
[0022]图4为实施例4提供的自粘带的A

A的剖视图;
[0023]图5为实施例5提供的自粘带的A

A的剖视图;
[0024]图中:100、自粘带;1、自粘带本体;2、第一边缘部;201、第一表面;202、第二表面;203、第一边沿;3、中间部;301、第五表面;302、第六表面;4、第二边缘部;401、第三表面;402、第四表面;403、第二边沿。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6]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自粘带,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使自粘带与物体之间不易产生空包,自粘带与物体之间具有较好的贴合度,保证了自粘带的使用效果。
[0027]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28]实施例1
[0029]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自粘带100,包括自粘带本体1,自粘带本体1包括沿自身宽度方向依次连接的第一边缘部2、中间部3和第二边缘部4,第一边缘部2的厚度由中间部3向远离中间部3的方向逐渐减小,第二边缘部4的厚度由中间部3向远离中间部3的方向逐渐减小,当自粘带100缠绕在物体上时,后一圈的自粘带100的边缘缠绕在了上一圈自粘带100的边缘上,而本技术提供的自粘带100能够使后一圈自粘带100的边缘与自身的中间区域之间产生的高度差减小,使自粘带100与物体之间不易产生空包,即自粘带100与物体之间具有较好的贴合度;第一边缘部2厚度方向的两个表面为第一表面201和第二表面202,第二边缘部4厚度方向的两个表面为第三表面401和第四表面402,中间部3厚度方向的两个表面为第五表面301和第六表面302,第一表面201和第四表面402分别与第五表面301的两端相接,第二表面202和第三表面401分别与第六表面302的两端相接,第一表面201和第三表面401相互搭接时能够相互匹配,即第一表面201和第三表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粘带,其特征在于:包括自粘带本体,所述自粘带本体包括沿自身宽度方向依次连接的第一边缘部、中间部和第二边缘部,所述第一边缘部的厚度由所述中间部向远离所述中间部的方向逐渐减小,所述第二边缘部的厚度由所述中间部向远离所述中间部的方向逐渐减小,所述第一边缘部厚度方向的两个表面为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二边缘部厚度方向的两个表面为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所述中间部厚度方向的两个表面为第五表面和第六表面,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四表面分别与所述第五表面的两端相接,所述第二表面和所述第三表面分别与所述第六表面的两端相接,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三表面相互搭接时能够相互匹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粘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表面和所述第六表面共面,所述第四表面和所述第五表面共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粘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边缘部和所述第二边缘部远离所述中间部的端部的厚度均小于等于0.2m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粘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全海源张居印潘荣辉金文斐刘亚楠易荣周胜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化工集团曙光橡胶工业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