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刷马达、电动作业机以及无刷马达的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9814966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2-22 19:3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无刷马达、电动作业机以及无刷马达的制造方法。无刷马达具有转子和定子,其中,转子以旋转轴线为中心旋转;定子配置于转子周围且具有线圈。转子具有转子铁芯和转子轴,其中,转子轴配置于转子铁芯的轴孔。转子轴具有细径压入部和粗径压入部,其中,细径压入部以第一压入量被压入轴孔;粗径压入部在与旋转轴线平行的前后方向上配置于与细径压入部不同的位置,且以比第一压入量大的第二压入量压入轴孔。据此,能够抑制无刷马达的性能下降。降。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无刷马达、电动作业机以及无刷马达的制造方法


[0001]本说明书中所公开的技术涉及一种无刷马达、电动作业机以及无刷马达的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在无刷马达所涉及的
中,已知一种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那样的马达。在专利文献1中,具有将线状突起作为压入量的电枢轴(armature shaft)被压入转子铁芯。[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0003]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技术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4

180387号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0004]在现有技术中,在线状突起的制作中转子轴(电枢轴)可能会发生弯曲。另外,在采用将线状突起压入转子铁芯的方法的情况下,转子铁芯的中心轴线与转子轴的中心轴线可能会发生错位。当转子轴发生弯曲或者转子铁芯的中心轴线与转子轴的中心轴线发生错位时,会导致转子的旋转平衡恶化。当转子的旋转平衡恶化时,会导致无刷马达的性能下降。例如在有刷马达中,由于转速低且制动力矩小,因此,线状突起就足够了。在转速高且制动力矩大的无刷马达中,需要增大转子铁芯与转子轴之间的旋转固定力。一级压入可能会导致旋转固定力不足。
[0005]本说明书所公开的技术的目的在于,抑制无刷马达的性能下降。[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0006]本说明书公开了一种无刷马达。无刷马达可以具有转子和定子,其中,所述转子以旋转轴线为中心旋转;所述定子配置于转子周围且具有线圈。转子可以具有转子铁芯和转子轴,其中,所述转子轴配置于转子铁芯的轴孔。转子轴可以具有细径压入部和粗径压入部,其中,所述细径压入部以第一压入量被压入轴孔;所述粗径压入部在与旋转轴线平行的前后方向上配置于与细径压入部不同的位置,且以比第一压入量大的第二压入量压入轴孔。[专利技术效果][0007]根据本说明书所公开的技术,能够抑制无刷马达的性能下降。
附图说明
[0008]图1是表示从前方观察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作业机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作业机的剖视图。图3是表示从前方观察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转子的立体图。图4是表示从后方观察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转子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转子的侧视图。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转子的剖视图。图7是表示从前方观察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转子的立体分解图。图8是表示从后方观察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转子的立体分解图。图9是表示从后方观察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转子轴的立体图。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转子轴的侧视图。图11是示意性地表示被研磨加工的转子轴的图。图12是表示从后方观察被压入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转子铁芯的轴孔的转子轴的立体图。图13是表示从后方观察被插入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轴孔的转子轴的立体图。图14是表示被插入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轴孔的转子轴的侧视图。图15是示意性地表示将转子轴插入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轴孔的动作的剖视图。图16是示意性地表示将转子轴插入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轴孔的动作的剖视图。图17是示意性地表示将转子轴插入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轴孔的动作的剖视图。图18是示意性地表示将转子轴插入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轴孔的动作的剖视图。图19是示意性地表示被插入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轴孔的转子轴的剖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电动作业机;2:后壳;2L左壳;2R:右壳;2S:螺钉;3:前壳;4:电池安装部;5:控制器;6:马达;7:风扇;8:曲柄机构;9:滑块;10:刀片支架;11:导靴;12:马达收容部;13:手柄部;14:电池保持部;15:扳机操作杆;16:解锁按钮;17:窗口;18:第一进气口;19:第二进气口;20:挂钩安装部;21:悬挂用挂钩;22电池组;23:控制器壳体;24:定子;25:转子;26:定子铁芯;27:后绝缘体;28:前绝缘体;29:线圈;30:母线;31:转子铁芯;31A:磁铁孔;31B:空隙部;31C:铆接部;32:永久磁铁;33:转子轴;34:传感器基板;35:马达壳体;36:曲柄壳体;37:转子轴承;38:转子轴承;39:止动板;40:螺钉;41:小齿轮;42:锥齿轮;43:偏心销;44:连结销;45:连杆;46:支架;47:滑块引导件;48:滑动杆;49:滑靴;51:套筒;52:套筒;60:轴孔;71:轴承保持部;72:避让部;73:风扇压入引导部;74:风扇压入部;75:避让部;76:第一中间部;77:槽部;78:第二中间部;79:粗径压入部;80:粗径压入引导部;81:避让部;82:细径压入部;83:细径压入引导部;84:避让部;85:套筒压入部;86:套筒压入引导部;87:避让部;88:轴承保持部;100:研磨石;101:非加工部;Dc:内径;Ds1:直径;Ds2:直径;L1:尺寸;L2:尺寸;AX:旋转轴线。
