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智能逆变器泄露测试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9670702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2-11 18:3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逆变器测试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效智能逆变器泄露测试系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效智能逆变器泄露测试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逆变器测试
,尤其涉及一种高效智能逆变器泄露测试系统


技术介绍

[0002]智能逆变器由单片微控制器,直流电压逆变电路,直流高压限幅检测电路,输入欠压过压及直流高压检测电路,交流电压输出电路等组成,印刷电路板上的单片微控制器的一个
IO
口经指示灯驱动电路去驱动双色状态指示灯;一个
IO
口经蜂鸣器驱动电路去驱动蜂鸣器;短路保护检测电路和过载保护检测电路包括稳压二极管,电阻,电容,电位器和比较器;具有市电掉电检测,空载定时关机,过载保护等智能的功能

高性能模块化

高频数字化

智能化是逆变电源技术的方向发展

逆变器在使用要保证接入直流及电压数值一致

因此在逆变器流入市场前要进行泄露测试,确保其电流稳定,避免电流泄露

专利“CN205176104U”中提出的一种逆变器智能测试钳,该方案中采用的逆变器测试钳在测试逆变器输出的交流电流大小时,测试钳可自动切换量程,且当测试钳接线方向和电流流出方向相反时,会报警提示接线有误,使得测试工作简单准确,只需将待测端夹持在钳子内即可

虽然该装置可以精准对逆变器进行泄露检测,但是该方案需要手持钳子和逆变器,因此其操作的便捷性较差,功能单一;鉴于此,我们提出一种方便适应各种型号逆变器固定夹持

批量检测的测试结构,且能够对检测后的逆变器自动下料操作便捷

结构之间联动性强的测试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针对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现有的逆变器泄露检测装置功能单一

不能适应大批量的逆变器出厂检测,且检测装置功能性低等的问题,提出一种方便适应各种型号逆变器固定夹持

批量检测的测试结构,且能够对检测后的逆变器自动下料操作便捷

结构之间联动性强的测试系统

[0004]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一种高效智能逆变器泄露测试系统,包括逆变器主体以及用于对逆变器主体泄露性能检测的测试装置,所述测试装置包括固定座,所述固定座的一端上方安装有调节组件,所述调节组件的一侧面连接有电流互感器本体,所述固定座的内壁升降安装有升降组件,所述升降组件内还分别安装有卡板和推板,所述升降组件内位于卡板和推板之间位置处设置有驱动组件,所述升降组件的顶部开设有收纳槽二,所述收纳槽二内安装有下料组件;
[0005]所述调节组件包括与固定座一端顶部转动连接的连接架,所述连接架上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贯穿其的导向口,所述导向口内滑动设置有固定套筒,所述固定套筒内螺纹转动设置有螺纹柱,所述螺纹柱的底部端连接有电极块二,所述固定套筒的顶部一侧连接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的侧面连接有安装在连接架上方的气缸一,所述固定套筒的底部端外圈轴承套设连接有齿轮一,所述齿轮一的下方连接有扇叶,所述固定座的顶部还固定连接有连接座,所述连接座内嵌设连接有多组与电极块二电性连接的电极块一;
[0006]所述连接架的一端贯穿固定连接有固定杆,所述固定杆贯穿固定座的顶部端,所述下料组件还包括与固定杆固定连接的转动筒,所述转动筒的外圈缠绕连接有连接带,所述连接带的一端设置有与收纳槽二的内壁滑动设置的翻转板,所述固定杆的外圈还固定套设连接有齿轮二,所述齿轮二的一侧设有齿排二,所述齿排二的底部端与升降组件固定连接;
[0007]所述升降组件包括与固定座升降设置的升降操作台,所述升降操作台的底部转动连接有两组所述铰接杆,两组所述铰接杆的另一端连接有气缸二,所述收纳槽二的一侧设有收纳槽一,所述推板安装于收纳槽一内,所述收纳槽二的另一侧设有收纳槽三,所述卡板转动安装在收纳槽三内

[0008]优选的,所述收纳槽一的一侧还开设有与其贯通设置的凹槽,所述驱动组件安装于凹槽内,所述驱动组件包括与凹槽内壁嵌设的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端连接有丝杆,所述丝杆的一侧设置有固定连接在凹槽和收纳槽一内的限位杆,所述限位杆和丝杆上套设连接有螺纹套;
[0009]所述螺纹套上开设有螺纹孔和贯穿孔,所述丝杆与螺纹孔的内壁转动适配,所述限位杆与贯穿孔的内壁滑动设置,所述推板的底部与螺纹套的顶部通过轴销转动连接

[0010]优选的,所述推板与收纳槽一适配转动设置,所述收纳槽二的两侧内壁开设有导向滑槽,所述翻转板的两侧连接有导向滑动杆,所述导向滑动杆与导向滑槽的截面均为“T”字形结构,且所述导向滑动杆位于导向滑槽中滑动转动设置

[0011]优选的,所述转动筒上开设有两组用于连接带固定连接和收卷的环形槽,所述齿轮二固定套设在转动筒与固定杆连接处,所述齿轮二与齿排二啮合传动

[0012]优选的,所述固定座的一侧顶部设置有凸起柱,所述固定杆贯穿凸起柱和连接架的一端

[0013]优选的,所述固定座内部开设有升降内腔,所述气缸二与升降内腔的内壁连接,所述升降内腔的两侧开设有多组贯穿固定座的升降孔,所述升降操作台的两侧连接有多组升降杆,所述升降杆的一端贯穿升降孔且与升降孔的内壁滑动设置

