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热资源取热井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697038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2-14 20: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地热资源取热井结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地热资源取热井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地热
,特别涉及一种成井较浅的地热资源取热井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地热资源是绿色低碳清洁

可循环利用的再生能源,对节能减排,改善大气环境及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作用,岩型地热是目前一种新型的采热方式,该技术不采水,不破坏地层,是一种洁净绿色的才热方式,该方式具体为将地面的水注入干热岩地热井,与井内高温岩层换热后抽至地面利用,但是在陕南秦岭山区,受地质条件的限制,地层上部覆盖层较薄,地热水井成井深度较浅,采用此种方式导致经过井下换热后输送至地面的过程中,换热后的高温水在井口处与输入的低温水会进行二次换热,且在由于将普通井水注入地热井中,降低了输送至地面的热水的温度,导致供热能力偏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一种地热资源取热井结构,用以提高成井较浅的地热水井在井口的出水温度较低的情况

具体方案为:
[0004]一种地热资源取热井结构,包括固井套管和取热管,所述固井套管设置在地热井的内壁,且沿着地热井的长度方向设置;
[0005]所述取热管设置在所述固井套管内,沿所述固井套管长度方向设置,所述取热管与所述固井套管之间形成环形通道;
[0006]换热介质沿固井套管的入口流入所述环形通道内,且与所述地热井四周的岩层进行换热,并自所述取热管的入口流动至所述取热管内,通过潜水泵沿所述取热管抽至地面;
[0007]所述取热管的管壁包括由内到外设置的保温腔

蓄热腔以及隔热腔;
[0008]所述保温腔与蓄热腔连通,所述保温腔和蓄热腔沿着井壁长度方向从井底延伸到地面;
[0009]所述隔热腔与蓄热腔隔断,所述隔热腔沿着蓄热腔长度方向设置在蓄热腔靠近地面一端的外侧;
[0010]所述蓄热腔的径向尺寸从井底到地面变大,所述保温腔

隔热腔以及蓄热腔的径向尺寸相匹配,所述保温腔

隔热腔以及蓄热腔构成的取热管管体的截面呈长方形

[0011]优选的,所述保温腔内填充有保温棉,
[0012]所述蓄热腔内填充有导热材料;
[0013]所述隔热腔内填充有隔热材料

[0014]优选的,所述保温腔和蓄热腔的径向尺寸压着井壁长度方向分段变化,所述分段长度均为
20
米,
[0015]所述隔热腔的长度为
20

50m。
[0016]优选的,所述蓄热腔靠近保温腔的一侧均匀设置有若干散热孔,
[0017]所述散热孔与第一隔热腔连通;
[0018]所述保温腔内设置有若干导热槽

[0019]优选的,所述固井套管包括吸热层和散热层,
[0020]所述吸热层外侧与井内壁接触,所述吸热层内侧与散热层抵接,所述吸热层包括导热树脂和承重筋条,
[0021]所述承重筋条呈纵横交错的网状结构;
[0022]所述导热树脂填充于整个导热层并将承重筋条整个包裹在里面

[0023]优选的,所述散热层呈为螺旋翅片

板式翅片状中的任意一种

[002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25]本技术提供的地热资源取热井结构,地热井内通过固井套管可避免地层中的水涌入固井套管内,而且可以防止井筒塌缩;同时固井套管内设有取热管,以便取热管与固井套管之间形成环形通道,以便换热介质在环形通道流动且与地热井四周的岩层进行换热,并在自取热管的入口流动至取热管内,以沿取热管抽至地面;通过取热管的设置减缓取热管内外换热介质之间换热,进而避免取热管内换热介质热量的损失,以提高地热井的供热能力;通过设置蓄热腔对井内的热能进行充分利用,蓄热腔了将井内的地热能传输到保温腔内,从而提高了保温腔的保温效果,更进一步的减缓了井口处高温水的热量流失,提高了地热能的利用率,提高了地热井的供热能力;
[0026]该地热资源取热井结构通过将取热管设置为保温腔

蓄热腔以及隔热腔克服或减少高温水与低温水经取热管换热情况,较小了高温水热量的损失,提升单井的供热量和供热温度品质

[0027]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0028]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

在附图中:
[0029]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地热水井结构示意图;
[0030]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地热水井结构的导热管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地热水井结构固井套管的结构示意图,
[0032]其中,1‑
固井套管,2‑
取热管,3‑
高温水,4‑
隔热腔,5‑
蓄热腔,6‑
吸热层,7‑
散热层,8‑
换热介质,9‑
潜水泵,
10

扬水管,
11

井底,
12

保温腔

具体实施方式
[0033]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34]根据附图1‑3所示的一种地热资源取热井结构,包括固井套管1和取热管2,所述固井套管1设置在地热井的内壁,且沿着地热井的长度方向设置;
[0035]所述取热管2设置在所述固井套管1内,沿所述固井套管1长度方向设置,所述取热管2与所述固井套管1之间形成环形通道;
[0036]换热介质8沿固井套管1的入口流入所述环形通道内,且与所述地热井四周的岩层进行换热,并自所述取热管2的入口流动至所述取热管2内,通过潜水泵9沿所述取热管2抽
至地面;
[0037]所述取热管2的管壁包括由内到外设置的保温腔
12、
蓄热腔5以及隔热腔4;
[0038]所述保温腔
12
与蓄热腔5连通,所述保温腔
12
位于蓄热腔5远离井壁的一侧,所述保温腔
12
和蓄热腔5沿着井壁的长度方向从井底
11
延伸到地面;
[0039]所述隔热腔4与蓄热腔5隔断,所述隔热腔4沿着蓄热腔5长度方向设置在蓄热腔5靠近地面的一段;
[0040]所述蓄热腔5的径向尺寸从井底
11
到地面变大,所述保温腔
12、
隔热腔4以及蓄热腔5的径向尺寸相匹配,所述保温腔
12、
隔热腔4以及蓄热腔5构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地热资源取热井结构,包括固井套管
(1)
和取热管
(2)
,其特征在于,所述固井套管
(1)
设置在地热井的内壁,且沿着地热井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取热管
(2)
设置在所述固井套管
(1)
内,沿所述固井套管
(1)
长度方向设置,所述取热管
(2)
与所述固井套管
(1)
之间形成环形通道;换热介质
(8)
沿固井套管
(1)
的入口流入所述环形通道内,且与所述地热井四周的岩层进行换热,并自所述取热管
(2)
的入口流动至所述取热管
(2)
内,通过潜水泵
(9)
沿所述取热管
(2)
抽至地面;所述取热管
(2)
的管壁包括由内到外设置的保温腔
(12)、
蓄热腔
(5)
以及隔热腔
(4)
;所述保温腔
(12)
与蓄热腔
(5)
连通,所述保温腔
(12)
和蓄热腔
(5)
沿着井壁长度方向从井底
(11)
延伸到地面;所述隔热腔
(4)
与蓄热腔
(5)
隔断,所述隔热腔
(4)
沿着蓄热腔
(5)
长度方向设置在蓄热腔
(5)
靠近地面一端的外侧;所述蓄热腔
(5)
的径向尺寸从井底
(11)
到地面变大,所述保温腔
(12)、
隔热腔
(4)
以及蓄热腔
(5)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文利熊应兴王昕张力王昆
申请(专利权)人:陕西工程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