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邓伟群专利>正文

弹性椅背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78453 阅读:17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弹性椅背,包括有背撑和靠背,该靠背系枢接于背撑上,于该背撑和靠背之间还设置有连接限位结构和弹性部件,该连接限位结构的一端与背撑固接,连接限位结构的另一端阻挡于靠背上,限制住靠背远离背撑方向的翻转距离不至向外翻转过量,同时使靠背与背撑之间保持有一活动空间;该弹性部件设置于该活动空间中,弹性部件的一端抵推于背撑上,弹性部件的另一端抵推于靠背上。利用该弹性部件弹性支撑于靠背的背面,提供靠背一缓冲弹性作用于人背上,使椅背可依用户之背靠力的大小而自动调整其倾仰角度,提升用户使用的舒适性。此外,其弹性部件的弹性变形性能稳定可靠,产品结构简单,生产组装方便。(*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椅背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结构简单、性能稳定的弹性椅背
技术介绍
目前,座椅被广泛应用于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按其使用场所的不同,座椅包括有 办公座椅、汽车座椅、会议座椅等,不胜枚举。靠背是当前诸多座椅上配备的重要部件之一, 利用靠背以提供人们背部抵靠之舒适性。靠背最好被设计为可活动调整之功能,这是因为 需要根据不同使用者个人体格及习惯的差异而暂时进行调整,以及,即使是同一使用者,由 于使用过程中的姿势变化或靠背放倒角度的改变,也存在着相对于使用者背部位置调整位 置和角度之需要。然,在以往技术中,大多数座椅的靠背都是固定的,因此舒适感比较差,长时间坐 这种椅子,如听报告、看表演等,都会使人感到不舒服。虽然目前有一些可弹性调节倾角的 椅背出现,但是这些椅背的倾角调节结构仍然过于复杂,生产成本高,同时,椅背活动调节 的弹性性能和稳定性不佳,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不利于市场竞争。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弹性椅背,其结构简单新颖、组装方便、容易制 作、工作性能稳定可靠。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一种弹性椅背,包括有背撑和靠背,该靠背系枢接于背撑上,使靠背可相对于背撑 翻转;以及,于该背撑和靠背之间还设置有连接限位结构和弹性部件,该连接限位结构的一 端与背撑固接,连接限位结构的另一端阻挡于靠背上,限制住靠背远离背撑方向的翻转距 离,同时使靠背与背撑之间保持有一活动空间;该弹性部件设置于该活动空间中,弹性部件 的一端抵推于背撑上,弹性部件的另一端抵推于靠背上。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连接限位结构包括有一螺杆和一螺母,该螺杆的第一端 部和第二端部上分别设置有外螺纹,由该螺杆的第一端部螺合固接于背撑上,螺杆的第二 端部穿过靠背后与螺母螺合连接,由该螺母阻挡于靠背的前侧面。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弹性部件为一弹片,弹片具有第一弹臂和第二弹臂,第一 弹臂抵推于背撑上,第二弹臂弹性抵推于靠背上;弹片的第一弹臂套装于螺杆的第一端部, 弹片的第二弹臂套于螺杆的第二端部,第二弹臂上设置有供螺杆之第二端部穿过的长条 孔。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弹片呈U形,其包括有一弧形连接部,该第一弹臂和第二 弹臂自弧形连接部的两端一体延伸形成。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弹性部件为一弹簧,弹簧具有第一弹部和第二弹部,第一 弹部抵推于背撑上,第二弹部弹性抵推于靠背上;弹簧的第一弹部套装于螺杆的第一端部, 弹簧的第二弹部套于螺杆的第二端部。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弹簧外部套装有一防护套,防护套的第一套端套于弹簧 的第一弹部,防护套的第二套端勾套于弹簧的第二弹部。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背撑内侧面两侧的同一水平位上间距设有两支撑块,对 应于靠背之背面底部两侧的同一水平位上间距设有两结合座,该两支撑块分别与两结合座 枢接。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支撑块上分别设置有第一横向轴孔,于每个结合座上分 别设置有第二横向轴孔和向后开口的凹槽,该支撑块嵌于该凹槽中,第一横向轴孔与第二 横向轴孔彼此正对;一轴杆横向穿入该第一横向轴孔和第二横向轴孔中,形成该支撑块与 结合座之间的枢接结构。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弹性部件中间设置有一缓冲垫。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靠背的背面上设置用于限位弹性部件的围栏。