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充电装置及智能机器人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9785635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2-22 02:26
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充电装置及智能机器人,该充电装置包括壳体,壳体具有充电口,充电口的内部设有电极结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充电装置及智能机器人
[0001]本申请要求于
2023
年3月8日提交中国专利局

申请号为
202310220652.5、
申请名称为“一种智能机器人充电装置及智能机器人”的中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本申请中

[0002]本申请要求于
2023
年3月8日提交中国专利局

申请号为
202320426044.5、
申请名称为“一种智能机器人充电装置及智能机器人”的中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本申请中



[0003]本专利技术涉及智能机器人
,尤其涉及一种充电装置及智能机器人


技术介绍

[0004]智能机器人作为科技创新成果的集中体现,能够综合反映一个国家在制造业和人工智能等方面的水平

智能机器人的研究从
60
年代初开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基于感觉控制的智能机器人已达到实际应用阶段,基于知识控制的智能机器人也取得较大进展,已研制出多种样机

智能机器人能自主的完成工作
,
无须人为直接控制和操作,且功率低

噪音小

外形精巧美观,大幅度降低人工操作

自动行走功能,防止碰撞,范围之内防止出线,自动返回充电,具备安全检测和电池电量检测,具备一定爬坡能力

因此,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智能机器人的研究

[0005]现阶段市场上的智能机器人产品已经有了广泛的应用

为了适应大面积的作业区域,在智能机器人的工作区域内通常配备与智能机器人相配套的充电装置

目前的智能机器人普遍采用自动回桩充电的充电方式

当智能机器人自动回桩之后,充电座上的电极与智能机器人上的电极接触,然后开始充电

智能机器人可在充电装置处进行充电待命,需要进行工作时,智能机器人在电池的电力支持下自动驶离充电装置对工作区域进行工作

[0006]然而,在现有的智能机器人产品中,机器人的电极周围会有些凹槽或者筋位等结构,导致下雨天或者清洗智能机器人之后,凹槽的内部存有积水

此时,如果智能机器人处于充电状态时,其正负电极会导通

正负电极的材质一般为铜合金,导通之后会加速电极的腐蚀,在电极上形成一层膜,导致电极接触不良,无法正常充电

此外,当充电座的电极与智能机器人的电极接触时,容易产生接触不良

接触电阻增加

充电效率下降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充电装置及智能机器人,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现有的智能机器人产品中,机器人的电极周围会有些凹槽或者筋位等结构,导致下雨天或者清洗智能机器人之后,凹槽的内部存有积水

此时,如果智能机器人处于充电状态时,其正负电极会导通

正负电极的材质一般为铜合金,导通之后会加速电极的腐蚀,在电极上形成一层膜,导致电极接触不良,无法正常充电

此外,当充电座的电极与智能机器人的电极接触时,容易产生接触不良

接触电阻增加

充电效率下降的问题

[0008]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9]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充电装置,包括壳体,壳体具有充电口,充电口的内部设有电极结构;
[0010]充电口的内部具有内底面,且内底面为朝下倾斜的导向面,导向面用于将充电口内的积液向外导出

[0011]这样通过壳体具有充电口,充电口的内部设有电极结构的设置,在充电口的内底面上设置倾斜的导向面,避免积液的存留从而造成智能机器人充电装置的损坏,延长智能机器人充电装置的使用寿命

[0012]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专利技术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0013]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电极结构设在充电口的内底面上,且电极结构背向内底面的一面呈水平面

[0014]这样通过设置电极结构背向内底面的一面呈水平面,不影响充电口以及其他部件的应用

[0015]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电极结构包括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
[0016]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设置于充电口的内底面上

[0017]这样通过设置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的结构,以便智能机器人通过充电装置进行充电

[0018]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电极结构还包括:分隔件;
[0019]分隔件设置于内底面上且位于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分隔件用于将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分隔开
.
[0020]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充电口内具有面向内底面的内顶面,分隔件和充电口的内顶面之间具有间隔,间隔在充电口的高度方向上的尺寸大于等于插入充电口的充电舌的厚度

[0021]这样通过在电极结构中设置分隔件,避免了充电口周围存在积液时可能会导致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相导通,从而腐蚀电极结构的情况

[0022]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分隔件的长度大于等于第一电极的长度和第二电极的长度,以使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完全分隔

[0023]这样通过设置分隔件的长度等于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的长度,使得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完全分隔,避免在分隔件的长度小于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的长度时,积液仍可能通过分隔件导致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相导通的情况

[0024]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充电装置还包括:压紧件;
[0025]压紧件设置于充电口的内顶面上,压紧件用于在充电口内插接有充电舌时压紧充电舌,以使充电舌与电极结构紧密接触

[0026]这样通过压紧件的设置,避免充电舌与电极结构出现接触不良的情况,提升充电装置的充电效率

[0027]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分隔件

压紧件与壳体固定相连

[0028]这样通过设置分隔件

压紧件与壳体固定相连,在生产过程中易加工制造,具有便于安装

维修以及更换的特点

[0029]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分隔件

压紧件与壳体为一体成型

[0030]这样通过设置分隔件

压紧件与壳体为一体成型,在生产过程中大大缩短了制作时间成本,且相应的强度与有所提升

[0031]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智能机器人,包括外壳和上述的充电装置,外壳上开设有开口,充电装置位于外壳内且充电装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具有充电口,所述充电口的内部设有电极结构;所述充电口的内部具有内底面,且所述内底面为朝下倾斜的导向面,所述导向面用于将所述充电口内的积液向外导出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结构设在所述充电口的所述内底面上,且所述电极结构背向所述内底面的一面呈水平面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结构包括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设置于所述充电口的所述内底面上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结构还包括:分隔件;所述分隔件设置于所述内底面上且位于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所述分隔件用于将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分隔开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口内具有面向所述内底面的内顶面,所述分隔件和所述充电口的所述内顶面之间具有间隔,所述间隔在所述充电口的高度方向上的尺寸大于等于插入所述充电口的充电舌的厚度
。6.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件的长度大于等于所述第一电极的长度和所述第二电极的长度,以使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完全分隔
。7.
根据权利要求5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崔俊伟乔万阳宗振国
申请(专利权)人:未岚大陆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