具体实施方式
[0009]在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无刷马达可以具有转子和定子,其中,所述转子以旋转轴线为中心进行旋转;所述定子配置于转子周围且具有线圈。转子可以具有转子铁芯和转子轴,其中,所述转子轴配置于转子铁芯的轴孔。转子轴可以具有细径压入部和粗径压入部,其中,所述细径压入部以第一压入量被压入轴孔;所述粗径压入部在与旋转轴线平行的前后方向上配置于与细径压入部不同的位置,且以比第一压入量大的第二压入量压入轴孔。
[0010]在上述结构中,通过将细径压入部和粗径压入部分别压入转子铁芯的轴孔,来将
转子铁芯和转子轴固定在一起。在细径压入部和粗径压入部的制作中,能够抑制转子轴发生弯曲。另外,通过细径压入部的外周面和粗径压入部的外周面分别与轴孔的内周面以紧贴的方式面压入,能够抑制转子铁芯的中心轴线与转子轴的中心轴线发生错位。因此,能够抑制转子的旋转平衡恶化。另外,通过细径压入部的外周面和粗径压入部的外周面分别与轴孔的内周面的面压入,能够将转子铁芯和转子轴牢固地固定在一起。因此,能够抑制转子铁芯与转子轴相对旋转或者转子铁芯与转子轴沿轴向相对移动。因此,能够抑制无刷马达的性能下降。
[0011]在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在与旋转轴线正交的截面中,细径压入部和粗径压入部各自的外形可以为圆形。
[0012]在上述结构中,能够抑制转子的旋转平衡恶化。
[0013]在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细径压入部可以配置于比粗径压入部靠后侧的位置。转子轴可以具有细径压入引导部,所述细径压入引导部随着从细径压入部的后端部靠向后方而直径变细。
[0014]在上述结构中,通过细径压入引导部,容易将细径压入部压入轴孔。另外,通过细径压入引导部,能够抑制在将细径压入部压入轴孔时发生应力过度集中于转子铁芯,因此,能够抑制转子铁芯的损伤。
[0015]在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转子轴可以具有粗径压入引导部,所述粗径压入引导部在前后方向上配置于细径压入部与粗径压入部之间,且随着从粗径压入部的后端部靠向后方而直径变细。
[0016]在上述结构中,通过粗径压入引导部,容易将粗径压入部压入轴孔。另外,通过粗径压入引导部,能够抑制在将粗径压入部压入轴孔时发生应力过度集中于转子铁芯,因此,能够抑制转子铁芯的损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刷马达,其特征在于,具有转子和定子,其中,所述转子以旋转轴线为中心旋转;所述定子配置于所述转子周围且具有线圈,所述转子具有转子铁芯和转子轴,其中,所述转子轴配置于所述转子铁芯的轴孔,所述转子轴具有细径压入部和粗径压入部,其中,所述细径压入部以第一压入量被压入所述轴孔;所述粗径压入部在与所述旋转轴线平行的前后方向上配置于与所述细径压入部不同的位置,且以比第一压入量大的第二压入量压入所述轴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刷马达,其特征在于,在与所述旋转轴线正交的截面中,所述细径压入部和所述粗径压入部各自的外形均为圆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刷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细径压入部配置于比所述粗径压入部靠后侧的位置,所述转子轴具有细径压入引导部,所述细径压入引导部随着从所述细径压入部的后端部朝向后方而直径变细。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刷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轴具有粗径压入引导部,所述粗径压入引导部在前后方向上配置于所述细径压入部与所述粗径压入部之间,且随着从所述粗径压入部的后端部靠向后方而直径变细。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刷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轴具有避让部,所述避让部在前后方向上配置于所述细径压入部与所述粗径压入引导部之间,且直径小于所述细径压入部的直径。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刷马达,其特征在于,在前后方向上,所述细径压入部的尺寸小于所述粗径压入部的尺寸。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刷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细径压入部配置于比所述粗径压入部靠后侧的位置,所述细径压入部的后端部配置于比所述转子铁芯的后端部靠前侧的位置,所述粗径压入部的前端部配置于比所述转子铁芯的前端部靠前侧的位置。8.一种电动作业机,其特征在于,具有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刷马达、和顶端工具保持部,其中,所述顶端工具保持部用于安装顶端工具,且由所述无刷马达的旋转力驱动。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动作业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作业机具有齿轮、风扇、第一轴承、所述转子铁芯和第二轴承,其中,所述齿轮设置于所述转子轴的一端部;所述风扇从所述转子轴的一端部侧被套入所述转子轴;所述第一轴承从所述转子轴的一端部侧被套入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末永充生水越启太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牧田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