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机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794316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2-22 02: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发动机机体,涉及发动机技术领域。一种发动机机体,包括气缸体、气缸套和冷却水套,所述气缸体上设置有缸孔,所述冷却水套对应所述缸孔固定设置在所述气缸体的上端面上;所述气缸套具有与所述气缸体的上端面相互配合以对所述气缸套进行支撑的支撑肩,所述支撑肩的两侧分别为所述气缸套的水冷部和非水冷部,所述水冷部内为高温爆压区;所述非水冷部伸入且固定在所述缸孔内,所述水冷部套设在所述冷却水套内且与所述冷却水套共同围成环形的冷却水腔;所述冷却水套上设置有与所述冷却水腔相连通的进水道和出水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发动机机体不仅达到了高效冷却的目的,而且降低了维护成本和生产成本。而且降低了维护成本和生产成本。而且降低了维护成本和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发动机机体


[0001]本技术涉及发动机
,具体涉及一种发动机机体。

技术介绍

[0002]现有发动机机体,其气缸套装在气缸体的缸孔中,以气缸套顶部的支撑肩作为支撑,同时以气缸套的圆柱面进行定位并支撑,来保证气缸套的整体刚性;其冷却水腔布置在气缸体内部,冷却水腔的冷却水进口对应气缸套的下部设置,同时气缸体内布置有与冷却水进口相连通的进水道,通过冷却水腔内的冷却水对气缸套、活塞和活塞环等进行冷却。
[0003]上述结构的发动机机体虽然能够满足使用需求,但是由于冷却水腔布置在气缸体内部,极易出现气缸体穴蚀故障,一旦出现气缸体穴蚀故障就需要更换整个气缸体,且将冷却水腔设置在气缸体内部不利于冷却水腔的优化改进,一旦改动冷却水腔就会导致整个气缸体模具的改进,具有维护成本较高的弊端;同时,由于冷却水腔的冷却水进口对应气缸套的下部设置,致使冷却水的冷却路径较长,因此,极大地降低了冷却效率,无法达到高效冷却的目的。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以上缺陷,本技术提供一种发动机机体,该发动机机体不仅达到了高效冷却的目的,而且降低了维护成本和生产成本。
[000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6]一种发动机机体,包括气缸体、气缸套和冷却水套,所述气缸体上设置有缸孔,所述冷却水套对应所述缸孔固定设置在所述气缸体的上端面上;所述气缸套具有与所述气缸体的上端面相互配合以对所述气缸套进行支撑的支撑肩,所述支撑肩的两侧分别为所述气缸套的水冷部和非水冷部,所述水冷部内为高温爆压区;所述非水冷部伸入且固定在所述缸孔内,所述水冷部套设在所述冷却水套内且与所述冷却水套共同围成环形的冷却水腔;所述冷却水套上设置有与所述冷却水腔相连通的进水道和出水道。
[0007]其中,所述冷却水腔包括相连通的冷却水缓冲区和高效冷却区,所述冷却水缓冲区靠近所述支撑肩且与所述进水道相连通;所述高效冷却区与所述出水道相连通,且所述高效冷却区包括活塞处于上止点时活塞环所处的区域。
[0008]其中,所述冷却水缓冲区具有通向所述高效冷却区的缓冲区出水口,所述缓冲区出水口的截面积小于所述冷却水缓冲区的截面积。
[0009]其中,所述进水道包括相连通的主水道和支水道,所述支水道与所述冷却水缓冲区连通且切向设置。
[0010]其中,所述水冷部的外壁上间隔设置有与所述冷却水套配合的第一支撑带和第二支撑带,所述第一支撑带与所述第二支撑带之间的外壁面为冷却面,所述第一支撑带、所述冷却面、所述第二支撑带和所述冷却水套共同围成所述冷却水腔,所述第一支撑带和所述第二支撑带与所述冷却水套之间分别设置有密封结构。
[0011]其中,所述冷却面呈内凹的弧形。
[0012]其中,所述非水冷部的外壁上间隔设置有用于与所述气缸体配合的第三支撑带和第四支撑带,所述第三支撑带与所述气缸体间隙配合,所述第四支撑带与所述气缸体之间设置有对中结构。
[0013]其中,所述对中结构包括间隔布置的至少两个弹性胶圈。
[0014]其中,所述第三支撑带与所述第四支撑带之间的所述非水冷部呈锥形。
[0015]其中,所述气缸套具有抗敲击区,所述第二支撑带与所述第三支撑带相邻,所述抗敲击区形成在所述第二支撑带与所述第三支撑带之间,当所述活塞处于所述上止点时,活塞销的中心位置处于所述抗敲击区内。
