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接线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700150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2-14 20: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电连接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接线器,包括公连接件、母连接件与对插结构,对插结构包括对插公头和对插母头,对插母头部分套设在对插公头上形成套设部,公连接件与所述母连接件分别连接在对插结构的两端;公连接件包括公座主体和多个导电铜片,导电铜片包括夹持部、抵接部和连接部,连接部错层布置于公座主体中,抵接部和夹持部位于连接部的两侧并通过连接部电性连接;母连接件包括母座主体和设置在母座主体内的对接片,对接片的一端和夹持部分别从套设部的相对两端伸入套设部中实现对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接线器,通过导电铜片实现导线的转接,线路稳定简单。线路稳定简单。线路稳定简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接线器


[0001]本技术涉及电连接器
,特别涉及一种接线器。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科技的发展,在现代生活中,人们使用接线器的频率很高,它能将一个回路上的各个导体桥接起来,使得电流或者讯号可以从一个导体流向其他多个导体。而市面上现有的接线器,要么在接线器内部形成空腔,通过导线连接,但对于小型接线器来说,此类方式接线困难,且长时间使用容易产生接触不良问题;要么将接入端的多条线路引出,在外部设置电路板,在电路板上通过布线进行线路的两两连接后,再引入到输出端,此类方式工艺复杂,成本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解决现有接线器的转接方式使用效果不佳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接线器。
[0004]本技术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案是提供一种接线器,用于连接导线,包括公连接件、母连接件与对插结构,所述对插结构包括对插公头和对插母头,所述对插母头部分套设在所述对插公头上形成套设部,所述公连接件与所述母连接件分别连接在所述对插结构的两端;所述公连接件包括公座主体和多个导电铜片,所述导电铜片包括夹持部、抵接部和连接部,所述连接部错层布置于所述公座主体中,所述抵接部和所述夹持部位于所述连接部的两侧并通过所述连接部电性连接;
[0005]所述母连接件包括母座主体和设置在所述母座主体内的对接片,所述对接片的一端和所述夹持部分别从套设部的相对两端伸入所述套设部中实现对接。
[0006]优选地,所述公座主体包括开口结构,所述导电铜片对应所述开口结构设置,所述导电铜片部分埋设于所述开口结构中。
[0007]优选地,所述公座主体开设有容置空间,所述公连接件还包括第一弹片,所述第一弹片位于所述容置空间内,所述抵接部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容置空间内,所述抵接部与所述第一弹片抵接。
[0008]优选地,所述公连接件还包括前盖和第一扳柄,所述前盖连接在所述公座主体远离所述对插结构的一端,所述前盖开设有连接导线的接线口和第一操作槽,所述接线口以及第一操作槽皆与所述容置空间连通,所述第一扳柄安装在所述第一操作槽中且至少一部分伸入容置空间中与所述第一弹片抵接。
[0009]优选地,多个所述导电铜片的所述连接部尺寸不同,至少一个所述连接部长度和相距最远的两个所述接线口的距离匹配。
[0010]优选地,所述第一弹片包括限位部和活动部,所述限位部与所述第一扳柄抵接,所述活动部通过扳动所述第一扳柄与所述导电铜片的所述抵接部抵接、靠近或远离。
[0011]优选地,所述公座主体还包括第一缺口和第二缺口,所述前盖上设置有第一凸起,
所述第一凸起卡入所述第一缺口时,所述前盖与所述公座主体固定连接,所述对插公头上设置有第二凸起,所述第二凸起卡入所述第二缺口时,所述对插公头与所述公座主体固定连接。
[0012]优选地,所述对插公头包括第一套筒,所述对插母头包括第二套筒,所述第一套筒可插入第二套筒中,所述套设部由所述第一套筒和所述第二套筒组成,所述夹持部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套筒中。
[0013]优选地,所述母座主体开设有接线通道,且所述接线通道与所述套设部对应设置,所述母连接件还包括第二弹片、第二操作槽和第二扳柄,所述第二弹片位于所述接线通道内,所述第二操作槽与所述接线通道连通,所述第二扳柄安装在所述第二操作槽中,且所述第二扳柄至少部分伸入所述接线通道中与所述第二弹片抵接;界定所述对接片伸入所述套设部的一端为第一端,另一端为第二端,所述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弹片抵接,所述夹持部与所述第二弹片通过所述对接片电性连接。
[0014]优选地,界定所述对接片伸入所述套设部的一端为第一端,另一端为第二端,所述母座主体开设有引脚通道,所述第二端从引脚通道引出形成引脚结构。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接线器,具有以下优点:
