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工时管理与调度方法和装置以及设备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9675289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2-11 18:4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工时管理与调度方法和装置以及设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工时管理与调度方法和装置以及设备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工时管理
,尤其涉及一种工时管理与调度方法和装置以及设备


技术介绍

[0002]在设计院这类创意性机构中,工时管理和挖掘分析是确保项目按时交付

资源合理利用的核心任务

然而,传统的手工记录和简单的报表分析方法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复杂的项目管理需求

因此,基于这样的目的专利技术人提出一种工时管理与调度方法和装置以及设备

[0003]而目前的工时管理与调度技术,如中国专利技术专利
CN112051825A
一种汽车试制车间考虑员工作业能力的多目标生产调度方法,该案建立了多个指标来评价员工的能力评价体系,再利用体系

工时结合算法来实现员工工时管理和调度,但这种方案最大的问题在于量化指标的建立

该案以员工的个人出发来建立量化的指标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如任务技能

操作效率

员工态度和胜任素质等,而一般来讲企业的流动性很强,这种频繁的员工个人评估再导入模型中输出管理和调度方案的过程过于繁琐且主观的评估进一步产生过大的误差,因此在实际的应用中实用性略有不足

又如中国专利技术专利
CN108256755A
一种基于单个员工同时胜任多岗位要求的排班方法,该案以历史数据来构建一个业务量模型,也就是说这种业务量模型的基础是建立在过去的数据上,并未考虑到将来的突发情况且依然以员工的个人出发来建立量化的指标具有较强的主观性

综上可知,目前的调度方法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模型或者指标的建立过于主观,二是仅仅依赖于过去的员工数据来构建模型,仅仅可以在一定时间内获得最优的方案,但是随着员工

企业的不断壮大或者衰退,问题的规模逐渐增大,这类模型获得的结果的精确程度难以保证,往往求解难度很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工时管理与调度方法和装置以及设备,能够至少解决一个
技术介绍
提及的技术问题

[0005]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工时管理与调度方法,包括:获取实时工时数据以及历史工期缩短下的工时数据,该实时工时数据包括:各工作室工时

个人工时以及项目周进度数据;
[0006]基于该实时工时数据建立第一模型,并基于第一模型输出第一调度规则;
[0007]基于该历史工期缩短下的工时数据建立第二模型,并基于第二模型输出第二调度规则;
[0008]基于第一调度规则及第二调度规则输出可视化结果;
[0009]基于可视化结果构建第三调度规则

[0010]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设计院项目通常涉及多个专业团队的合作,各个团队的工时分配和管理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问题

如果单纯的利用现有技术的方案来建立管理和调度
方案的话,优化模型的构建以及求解的难度极大,需要考虑的约束条件很多,同时多个团队中的个人指标很难被精确的量化,这样一来,最终求解的结果并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

[0011]有鉴于此,本案反其道而行之,以项目周进度的工时以及各工作室工时和个人工时来解决调度的问题

从这一思路可以发现,首先工时是一个很好的量化指标,并不受主观的影响,其次,本案综合考虑个人

工作室两方面的工时数据,那么这样一来最终输出的结果是一种工时分配方案的结果,这种工时分配方案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建议

那么进一步的这种“建议”藉由个人或者团队负责人结合个人能力或团队能力进行考量和分配,如此结合人的主观能动性来实现最优的自适应调度,进而更加高效的推进工作进度

最后,工时数据很客观,不依赖于人的主观评判标准来建立,因此最终输出的结果具有较好的精确性

进一步的,利用实时工时数据是为了考虑到团队或者个人的变化,并基于这种变化来使得第一模型可以实时的变化从而获得当前条件下的最优结果,而非基于历史数据的预测结果

而历史工期缩短下的工时数据的目的在于考虑工期的突变,在设计院会出现返工

工期缩短的情况,这种情况会导致整体的工时缩短,因此在调度的方案中需要将这部分的影响考虑进去

因此在本案中基于该历史工期缩短下的工时数据建立第二模型,并基于第二模型输出第二调度规则的目的是为了给调度规则增设一个容错空间,使得个人或者团队负责人可以在这个容错空间里更好的安排工作的调度

