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污泥浓缩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9692837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2-14 20: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揭示了一种污泥浓缩装置,由通过支腿架空装接的浓缩罐及其顶部所设的导流槽构成,该浓缩罐成型为上侧柱状的筒体和下侧的锥体及出泥管口,且用于污泥输入的进泥管道和用于药剂添加的药剂管道相互靠近并贴靠于筒体装接固定,两个管道的顶部多段弯折成型为开口朝向导流槽起始位的出料口,该导流槽成型为四分之三的开口环并向内弯折为连通至中心筒的尾段,且自起始位向尾段设为向下的坡道,该中心筒的底部与浓缩罐的内腔连通,且筒体在导流槽底侧与中心筒底部之间的侧壁开设有溢流口及其连通的出水管。应用该污泥浓缩装置,有利于摆脱场地占用及限制,使沉淀污泥或清淤污泥能快速有效地沉淀,快速衔接深度脱水,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幅提高了生产效率。幅提高了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污泥浓缩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污泥脱水调理基础设施,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各种含固率较低的污泥进行便捷化浓缩的简化型装置,属于机械


技术介绍

[0002]现今在城市污水处理厂及河道、湖泊清淤过程中产生的沉淀污泥或者清淤污泥因含固率较低,通常仅2%~10%左右而这些污泥进入污泥脱水设备进行脱水时导致生产效率低,而且药剂添加量会增加,生产效率低且经济效益差。通常为优化处理工艺,需要先进行初步脱水后再进入深度脱水设备,以优化效率和药剂投入成本。其中初步脱水一般采取带式脱水机或者重力浓缩脱水。
[0003]上述带式脱水机需要添加聚丙烯酰胺(英文简称PAM),在污泥初步沉淀后去除外在水分。然而脱水过程中受前端影响,脱水后的污泥浓度不稳定,加之有电耗及人工操作维护等成本。
[0004]上述重力浓缩池在污泥浓缩过程中需要静置一定时间才能完成污泥浓缩过程,加之重力浓缩池通常为体积和占地面积均较大的混凝土结构,造价成本也十分可观,而且只能在污水处理厂内进行,无法转移地点二次重复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使城市污水处理厂沉淀污泥及河道、湖泊清淤过程中产生的污泥快速达到污泥进一步脱水要求,本技术的目的旨在提出一种污泥浓缩装置,以节省初步脱水过程的成本并提升脱水效率及效果。
[0006]本技术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污泥浓缩装置,其特征在于:由通过支腿架空装接的浓缩罐及其顶部所设的导流槽构成,所述浓缩罐成型为上侧柱状的筒体和下侧的锥体及出泥管口,且用于污泥输入的进泥管道和用于药剂添加的药剂管道相互靠近并贴靠于筒体装接固定,两个管道的顶部多段弯折成型为开口朝向导流槽起始位的出料口,所述导流槽成型为四分之三的开口环并向内弯折为连通至中心筒的尾段,且自起始位向尾段设为向下的坡道,所述中心筒的底部与浓缩罐的内腔连通,且筒体在导流槽底侧与中心筒底部之间的侧壁开设有溢流口及其连通的出水管。
[0007]进一步地,所述浓缩罐的筒体为由钢板围卷接合成闭环,且锥体为由钢板斜向围卷接合成轴向贯通的漏斗,两者一体焊接成型为防漏的内腔。
[0008]更进一步地,成型锥体的钢板厚度大于成型筒体的钢板厚度。
[0009]进一步地,所述进泥管道和药剂管道为由DN150或DN200的碳钢管道截取、弯折成型。
[0010]进一步地,所述筒体外围沿高度向分布套接有两个以上由#10槽钢围箍焊接成的加固圈。
[0011]进一步地,环绕所述浓缩罐周围均匀分布设有六根直立状的支腿,且每根支腿的
顶端焊接固定于筒体与锥体的接合处外壁。
[0012]进一步地,所述装置环绕浓缩罐和支腿外围设有弧形缠绕状的维保扶梯及安全栏杆。
[0013]应用本技术的石灰加料装置,具备的优点是:通过改良分配螺旋输送机接料位置和投加驱动,省却了下料阀门的配置成本,有效避免了下料直管中堵积石灰,使加料作业更加便捷、安全稳定,提高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本技术污泥浓缩装置一优选实施例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0015]图2是图1所示优选实施例增设维保扶梯的A向视角结构示意图。
实施方式