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 方案可知,其主要系将靠背枢接于背撑上,使靠背能相对背撑自由转动,然后于该靠背与背 撑之间设置连接限位结构和弹性部件,利用该连接限位结构使靠背与背撑之间获得单独后 仰之活动空间,无需打开结构就可以后仰,并阻挡住靠背不至向外翻转过量;利用该弹性部 件弹性支撑于靠背的背面,提供靠背一缓冲弹性作用于人背上,使椅背可依用户之背靠力 的大小而自动调整其倾仰角度,提升用户使用的舒适性。同时,本实施例之连接限位结构系 采用螺杆和螺母配合,弹部件采用弹片或弹簧,可使得产品之结构获得大大简化,并便于生 产的组装,提升生产效率,还有利于降低产品成本。以及,由于该弹性部件的两端系均套装 于螺杆上,可利用该螺杆以限制住弹性部件不至左右偏移,从而有利于保证弹性部件变形 过程中的稳定性,提升其弹性工作性能。为更清楚地阐述本技术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以下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 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之实施例的组装立体示图; 图2是本技术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分解图; 图3是本技术之第一较佳实施例中弹片的放大示图; 图4是本技术之第一较佳实施例中背撑的立体放大示图; 图5是本技术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无受力状态下使用状态图; 图6是本技术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受力状态下使用状态图。 图7是本技术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分解图; 图8是本技术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无受力状态下使用局部状态图; 图9是本技术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受力状态下使用局部状态图。 附图标识说明I、背撑23、结合座II、横向撑板24、凹槽12、竖向撑板25、第二横向轴孔13、螺孔26、通孔16、第一横向轴孔2、靠背14、小方孔15、支撑块27、定位围栏28、轴杆3、连接限位结构21、下横板22、中横板34、第二端部35、凸环31、螺杆32、螺母33、第一端部411、弧形连接部412、第一弹臂413、第二弹臂414、长条孔4、弹性部件41、弹片42、弹簧421、第一弹部422、第二弹部5、缓冲垫 51、凸柱6、防护套61、第一套端62、第二套端具体实施方式请参照图1至图6所示,其显示出了本技术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具体结构,包 括有背撑1、靠背2及设置于该背撑1与靠背2之间的连接限位结构3和弹性部件4。具体而言,其中,本实施例中的背撑1系呈L形状,包括有彼此连接的横向撑板11 和竖向撑板12,该横向撑板11用于与椅座(图中未示出)连接,竖向撑板12用于与靠背2 连接。该竖向撑板12的内侧面上部两侧同一水平位上设有两个螺孔13,每个螺孔13的两 旁设有两个小方孔14 ;以及,于竖向撑板12的内侧面下部两侧同一水平位上设有两支撑块 15,两支撑块15上分别设有位于同一轴线上第一横向轴孔16。本实施例中的靠背2系由三个横板和两竖板彼此拼接形成的“日”字形框体。其 中,于该下横板21的背面上设置有位于同一水平位上的两结合座23,两结合座23的间距与 前述背撑1上两个支撑块15的间距相同,于每个结合座23上设置有向外开口的凹槽24, 凹槽24的宽度稍大于前述支撑块15的厚度,以及于两个结合座23上还分别设置有位于同 一轴线上的第二横向轴孔25。于该中横板22的背面上设置有位于同一水平位上的两通孔 26,于每个通孔26的周围凸设有定位围栏27,该定位围栏27用于弹性部件4 一端的限位。前述两支撑块15分别对应嵌于该两结合座23的凹槽24内,并支撑块15上的第 一横向轴孔16与结合座23上的第二横向轴孔25彼此正对,一轴杆28横向穿入该第一横 向轴孔16和第二横向轴孔25中,使靠背2与背撑1彼此枢接,以使得该靠背2可绕轴杆28 翻转。该连接限位结构3用于连接于靠背2与背撑1之间,以限制靠背2不至于远离背 撑1向外翻转倾倒。本实施例中的连接限位结构3系包括有一螺杆31和一螺母32,该螺杆 31的两端分别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弹性椅背,包括有背撑和靠背,其特征在于:该靠背系枢接于背撑上,使靠背可相对于背撑翻转;以及,于该背撑和靠背之间还设置有连接限位结构和弹性部件,该连接限位结构的一端与背撑固接,连接限位结构的另一端阻挡于靠背上,限制住靠背远离背撑方向的翻转距离,同时使靠背与背撑之间保持有一活动空间;该弹性部件设置于该活动空间中,弹性部件的一端抵推于背撑上,弹性部件的另一端抵推于靠背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伟群
申请(专利权)人:邓伟群柳猛赵英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