[0014]优选的,所述连接架的底部连接有卡条,所述连接座的顶部开设有卡槽,所述卡条与卡槽对应适配设置

[0015]优选的,所述齿轮一的底部连接有套设在螺纹柱外圈的连接套,所述连接套的内径大于螺纹柱的直径,所述扇叶螺栓连接在连接套的外圈

[0016]优选的,所述连接架远离电流互感器本体的侧壁开设有条形槽一和条形槽二,所述条形槽一内固定设置有齿排一,所述齿排一与齿轮一啮合传动;
[0017]所述条形槽二位于条形槽一的下方,且所述条形槽二的深度大于扇叶的转动路径的最大半径

[0018]优选的,所述螺纹柱为中空杆,且所述电极块二的顶部连接有导线,所述导线贯穿电极块二与电流互感器本体电性连接

[00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的技术效果:
[0020]1、
本专利技术结合推板和驱动组件将放置在升降组件上的逆变器主体对应推动,使得逆变器主体的检测端与电极块一对应,适合不同大小型号的逆变器主体精准对位电极块一,并将连接架翻转下来使得逆变器主体通过电流互感器本体和调节组件的设置进行泄露
与否的检测,并结合气缸一的设置将固定套筒和螺纹柱的位置调整,从而适合卡在不同电极块一内的逆变器主体的输出端得到夹持紧固,实现检测;
[0021]2、
本专利技术在气缸一启动推动的同时使得齿轮一与齿排一啮合,从而在电极块二对应逆变器主体检测端的同时齿轮一与齿排一啮合转动,从而将扇叶转动,实现对电极块一的吹风清理,每次检测前均调整吹风,从而避免灰尘的堆积,提高检测的精确性;
[0022]3、
本专利技术在泄露检测后通过启动升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高效智能逆变器泄露测试系统,包括逆变器主体
(2)
以及用于对逆变器主体
(2)
泄露性能检测的测试装置
(1)
,其特征在于:所述测试装置
(1)
包括固定座
(10)
,所述固定座
(10)
的一端上方安装有调节组件
(3)
,所述调节组件
(3)
的一侧面连接有电流互感器本体
(4)
,所述固定座
(10)
的内壁升降安装有升降组件
(5)
,所述升降组件
(5)
内还分别安装有卡板
(6)
和推板
(8)
,所述升降组件
(5)
内位于卡板
(6)
和推板
(8)
之间位置处设置有驱动组件
(9)
,所述升降组件
(5)
的顶部开设有收纳槽二
(56)
,所述收纳槽二
(56)
内安装有下料组件
(7)
;所述调节组件
(3)
包括与固定座
(10)
一端顶部转动连接的连接架
(31)
,所述连接架
(31)
上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贯穿其的导向口
(32)
,所述导向口
(32)
内滑动设置有固定套筒
(33)
,所述固定套筒
(33)
内螺纹转动设置有螺纹柱
(34)
,所述螺纹柱
(34)
的底部端连接有电极块二
(35)
,所述固定套筒
(33)
的顶部一侧连接有连接块
(36)
,所述连接块
(36)
的侧面连接有安装在连接架
(31)
上方的气缸一
(37)
,所述固定套筒
(33)
的底部端外圈轴承套设连接有齿轮一
(39)
,所述齿轮一
(39)
的下方连接有扇叶
(311)
,所述固定座
(10)
的顶部还固定连接有连接座
(13)
,所述连接座
(13)
内嵌设连接有多组与电极块二
(35)
电性连接的电极块一
(14)
;所述连接架
(31)
的一端贯穿固定连接有固定杆
(76)
,所述固定杆
(76)
贯穿固定座
(10)
的顶部端,所述下料组件
(7)
还包括与固定杆
(76)
固定连接的转动筒
(73)
,所述转动筒
(73)
的外圈缠绕连接有连接带
(72)
,所述连接带
(72)
的一端设置有与收纳槽二
(56)
的内壁滑动设置的翻转板
(71)
,所述固定杆
(76)
的外圈还固定套设连接有齿轮二
(74)
,所述齿轮二
(74)
的一侧设有齿排二
(75)
,所述齿排二
(75)
的底部端与升降组件
(5)
固定连接;所述升降组件
(5)
包括与固定座
(10)
升降设置的升降操作台
(51)
,所述升降操作台
(51)
的底部转动连接有两组铰接杆
(54)
,两组所述铰接杆
(54)
的另一端连接有气缸二
(53)
,所述收纳槽二
(56)
的一侧设有收纳槽一
(55)
,所述推板
(8)
安装于收纳槽一
(55)
内,所述收纳槽二
(56)
的另一侧设有收纳槽三
(57)
,所述卡板
(6)
转动安装在收纳槽三
(57)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智能逆变器泄露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收纳槽一
(55)
的一侧还开设有与其贯通设置的凹槽
(58)
,所述驱动组件
(9)
安装于凹槽
(58)
内,所述驱动组件
(9)
包括与凹槽
(58)
内壁嵌设的驱动电机
(9...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陆月朋孙晓东蒋玲玲
申请(专利权)人:淮南联合大学安徽广播电视大学淮南分校淮南职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