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块、显示器以及背光模块的反射罩的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989075 阅读:1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背光模块、显示器以及背光模块的反射罩的制造方法,所述背光模块包括导光板、反射罩及多个点光源。导光板具有入光面,且反射罩配置于入光面旁。反射罩包括反射部。点光源用于分别提供光线至反射部,且反射部用于将光线反射至入光面。由于光线需经由反射罩反射后才进入导光板,所以能提升背光模块所提供的面光源的均匀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面光源装置,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背光模块、使用此背光模 块的显示器以及背光模块的反射罩的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背光模块是应用于显示装置中,以提供显示面板所需的显示光源。传统的背光模 块采用冷阴极荧光灯管(cold cathode fluorescent lamp,CCFL)作为发光源。但近年来, 因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的生产技术逐渐成熟,且发光二极管具有小体 积与省电等优点,所以发光二极管已逐渐广泛地应用于背光模块中。图1是现有的一种使用发光二极管的背光模块与液晶显示面板的局部立体示意 图。请参照图1,现有的背光模块100包括光源组110、导光板120及多片光学膜130。导 光板120具有相邻的入光面122与出光面124,光源组110配置于入光面122旁,而光学膜 130配置于出光面124上。光源组110包括电路板112及配置于电路板112上的多个发光 二极管114。发光二极管114用以提供光线至导光板120的入光面122,导光板120用以将 光线转换成面光源,而光学膜130用以将面光源均勻化。光学膜130包含扩散膜与增亮膜寸。在导光板120的靠近入光面122的部分,由于光线的混光距离不够,容易产生明显 的亮暗纹相间的情形,导致面光源的均勻度不佳。为了改善此缺点,需使液晶显示面板50 的显示区52至发光二极管114的间距D2与发光二极管114之间的间距D1的比值增加至 0. 8以上,即D2/D1 > 0. 8。换言之,现有技术是通过缩小发光二极管114之间的间距D1,使 D2/D1 > 0. 8,以改善面光源的均勻度。然而,如此将增加发光二极管114的使用数量,导致 背光模块100的生产成本增加。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背光模块,以提供均勻度较佳的面光源并降低生产成本。本专利技术另提供一种显示器,其具有显示质量佳且生产成本低的优点。本专利技术又提供一种背光模块的反射罩的制造方法,以降低背光模块的生产成本。为达到上述优点,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背光模块,其包括导光板、反射罩及多个点光 源。导光板具有入光面,且反射罩配置于入光面旁。反射罩包括反射部,且反射部设有多个 微结构。点光源用于分别提供光线至反射部,且反射部用于将光线反射至入光面。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的导光板还具有相对的底面及出光面,其中入光 面连接于底面与出光面之间。反射罩还包括位于底面旁的底部,而反射部连接于底部的远 离入光面的侧边,并从该侧边延伸至出光面与入光面的连接处。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的点光源配置于底部。 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的底部为电路板。 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的底部与反射部为一体成型,反射罩还包括设于4反射部的反射膜,且反射膜包含微结构。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的点光源设于底部下方,且底部设有对应点光源 的多个贯孔,而点光源提供的光线经由贯孔而传递至反射部。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参考平面通过底部的远离入光面的侧边及入光面与出 光面的连接处,且参考平面与底部之间的夹角介于30度至60度。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的微结构的尺寸介于5微米至500微米。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反射部的反射面为平面或曲面,且微结构设于反 射面。为达到上述优点,本专利技术另提出一种背光模块,其包括导光板、反射罩及多个点光 源。导光板具有底面、出光面与入光面。底面与出光面相对,且入光面连接于底面与出光面 之间。反射罩配置于入光面旁,且反射罩包括反射部及位于底面旁的底部,其中底部与反射 部为一体成型。反射部连接于底部的远离入光面的侧边,并从该侧边延伸至出光面与入光 面的连接处。点光源直接设置于底部上,点光源用于分别提供光线至反射部,且反射部用于 将光线反射至入光面。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的底部为电路板。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的反射罩还包括设于反射部的反射膜。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参考平面通过底部的远离入光面的侧边及入光面与出 光面的连接处,且参考平面与底部之间的夹角介于30度至60度。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的反射部的反射面为平面或曲面。为达到上述优点,本专利技术另提出一种显示器,其包括上述两种背光模块其中一个 以及显示面板。显示面板设置于背光模块的一侧,且包含显示区,其中显示区至点光源的间 距与点光源之间的间距比值大于0. 4。为达到上述优点,本专利技术又提出一种背光模块的反射罩的制造方法,其包括下列 步骤将电路板弯折形成底部及连接于底部的反射部,其中底部形成有金属线路;以及在 反射部形成反射膜。本专利技术的背光模块通过反射罩将光源所提供的光线反射至导光板,所以能增加光 线的混光距离,以提升背光模块所提供的面光源的均勻度。此外,由于本专利技术的显示器采用 的背光模块能提供均勻度较佳的面光源,所以能提升显示器的显示质量。另外,本专利技术的背 光模块的反射罩的制造方法中,由于将现有技术的电路板与反射罩整合在一起,所以可节 省生产成本。为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 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的一种使用发光二极管的背光模块与液晶显示面板的局部立体示意 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一种背光模块的立体示意图。图3是图2的剖面示意图。图4A与图4B是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反射罩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另一个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剖面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显示器的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另一个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剖面示意图。附图标号50 液晶显示面板52 显示区100 背光模块110 光源组112 电路板114:发光二极管120 导光板122 光面124 出光面130 光学膜200、200,背光模块210 导光板212 入光面214 出光面216 底面220、220,、220a 反射罩221,221a 反射部222 微结构223,223'底部224、224a 反射面225 反射膜226 金属线路228 贯孔230 点光源232 光线300 显示器310 显示面板312 显示区D1、D2 间距P 参考平面0 夹角具体实施例方式图2是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一种背光模块的立体示意图,而图3是图2的剖面示 意图。请参照图2与图3,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200包括导光板210、反射罩220及多个点 光源230。导光板210具有入光面212,且反射罩220配置于入光面212旁。反射罩220包 括反射部221,且反射部221设有多个微结构222。点光源230用于分别提供光线232至反 射部221,且反射部221用于将光线232反射至入光面212。上述的导光板210还具有相对的出光面214与底面216,其中入光面212连接于出 光面214与底面216之间。反射罩220例如还包括位于底面216旁的底部223,而反射部 221连接于底部223的远离入光面212的侧边,并从此侧边延伸至出光面214与入光面212 的连接处。在本实施例中,参考平面P通过底部223的远离入光面212的侧边及入光面212 与出光面214的连接处,且参考平面P与底部223之间的夹角0例如是介于30度至60度。 反射部221的反射面224例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块包括:一导光板,具有一入光面;一反射罩,配置于所述入光面旁,所述反射罩包括一反射部,且所述反射部设有多个微结构;以及多个点光源,用于分别提供光线至所述反射部,且所述反射部用于将所述光线反射至所述入光面。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俊名沈文斌邱鹏严吴居郇
申请(专利权)人: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