而基于第一调度规则及第二调度规则输出可视化结果的目的在于将调度规则可视化,便于个人或者负责人理解调度规则

而基于可视化结果构建第三调度规则是为了给调度规则增设一个容错空间,利用第一调度规则及第二调度规则建立容错空间,通过这个容错空间输出第三调度规则

[0012]在一些实施例中,基于该实时工时数据建立第一模型,并基于第一模型输出第一调度规则,具体的:
[0013]基于各工作室工时

个人工时计算工作室周工作强度以及个人工作强度,公式如下:
[0014][0015][0016]式中,
j
为工作室周可用人数

[0017]基于计算工作室周工作强度以及个人工作强度构建第一模型目标函数;
[0018]基于第一模型目标函数建立第一模型约束条件;
[0019]基于第一模型目标函数和第一模型约束条件生成可行的项目周调度方案;
[0020]利用搜寻算法对可行的项目周调度方案进行若干次选择和优化获得纳什均衡解集

[0021]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案以个人工作强度以及工作室工作强度的角度出发,这样设置的原因在于,工时长可能是承担的任务多也可能是任务难度较大也有可能是团队的人数较少

单纯的考虑工时无法将每个团队或者每个人的差异考虑进去,比如人数较多的团队,团队总工时一定是较长的,反之亦然

如此一来最终模型输出的调度方案很容易将更多的工作分配到人数较少的团队来实现整体的平衡,导致最终的调度规则失控

为此本案以
工作强度的角度出发,通过上述两个公式来分别表征工作强度,工作强度可以考虑到团队的人数以及个人之间的差异情况

进一步的,利用强度的数据来构建目标函数以及约束条件,进而时模型输出的结果更加可靠

进一步的利用搜寻算法来实现目标函数的求解,需要注意的时搜寻算法有很多种例如遗传算法等,本案不对该搜寻算法进行限定

进一步的,本案获得的是纳什均衡解集,纳什均衡指的是博弈的一个稳定状态,在该局势下,所有局中人都没有动机改变自己的选择

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每个人都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工时管理与调度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获取实时工时数据以及历史工期缩短下的工时数据,该实时工时数据包括:各工作室工时

个人工时以及项目周进度数据;基于该实时工时数据建立第一模型,并基于第一模型输出第一调度规则;基于该历史工期缩短下的工时数据建立第二模型,并基于第二模型输出第二调度规则;基于第一调度规则及第二调度规则输出可视化结果;基于可视化结果构建第三调度规则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工时管理与调度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该实时工时数据建立第一模型,并基于第一模型输出第一调度规则,具体的:基于各工作室工时

个人工时计算工作室周工作强度以及个人工作强度,公式如下:个人工时计算工作室周工作强度以及个人工作强度,公式如下:式中,
j
为工作室周可用人数;基于计算工作室周工作强度以及个人工作强度构建第一模型目标函数;基于第一模型目标函数建立第一模型约束条件;基于第一模型目标函数和第一模型约束条件生成可行的项目周调度方案;利用搜寻算法对可行的项目周调度方案进行若干次选择和优化获得纳什均衡解集;基于纳什均衡解集输出最优的项目周调度方案作为第一调度规则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工时管理与调度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模型目标函数如下:
min(Q

,q

,B

,B

) (1)
式中,
B

为工作室周进度完成时间,
B

为个人周进度完成时间;其中,为工作室内的个人周进度完成时间
。4.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工时管理与调度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约束条件如下:所述第一约束条件如下:所述第一约束条件如下:
T
工作室项目周计划需时长
≤11*j*d
周工作日 (6)T
个人项目周计划需时长
≤11*d
周工作日 (7)x1=
0.3

0.5,x2=
0.4

0.8,x3=
0.7

1.3 (8)
其中,式
(2)
为工作室周工作强度的上限,正常一天工作八小时加额外的法定加班时间上限三小时得到十一个小时,式
(3)
为个人周工作强度的上限,正常一天工作八小时加额外的法定加班时间上限三小时得到十一个小时;式
(4)
为所有工作室周进度完成时间总和,用于确保工作室的完成时间符合计划;式
(5)
为工作室所有人周进度完成时间总和,用于确保个人的完成时间符合计划;...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江怀曾河山陈林许泽良刘朝兴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合立道工程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