[0016]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7]本技术提供的发动机机体,由于采用独立设置的冷却水套,因此,当冷却水套出现穴蚀故障时,仅更换冷却水套即可,无需更换整个气缸体,且对冷却水腔进行改进设计时,也无需对整个气缸体进行改进设计,只需单独对冷却水套进行改进即可,大大降低了维护成本;同时,采用独立的冷却水套实现了对水冷部内高温爆压区的针对性冷却,缩短了冷却水的冷却路径,使冷却水能够及时快速地对水冷部内的高温爆压区进行冷却,大大提高了冷却效率,达到了高效冷却的目的,而将独立的冷却水套安装在气缸体的上端面上则降低了气缸体的高度,减轻了整个发动机机体的重量,降低了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本技术发动机机体中气缸体、气缸套和冷却水套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是本技术发动机机体中气缸套和冷却水套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3是图2的局部剖视图;
[0021]图4是图2的另一局部剖视图;
[0022]图中:1、气缸体;2、气缸套;21、支撑肩;22、水冷部;221、第一支撑带;222、第二支撑带;223、冷却面;23、非水冷部;231、第三支撑带;232、第四支撑带;3、冷却水套;31、主水道;32、支水道;4、冷却水缓冲区;41、缓冲区出水口;5、高效冷却区;6、串水管;7、O型橡胶圈。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24]如图1至图4所示,一种发动机机体,包括气缸体1、气缸套2和冷却水套3,气缸体1上设置有缸孔(图中未示出),冷却水套3对应缸孔固定设置在气缸体1的上端面上;气缸套2具有与气缸体1的上端面相互配合以对气缸套2进行支撑的支撑肩21,支撑肩21的两侧分别为气缸套2的水冷部22和非水冷部23,水冷部22内为高温爆压区;非水冷部23伸入且固定在缸孔内,水冷部22套设在冷却水套3内且与冷却水套3共同围成环形的冷却水腔;冷却水套3上设置有与冷却水腔相连通的进水道和出水道。
[0025]本实施例中的发动机机体由于采用独立设置的冷却水套3,因此,当冷却水套3出
现穴蚀故障时,仅更换冷却水套3即可,无需更换整个气缸体1,且对冷却水腔进行改进设计时,也无需对整个气缸体1进行改进设计,只需单独对冷却水套3进行改进即可,大大降低了维护成本;同时,采用独立的冷却水套3实现了对水冷部22内高温爆压区的针对性冷却,缩短了冷却水的冷却路径,使冷却水能够及时快速地对水冷部内的高温爆压区进行冷却,大大提高了冷却效率,达到了高效冷却的目的,而将独立的冷却水套3安装在气缸体1的上端面上则降低了气缸体1的高度,减轻了整个发动机机体的重量,降低了生产成本。
[0026]如图1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冷却水腔包括相连通的冷却水缓冲区4和高效冷却区5,冷却水缓冲区4靠近支撑肩21且与进水道相连通;高效冷却区5与出水道相连通,且高效冷却区5包括活塞(图中未示出)处于上止点时活塞环(图中未示出)所处的区域,这样能够实现对活塞环的高效冷却,避免活塞环温度超限、活塞环积碳和卡环等故障。
[0027]本实施例中的冷却水缓冲区4具有通向高效冷却区5的缓冲区出水口41,优选缓冲区出水口41的截面积小于冷却水缓冲区4的截面积,这样冷却水向上流动时就会形成挤压效应,有利于冷却水在高效冷却区5内均匀分布,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动机机体,其特征在于,包括气缸体、气缸套和冷却水套,所述气缸体上设置有缸孔,所述冷却水套对应所述缸孔固定设置在所述气缸体的上端面上;所述气缸套具有与所述气缸体的上端面相互配合以对所述气缸套进行支撑的支撑肩,所述支撑肩的两侧分别为所述气缸套的水冷部和非水冷部,所述水冷部内为高温爆压区;所述非水冷部伸入且固定在所述缸孔内,所述水冷部套设在所述冷却水套内且与所述冷却水套共同围成环形的冷却水腔;所述冷却水套上设置有与所述冷却水腔相连通的进水道和出水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机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水腔包括相连通的冷却水缓冲区和高效冷却区,所述冷却水缓冲区靠近所述支撑肩且与所述进水道相连通;所述高效冷却区与所述出水道相连通,且所述高效冷却区包括活塞处于上止点时活塞环所处的区域。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机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水缓冲区具有通向所述高效冷却区的缓冲区出水口,所述缓冲区出水口的截面积小于所述冷却水缓冲区的截面积。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机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道包括相连通的主水道和支水道,所述支水道与所述冷却水缓冲区连通且切向设置。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刚陈世江史长平张皓钰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潍柴发动机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