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模内装饰用防眩硬化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90115 阅读:18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模内装饰用防眩硬化膜,它在基底薄膜上涂覆防眩硬涂层,制备防眩硬涂层的组分及其重量份数为:聚氨酯丙烯酸预聚物10~30份,接枝改性的丙烯酸单体15~40份,防眩粒子5~15份,光引发剂0.5~7份,流平剂0.05~2份,溶剂30~70份。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高透明性和高雾度,在保证IMD产品图案清晰大的同时可以有效防止表面反射达到防止眩光的目的,同时该防眩硬化膜具有2H以上硬度和优异的耐磨性能,可以满足绝大多数2D、3D产品成型加工性能要求,其拉伸成型高度可达6mm以上而不发生脆裂,可广泛用于防眩光处理要求和亚光面板装饰领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模内装饰(IMD)
,特别涉及一种模内装饰用防眩硬化膜
技术介绍
模内装饰(IMD)是指产品在模具内射出成型时,其产品表面同时形成具有装饰图 案的工艺技术,其一般是预先形成一具有装饰图案的薄膜,然后对该形成有装饰图案的薄 膜进行热压成型以形成预定的形状,将该薄膜进行裁切后再置于射出成型模具的模穴内, 最好将熔融材料注入模穴内,薄膜与熔融材料相结合并形成具有装饰图案的产品。采用模 内装饰所制得的产品,其外观较射出成型后再采用涂装而形成图案的产品具有更强的实体 感,并且,图案不存在褪色、脱落等不良现象发生,其广泛用于制造各类产品的外壳。模内装饰是目前国际风行的表面装饰技术,主要应用于家电产品的表面装饰及功 能性面板,常用在手机视窗镜片及外壳、洗衣机控制面板、冰箱控制面板、空调控制面板、汽 车仪表盘、电饭煲控制面板多种领域的面板、标志等外观件上。通常,室内家电装饰的IMD产品以高光泽、透明型硬化膜为主,但这种产品在有些 场所,如户外及有灯光环境下使用时常常遇到由于板材表面反光而造成的“眩光”污染,“眩 光”污染严重影响IMD产品图案可视性和产品的应用领域。为此,开发具有高透明性、高雾度、高硬度、优异的耐磨性能并可满足绝大多数2D、 3D产品成型加工性能要求的带有防眩功能的硬化膜已成为一种趋势。IML产品在成型时须经过冲压、成型、注塑等过程,因而需要这种带有防眩功能的 硬化膜具备优异的拉伸成型性能(柔韧性),避免成型过程出现开裂现象。但是,通常的高 硬度的防眩光膜难以满足IMD的成型拉伸性能要求,如何更好地平衡成型性和表面硬度这 一对相互矛盾的性能也已成为IMD业内技术关键。申请号为03155386. 9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防眩硬化膜,该防眩硬化膜包括透 明基质薄膜和设置在透明基质薄膜至少一面上的防眩硬涂层,其中防眩硬涂层包含(A)通 过离子辐射而固化的树脂,和每100重量份固化树脂0. 2-10重量份(B) 二氧化硅微粒和 1-20重量份(C)硅氧烷树脂微粒。它适用于平板显示领域,但其涂层较脆,柔韧性不好,不 能满足于IMD领域拉伸成型性能要求。申请号为200510133834.0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防眩性硬涂薄膜及其制造方 法,该膜是在透明薄膜基材的至少一个面具有含有微粒的硬涂层的防眩性硬涂薄膜,具有 高硬度、耐擦伤性和防眩性,它适用于平板显示领域,但其涂层柔韧性不好,不能满足于IMD 领域拉伸成型性能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模内装饰用防眩硬化膜,其具有高透明性、 高雾度,高硬度、优异的耐磨性能、耐卷曲性和柔韧性,满足IMD的成型拉伸性能要求。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模内装饰用防眩硬化膜,它在基底薄膜上涂覆防眩硬涂层,所述制备防眩硬 涂层的组分及其重量份数为聚氨酯丙烯酸预聚物10 30份;接枝改性的丙烯酸单体15 40份;防眩粒子5 15份;光引发剂0.5 7份;流平剂0.05 2份;溶剂30 70份;所述防眩硬涂层的厚度与防眩粒子粒径的比例为0. 8 1. 5。上述模内装饰用防眩硬化膜,所述防眩硬涂层的组分及其重量份数为聚氨酯丙烯酸预聚物10 20份;接枝改性的丙烯酸单体20 35份;防眩粒子8 10份;光引发剂2 5份;流平剂0. 1 1. 5份;溶剂40 60份;上述模内装饰用防眩硬化膜,所述防眩硬涂层的厚度为2 ΙΟμπι。上述模内装饰用防眩硬化膜,所述聚氨酯丙烯酸预聚物为含3官能度以上脂肪族 聚氨酯丙烯酸树脂或芳香族聚氨酯丙烯酸树脂,分子量为1000 5000。