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容式触控面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87763 阅读:1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容式触控面板,其主要是在触控面板的基板上设有感应层与线路的一侧面上进一步设置一硬化膜层,该硬化膜层背向基板的一侧面周缘设有不透明的一绝缘油墨层,该绝缘油墨层的范围可相对覆盖于基板上的导线;由于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绝缘油墨层直接设置于硬化膜层上,因此可免除额外的顶层与粘贴层的使用,达到简化工艺与节省用料成本,并进一步减少触控面板成品整体厚度的目的。(*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容式触控面板,特指其可免除硬化层的设置。
技术介绍
触控式面板的技术依其原理主要区分为电容式、电阻式、音波式、红外线式等等, 其中电容式触控面板具有防水、防刮、较高的透光度等优点,,因此主要应用于较高阶的产口 l·ρπ-Co前述电容式触控面板,若为单片基板的类型,参见图5所示,为防止设置于电容式 触控面板30的基板31 —侧面上的导电玻璃层遭刮伤,该侧面上设置有一硬化膜层41予以 保护,此外,由于电容式触控面板30内部用来将触控点的信号输出的多根导线为不透明, 因此为避免所述导线为使用者看见,一般在电容式触控面板30的顶面会更进一步设置有 一顶层42,该顶层42与硬化膜层41之间以一粘贴层43予以粘合,且顶层42的底面上相应 于电容式触控面板30内的导线区域涂布有不透明的一油墨层44,如此使用者操作时便不 会视及所述导线,惟该顶层42与粘贴层43的使用除有工艺与材料成本的问题外,亦会造成 产品整体厚度增加,导致产品无法满足薄型化的需求,因此现有技术的触控面板结构仍有 进一步改良的余地。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前述现有技术的电容式触控面板,其采用的遮蔽导线的方式衍生有成本上 升及无法薄型化的诸多缺失,本技术期望通过改良触控面板的结构,在保留油墨层的 前提下,免除硬化膜层与粘贴层的设置,从而达到解决上述缺失的目的。为达成上述创作目的,本技术所使用的技术手段在于提供一种电容式触控面 板,其具有一基板,该基板顶面设有多根导线,其中进一步包含有—硬化膜层,其设置于所述的基板的顶面,硬化膜层顶面周缘设有不透明的一绝 缘油墨层,该绝缘油墨层相对覆盖所述导线。所述的电容式触控面板,其中,所述的基板上设有交错排列的多个第一感应层与 多个第二感应层,其中所述第一感应层共同具有一轴向,而所述第二感应层位于基板顶面 未设有第一感应层的位置,且所述第二感应层共同具有另一轴向,另基板顶面上所设的导 线的数量乃对应于第一感应层与第二感应层的数量,所述导线一端分别连接于对应的第一 感应层与第二感应层,而另一端延伸至基板的一侧边处。所述的电容式触控面板,其中所述的多个第一感应层各具有多个相串接的感应区,各第一感应层的轴向上一侧 的一感应区的边缘处设有一连接端口;所述的多个第二感应层各具有多个相串接的感应区,各第二感应层的轴向上一侧 的一感应区的边缘处设有一连接端口;所述的多根导线的一端分别连接于对应的第一感应层与第二感应层的连接端 Π ;所述绝缘油墨层进一步相对覆盖所述的各第一感应层与各第二感应层的连接端 □。所述的电容式触控面板,其中,所述硬化膜层是由二氧化硅构成。所述的电容式触控面板,其中,所述第一感应层与第二感应层的感应区是由氧化 铟锡构成。所述的电容式触控面板,其中,所述第一感应层与第二感应层的感应区是由氧化 铟锡构成。所述的电容式触控面板,其中,所述的基板顶面设有一感应层及四条所述的导线, 所述导线一端分别连接于感应层的一角落,而另一端朝向基板侧边延伸。所述的电容式触控面板,其中,所述硬化膜层是由二氧化硅构成。所述的电容式触控面板,其中,所述感应层是由氧化铟锡构成。所述的电容式触控面板,其中,所述感应层是由氧化铟锡构成。由上述可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所提供的电容式触控面板,其绝缘油墨层 乃直接设置于硬化膜层顶面,因而可免除现有技术中的顶层以及用以粘贴顶层的粘贴层的 使用,所以本技术确实可简化工艺与节省用料成本,并且达到减少触控面板成品整体 厚度的目的。