[0016]1.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接线器,用于连接导线,接线器包括公连接件、母连接件与对插结构,对插结构包括对插公头和对插母头,对插母头部分套设在对插公头上形成套设部,公连接件与母连接件分别连接在对插结构的两端;公连接件包括公座主体和多个导电铜片,导电铜片包括夹持部、抵接部和连接部,连接部错层布置于公座主体中,抵接部和夹持部位于连接部的两侧并通过连接部电性连接;母连接件包括母座主体和设置在母座主体内的对接片,所述对接片的一端和所述夹持部分别从套设部的相对两端伸入所述套设部中实现对接。导电铜片通过多个抵接部将需要统一输出的导线连接,再由夹持部统一输出,实现导线的转接,其中,抵接部和夹持部之间通过错层布置的连接部电性连接。这种转接方式提高了线路稳定性,接线方式简单,且长时间使用不会产生接触不良问题,工艺简单,成本低。
[0017]2.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接线器,公座主体包括开口结构,导电铜片对应开口结构设置,导电铜片部分埋设于开口结构中导电铜片的夹持部、抵接部和连接部一体成型,连接部错层布置,对公座主体起支撑作用,同时,开口结构保证多个导电铜片彼此绝缘,有效防止不同导电铜片之间发生短路,可以提高接线器的可靠性,延长接线器的使用寿命。
[0018]3.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接线器,公座主体开设有容置空间,公连接件还包括第一弹片,第一弹片位于容置空间内,抵接部至少部分位于容置空间内,抵接部与所述第一弹片抵接。导线接入时,导电铜片的抵接部和第一弹片与导线相抵接,两者共同作用使得导线被第一弹片和抵接部紧紧地夹持住,以保证导线稳固接入。
[0019]4.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接线器,公连接件还包括前盖和第一扳柄,前盖连接在公座主体远离所述对插结构的一端,前盖开设有连接导线的接线口和第一操作槽,接线口以及第一操作槽皆与容置空间连通,第一扳柄安装在第一操作槽中且至少一部分伸入容置空间中与第一弹片抵接。第一弹片包括限位部和活动部,所述限位部与所述第一扳柄抵接,活动部通过扳动第一扳柄与导电铜片的抵接部抵接、靠近或远离。第一扳柄设
置在第一操作槽中,以方便收纳第一扳柄,使接线器体积更小。且第一扳柄的设计使得接入或取出导线的过程更易操作,导线接入后更加稳固,不易在外力的影响下从通道中脱落出来。
[0020]5.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接线器,多个导电铜片的连接部尺寸不同,至少一个连接部长度和相距最远的两个接线口的距离匹配,以保证导电铜片能均匀地支撑整个公座主体。
[0021]6.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接线器,公座主体还包括第一缺口和第二缺口,前盖上设置有第一凸起,第一凸起卡入所述第一缺口时,前盖与公座主体固定连接,对插公头上设置有第二凸起,第二凸起卡入第二缺口时,对插公头与公座主体固定连接。对插公头包括第一套筒,对插母头包括第二套筒,第一套筒可插入第二套筒中,套设部由第一套筒和第二套筒组成,夹持部至少部分位于第一套筒中。这使得接线器的各结构可拆卸连接,易于拆分各结构,且各个结构简单易于制造。
[0022]7.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接线器,母座主体开设有接线通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接线器,用于连接导线,其特征在于:包括公连接件、母连接件与对插结构,所述对插结构包括对插公头和对插母头,所述对插母头部分套设在所述对插公头上形成套设部,所述公连接件与所述母连接件分别连接在所述对插结构的两端;所述公连接件包括公座主体和多个导电铜片,所述导电铜片包括夹持部、抵接部和连接部,所述连接部错层布置于所述公座主体中,所述抵接部和所述夹持部位于所述连接部的两侧并通过所述连接部电性连接;所述母连接件包括母座主体和设置在所述母座主体内的对接片,所述对接片的一端和所述夹持部分别从套设部的相对两端伸入所述套设部中实现对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公座主体包括开口结构,所述导电铜片对应所述开口结构设置,所述导电铜片部分埋设于所述开口结构中。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公座主体开设有容置空间,所述公连接件还包括第一弹片,所述第一弹片位于所述容置空间内,所述抵接部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容置空间内,所述抵接部与所述第一弹片抵接。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接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公连接件还包括前盖和第一扳柄,所述前盖连接在所述公座主体远离所述对插结构的一端,所述前盖开设有连接导线的接线口和第一操作槽,所述接线口以及第一操作槽皆与所述容置空间连通,所述第一扳柄安装在所述第一操作槽中且至少一部分伸入容置空间中与所述第一弹片抵接。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接线器,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导电铜片的所述连接部尺寸不同,至少一个所述连接部长度和相距最远的两个所述接线口的距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云峰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格林威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