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冷却结构及电池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693859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2-14 20:31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冷却结构及电池包,包括:冷却板,其设置为若干个且多排分布,冷却板内部设置有用于供冷却液流通的进液通道和出液通道;集流体,其与冷却板相对应,且相邻的两个集流体依次扣接,形成串联管路;其中,集流体的内部设置有第一集液空间和第二集液空间;第一集液空间与所述冷却板的进液通道连通且还与下一个相邻的集流体的第一集液空间连通;第二集液空间与冷却板的出液通道连通且还与下一个相邻的集流体的第二集液空间连通;其中一个集流体的第一集液空间与总进液管连接,第二集液空间与总出液管连接。通过集流体依次串联充当连接管路的作用,不用额外增加冷却液的输入和输出管路,能够降低管路的成本以及减小布置空间。置空间。置空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冷却结构及电池包


[0001]本申请涉及电池
,特别是涉及一种冷却结构及电池包。

技术介绍

[0002]电动汽车发展至今,电池技术的突破已经成为了限制电动汽车大规模上市的重要原因之一,电池的容量和安全性尚待突破。续航里程越高,要求的电池容量也越高,电池工作时产生的发热功率和热量也越高,给电池的使用安全带来隐患。
[0003]目前,电池冷却主要是采用风冷和液冷两种方式冷却,其中,液冷的冷却方式效果更佳,一般是采用冷却板1导通冷却液接触电芯的冷却方式,如图1、图2所示,当前电池单体101用冷却板1与进出水口进行冷却液交换时,冷却液需要额外的两套管路进行输送,也即需要采用上部管路102将冷却液输送至各自独立的集流体2内,再从集流体2的上部将冷却液输送至各自对应的冷却板1内,换热后从集流体2的下部流出,并汇集到下部管路103,最后从出口流出。
[0004]由此可见,上述方式需要额外增加上部管路102和下部管路103将集流体2串联起来作为冷却液的输入和输出,继而会导致增加了管路的成本和布置的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冷却结构及电池包,采用集流体依次串联充当连接管路的作用,不用额外增加管路,能够降低管路的成本,并且减小布置空间,提高集成度。
[0006]根据一些实施例,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冷却结构,包括:冷却板,其设置为若干个且多排分布,所述冷却板内部设置有用于供冷却液流通的进液通道和出液通道;集流体,其与所述冷却板相对应,且相邻的两个所述集流体依次扣接,形成串联管路;其中,所述集流体的内部设置有第一集液空间和第二集液空间;所述第一集液空间与所述冷却板的进液通道连通且还与下一个相邻的所述集流体的第一集液空间连通;所述第二集液空间与所述冷却板的出液通道连通且还与下一个相邻的所述集流体的第二集液空间连通;其中一个所述集流体的第一集液空间与总进液管连接,所述第二集液空间与总出液管连接。
[0007]可选的是,所述集流体包括集流壳,所述集流壳的内部形成所述第一集液空间和第二集液空间;所述集流壳的同侧连接有第一进液管和第一出液管,所述第一进液管与所述第一集液空间连通,所述第一出液管与所述第二集液空间连通;所述集流壳的同侧连接有第二进液管和第二出液管,所述第二进液管与所述第一集液空间连通,且还与下一个相邻的所述集流壳上的第一进液管连接;所述第二出液管与所述第二集液空间连通,且还与下一个相邻的所述集流壳上的第一出液管连接。
[0008]可选的是,所述第一进液管和所述第二进液管位于所述集流壳相对的两侧,且上下分布;所述第一出液管和所述第二出液管位于所述集流壳相对的两侧,且上下分布。
[0009]可选的是,所述第一进液管、所述第二进液管、所述第一出液管以及所述第二出液管在所述集流壳上的位置依次排布设置。
[0010]可选的是,所述第一进液管和第一出液管上分别连接有扣合部,所述第一出液管和所述第二出液管上分别连接有承合部;所述扣合部扣合于所述承合部上实现相邻的两个所述集流体串联。
[0011]可选的是,所述扣合部包括扣合圆管,所述扣合圆管与所述第一进液管和第一出液管连通;所述承合部包括承合圆管,所述承合圆管与所述第一出液管和所述第二出液管连通;所述扣合圆管扣合于所述承合圆管内时,所述扣合圆管的外周壁贴合于所述承合圆管的内周壁。
[0012]可选的是,位于最外侧的所述集流壳上的第一进液管与所述总进液管连接,所述第一出液管与所述总出液管连接。
[0013]可选的是,所述冷却板呈蛇形,所述进液通道和所述出液通道沿所述冷却板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并且两者在所述冷却板内呈U型走向;所述进液通道和所述出液通道位于同侧的一端相互连通,所述进液通道的另一端伸入至所述集流壳内与所述第一集液空间连通;所述出液通道的另一端伸入至所述集流壳内与所述第二集液空间连通。
[0014]根据一些实施例,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电池包,包括:至少一个电池单体和所述的冷却结构,所述冷却结构贴靠所述电池单体以冷却所述电池单体。
[0015]可选的是,包括:多个电池单体,多个所述电池单体分成若干组且依次排列,所述冷却结构中的冷却板穿插在若干组所述电池单体之间以对同一组内的所述电池单体进行贴靠冷却。