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第--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2为本技术第--实施例的俯视图;图3为本技术第二二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4为本技术第二二实施例的俯视图;图5为现有技术的触控面板的部分分解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010Α基板11第一感应层111感应区112连接端口12第二感应层121感应区122连接端口13U3A导线20、20Α硬化膜层21、21Α绝缘油墨层30触控面板31基板41硬化膜层42顶层43粘贴层44油墨层具体实施方式参见图1及图2所示,本技术的电容式触控面板,其依触控原理可细分为投射 电容式以及表面电容式两种,若为投射电容式,则其包含有—基板10,其呈透明,该基板10顶面设有交错排列的多个第一感应层11与多个第4二感应层12,所述第一感应层11呈平行排列且共同具有一轴向,各第一感应层11具有多个 相串接且由氧化铟锡(ITO)所构成的感应区111,而所述第二感应层12位于基板10顶面未 设有第一感应层11的位置,所述第二感应层12呈平行排列且共同具有另一轴向,各第二感 应层12具有多个相串接且由氧化铟锡所构成的感应区121,于本实施例中,感应区111、121 呈菱形,各第一感应层11与各第二感应层12的轴向上一侧的一感应区111、121的边缘处 分别设有一连接端口 112、122,所述连接端口 112、122呈不透光,另基板10顶面设有对应第 一感应层11与第二感应层12数量的导线13,所述导线13—端分别连接于对应的第一感应 层11与第二感应层12的连接端口 112、122,而另一端延伸至基板10的一侧边处;一硬化膜层20,其可为由二氧化硅(SiO2)构成,硬化膜层20设置于所述的基板10 的顶面,且其顶面周缘设有不透明的一绝缘油墨层21,该绝缘油墨层21相对覆盖于各第一 感应区111与第二感应区111的连接端口 112、122及导线13。若本技术为表面电容式,配合参见图3及图4所示,其包含有一基板10A,其呈透明,该基板IOA顶面设有一整片式的感应层14A及四条导线 13A,其中该感应层14A可由氧化铟锡构成,而所述导线13A的一端分别连接于感应层14A 的一角落,另一端朝向基板IOA侧边延伸;一硬化膜层20A,其可由二氧化硅(SiO2)构成,其设置于所述的基板IOA的顶面, 且于顶面周缘设有不透明的一绝缘油墨层21A,该绝缘油墨层21A相对覆盖于各导线13A。参见图2及图4所示,自本技术的顶面观看时,由于位于硬化膜层20的顶面 的绝缘油墨层21、21A为不透光,是以其可遮蔽导线13、13A与连接端112、122,并且由于该 绝缘油墨层21、21A是直接设置于硬化膜层20、20A上,因此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可 免除顶层以及用以粘贴该顶层的粘贴层的使用,从而达到简化工艺与节省用料成本,并进 而减少触控面板成品整体厚度的目的。权利要求一种电容式触控面板,其具有一基板,该基板顶面设有多根导线,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含有一硬化膜层,其设置于所述的基板的顶面,硬化膜层顶面周缘设有不透明的一绝缘油墨层,该绝缘油墨层相对覆盖所述导线。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容式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基板上设有交错排列的 多个第一感应层与多个第二感应层,其中所述第一感应层共同具有一轴向,而所述第二感 应层位于基板顶面未设有第一感应层的位置,且所述第二感应层共同具有另一轴向,另基 板顶面上所设的导线的数量乃对应于第一感应层与第二感应层的数量,所述导线一端分别 连接于对应的第一感应层与第二感应层,而另一端延伸至基板的一侧边处。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容式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多个第一感应层各具有多个相串接的感应区,各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容式触控面板,其具有一基板,该基板顶面设有多根导线,其特征在于:  进一步包含有:  一硬化膜层,其设置于所述的基板的顶面,硬化膜层顶面周缘设有不透明的一绝缘油墨层,该绝缘油墨层相对覆盖所述导线。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淑珍
申请(专利权)人:敏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