上述模内装饰用防眩硬化膜,所述接枝改性的丙烯酸单体为为乙氧基、甲氧基或 己内基等改性且具有3官能度以上的丙烯酸单体。上述模内装饰用防眩硬化膜,所述流平剂为有机硅氧烷或有机硅改性的丙烯酸流 平剂。上述模内装饰用防眩硬化膜,所述溶剂可以是丁酮、乙醇、异丙醇、甲苯、二甲苯、 甲基异丁基酮、乙基溶纤素或它们的混合物。由于模内装饰产品在成型时须经过冲压、成型、注塑等过程,它对薄膜的性能要求 不同于平板显示领域,它除了硬度性能要求外,还要求薄膜具备优异的拉伸成型性能(柔 韧性),避免成型过程出现开裂问题。这就需要解决膜的柔韧性和表面硬度这一对相互矛盾。提高膜的硬度可以从提高光固化树脂交联密度进行解决,一般可以通过采用低分 子结构(分子量200 300)并具有3-6官能度的单体作为交联剂,例如季戊四醇三丙烯 酸树脂单体、季戊四醇四丙烯酸树脂单体、双季戊四醇五丙烯酸树脂、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 树脂或是它们的混合物等,但是,以此制备出的防眩硬化膜存在薄膜的收缩率大、易发生卷 曲及脱膜等弊病,因而如何解决高硬度薄膜的低收缩和低卷曲性成为技术的关键。考虑到 IMD涂层成型性能要求,季戊四醇三丙烯酸树脂单体、季戊四醇四丙烯酸树脂单体、双季戊 四醇五丙烯酸树脂、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树脂或是它们的混合物均因分子量小,交联密度 大难以满足IMD冲压成型性能要求。为了保证硬度同时要求适当降低交联密度,理想的方 法是将低分子高官能度的单体进行接枝改性,接枝改性基团可以是乙氧基、甲氧基、己内基 等。可以例举的适合本专利技术要求的接枝改性丙烯酸单体包括但不限于乙氧基改性的季戊四醇三丙烯酸脂、乙氧基改性的季戊四醇四丙烯酸脂、乙氧基改性的双季戊四醇五丙烯酸月旨、乙氧基改性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脂、甲氧基改性的季戊四醇三丙烯酸脂、甲氧基改性的 季戊四醇四丙烯酸脂、甲氧基改性的双季戊四醇五丙烯酸脂、甲氧基改性双季戊四醇六丙 烯酸脂、己内基改性的季戊四醇三丙烯酸脂、己内基改性的季戊四醇四丙烯酸脂、己内基改 性的双季戊四醇五丙烯酸脂、己内基改性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脂。优选乙氧基改性的季戊 四醇三丙烯酸脂或四丙烯酸脂、己内基改性的双季戊四醇五丙烯酸脂或六丙烯酸脂。满足本专利技术的接枝改性的丙烯酸树脂单体的分子量为500 2000,优选1000 1500。接枝改性的丙烯酸树脂单体的使用量按照涂料总量100重量份计,其单体用量 为15-40份,低于15重量份,涂层交联密度偏低,硬度和耐磨性较低,高于40重量份,则影 响成型拉伸性能,优选20-30重量份。除了硬度性能要求外,IMD用防眩硬化膜不同于平板显示用膜,由于在制成各种形 状的IMD产品时须经过冲压、成型、注塑等过程,因而IMD用防眩硬化膜还需具备优异的拉 伸成型性能(柔韧性),避免成型过程防眩光膜开裂问题。技术上对涂膜的主题树脂结构 特点、官能度、分子量等提出要求,一般选择链状分子结构利于拉伸成型性能、选择官能度3 以上以保证足够的硬度性能、分子量一般为1000 5000,分子量过小时成型拉伸性能差、 分子量过高时因交联密度小涂膜硬度小。为了获取优异的涂层柔韧性及成型拉伸性能,本 专利技术采用聚氨酯丙烯酸树脂预聚物,适合本专利技术的聚氨酯丙烯酸树脂预聚物可以是脂肪族 聚氨酯丙烯酸树脂、芳香族聚氨酯丙烯酸树脂,分子量为2000 3000。聚氨酯丙烯酸树脂预聚物使用量按照涂料总量100重量份计,其单体用量为 10 30份,低于10重量份,交联密度偏低,硬度较低,高于30重量份,则影响成型拉伸性 能,优选15 25重量份。涂层厚度对成型加工性能影响较大,由于防眩硬化涂层与基材的弹性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模内装饰用防眩硬化膜,其特征在于,它在基底薄膜上涂覆防眩硬涂层,制备防眩硬涂层的组分及其重量份数为:聚氨酯丙烯酸预聚物10~30份;接枝改性的丙烯酸单体15~40份;防眩粒子5~15份;光引发剂0.5~7份;流平剂0.05~2份;溶剂30~70份;所述防眩硬涂层的厚度与防眩粒子粒径的比例为0.8~1.5。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志坚刘玉磊于佩强刘贤豪王宏伟鲁若娜李丽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乐凯胶片集团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3[中国|河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