[0016]本公开的实施例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0017]集流体与冷却板的进液通道和出液通道相连接,并且相邻的两个集流体依次串联,一方面串联的集流体起到了连接水路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能够起到安装固定作用,因此总进液管将冷却液经串联的集流体依次会往后输送至冷却板内,同时换热后的冷却液又会经串联的集流体依次往前汇总至总出液管进行流出,同时因集流体本身具有连接水路的作用,便不用额外增加管路进行冷却液的输送,因此能够有效的节省布置空间,降低成本,并且提高集成度。
附图说明
[00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传统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9]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电池单体采用上部管路和下部管路输送冷却液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是现有技术中的电池单体采用上部管路和下部管路输送冷却液的侧视图;
[0021]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冷却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显示集流壳和冷却板的内部示意图;
[0023]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电池包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新集流体与现有技术中的旧集流体比对的结构示意图。
[0025]附图说明:1、冷却板;11、进液通道;12、出液通道;2、集流体;21、第一集液空间;
22、第二集液空间;23、第一进液管;24、第一出液管;25、第二进液管;26、第二出液管;27、集流壳;31、扣合圆管;32、承合圆管;101、电池单体;102、上部管道;103、下部管道。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阐述。然而,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本申请各实施例中,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本申请而提出了许多技术细节。但是,即使没有这些技术细节和基于以下各实施例的种种变化和修改,也可以实现本申请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以下各个实施例的划分是为了描述方便,不应对本申请的具体实现方式构成任何限定,各个实施例在不矛盾的前提下可以相互结合,相互引用。
[0027]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冷却结构进行详细说明,参照图3、图4所示,包括冷却板1和集流体2,冷却板1设置为若干个并且多排分布,冷却板1的内部设置有用于供冷却液流通的进液通道11和出液通道12;集流体2设置为与冷却板1相对应,并且相邻的两个集流体2依次扣接形成冷却液流通的串联管路,其中在集流体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冷却板(1),其设置为若干个且多排分布,所述冷却板(1)内部设置有用于供冷却液流通的进液通道(11)和出液通道(12);集流体(2),其与所述冷却板(1)相对应,且相邻的两个所述集流体(2)依次扣接,形成串联管路;其中,所述集流体(2)的内部设置有第一集液空间(21)和第二集液空间(22);所述第一集液空间(21)与所述冷却板(1)的进液通道(11)连通且还与下一个相邻的所述集流体(2)的第一集液空间(21)连通;所述第二集液空间(22)与所述冷却板(1)的出液通道(12)连通且还与下一个相邻的所述集流体(2)的第二集液空间(22)连通;其中一个所述集流体(2)的第一集液空间(21)与总进液管连接,所述第二集液空间(22)与总出液管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流体(2)包括集流壳(27),所述集流壳(27)的内部形成所述第一集液空间(21)和第二集液空间(22);所述集流壳(27)的同侧连接有第一进液管(23)和第一出液管(24),所述第一进液管(23)与所述第一集液空间(21)连通,所述第一出液管(24)与所述第二集液空间(22)连通;所述集流壳(27)的同侧连接有第二进液管(25)和第二出液管(26),所述第二进液管(25)与所述第一集液空间(21)连通,且还与下一个相邻的所述集流壳(27)上的第一进液管(23)连接;所述第二出液管(26)与所述第二集液空间(22)连通,且还与下一个相邻的所述集流壳(27)上的第一出液管(24)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液管(23)和所述第二进液管(25)位于所述集流壳(27)相对的两侧,且上下分布;所述第一出液管(24)和所述第二出液管(26)位于所述集流壳(27)相对的两侧,且上下分布。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液管(23)、所述第二进液管(25)、所述第一出液管(24)以及所述第二出液管(26)在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连兵
申请(专利权)人:华人运通山东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