[0016]以下便结合实施例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详述,以使本技术技术方案更易于理解、掌握,从而对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晰的界定。
[0017]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该污泥浓缩装置的特征概述为,其由通过支腿1架空装接的浓缩罐及2其顶部所设的导流槽3构成,其中该浓缩罐2成型为上侧柱状的筒体21和下侧的锥体22及出泥管口23。虽然该浓缩罐具有不同外形的两部分,但整体则与其顶部的导流槽一体构成一个几乎封闭且具有宽阔内腔的舱体。并且从图示可见,在浓缩罐的筒体一旁侧,用于污泥输入的进泥管道4和用于药剂添加的药剂管道5则两相靠近设置并贴靠于筒体装接固定,其中进泥管道4的顶部经多段弯折成型为第一开口,而药剂管道5的顶部则经弯折成型为第二开口,两个开口均朝向并定位适配导流槽的起始位分别供料。而导流槽3参照图2视角的图示可见,其整体成型为四分之三的开口环并向内弯折为连通至中心筒6的尾段32,且自起始位31向尾段32设为向下的坡道。而该中心筒6的底部与浓缩罐2的内腔连通,且筒体21在导流槽底侧与中心筒底部之间的侧壁开设有溢流口,并基于该溢流口对接有与内腔连通的出水管7。
[0018]基于以上优选实施例的概述方案,需要说明的是:其中进泥管道和药剂管道分别连接有独立受控的驱动泵。并在驱动泵启动的下带动污泥、药剂自下而上向浓缩罐的顶部送料。本装置中并非直接送入浓缩罐,而是通过导流槽的引流及初混作用,使污泥与药剂充分混合后再通过中心筒向下流入浓缩罐之中。由于污泥与水的比重差,在浓缩罐的罐体中逐步开始分层,并在锥体开始聚中式沉降。当污泥渐渐充满浓缩罐时,比重较大的污泥在锥体堆积并缓缓上升,而污泥沉降后的上清液则通过溢流口及出水管排出。这样便使得浓缩后的产物分出不同的处理方向,其中,溢流的污水可对接后续的污水处理系统进行处理;而当沉降的污泥浓度达到生产要求时,则可控开启出泥管口23,通过管道或输送装置对接至深度脱水设备继续脱水,从而使得污泥浓缩和深度脱水形成连续作业。
[0019]从更进一步细化的实施特征来看,上述浓缩罐整体由碳钢加工而成,其筒体为由钢板围卷接合成闭环,且锥体为由钢板斜向围卷接合成轴向贯通的漏斗,两者一体焊接成型为防漏的内腔。考虑到整体造价成本及锥体部分所承载的静压较大,故成型锥体的钢板可选择较大厚度,而成型筒体的钢板厚度可适度减薄。由于充满污泥后的装置整体重量负荷较大,故环绕该浓缩罐周围均匀分布设有六根直立状的支腿,且每根支腿的顶端焊接固
定于筒体与锥体的接合处外壁,以获得足够可靠的支撑强度。
[0020]为防止内腔中注满污泥后的筒体膨胀、变形,该筒体外围沿高度向分布套接有两个以上由#10槽钢围箍焊接成的加固圈。同时便于进泥管道和药剂管道的附着装接,该两种管道可选由DN150或DN200的碳钢管道截取、弯折成型。此外,上述导流槽和中心筒可选用5mm厚的钢板加工制成。
[0021]该污泥浓缩装置在实际投产运行时,还需要进行定期的维护保养,以便于保持符合设计要求的生产效率。因此,该装置环绕浓缩罐和支腿外围设有弧形缠绕状的维保扶梯9及安全栏杆,便于维保人员登高、靠近浓缩罐顶部。
[0022]除以上实施例介绍外,上述所提及的两个驱动泵也可以控制器进行联锁设置。即在启动污泥泵的同时启动加药系统,而在污泥泵停止时也同时停止加药,以优化生产的过程控制。
[0023]综上关于本技术污泥浓缩装置的方案介绍及实施例详述可见,本方案具备实质性特点和进步性:通过改良分配螺旋输送机接料位置和投加驱动,省却了下料阀门的配置成本,有效避免了下料直管中堵积石灰,使加料作业更加便捷、安全稳定,提高生产效率。
[0024]除上述实施例外,本技术还可以有其它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污泥浓缩装置,其特征在于:由通过支腿架空装接的浓缩罐及其顶部所设的导流槽构成,所述浓缩罐成型为上侧柱状的筒体和下侧的锥体及出泥管口,且用于污泥输入的进泥管道和用于药剂添加的药剂管道相互靠近并贴靠于筒体装接固定,两个管道的顶部多段弯折成型为开口朝向导流槽起始位的出料口,所述导流槽成型为四分之三的开口环并向内弯折为连通至中心筒的尾段,且自起始位向尾段设为向下的坡道,所述中心筒的底部与浓缩罐的内腔连通,且筒体在导流槽底侧与中心筒底部之间的侧壁开设有溢流口及其连通的出水管。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污泥浓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浓缩罐的筒体为由钢板围卷接合成闭环,且锥体为由钢板斜向围卷接合成轴向贯通的漏斗,两者一体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炜宋锋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绿威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