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虫线检偏矢量交变光照诱导热磁强化型直流电场消杀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9652584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2-09 11:2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蝗虫线检偏矢量交变光照诱导热磁强化型直流电场消杀装置,包括系统支撑机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蝗虫线检偏矢量交变光照诱导热磁强化型直流电场消杀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现代物理农业工程智能装备
,具体为蝗虫线检偏矢量交变光照诱导热磁强化型直流电场消杀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重大虫害绿色防控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障农林生产安全

农产品质量安全

农林生态安全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重大蝗虫灾害具有突发性

迁移性和毁灭性

难于控制等特点,严重威胁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化学农药防治蝗虫简单高效,但严重影响农业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危及人类健康及农业生态的可持续性发展

为构建区域一体化

技术绿色化的农林草业重大病虫害精准监测预警和全程防控综合技术体系,为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突出绿色防控主基调,强化采用环境友好型防控措施,提出了实现重大虫害全程智能绿色防控的现代物理农业工程装备技术,其利用利用光





磁等物理因子,着力突破可防可控可治及环境友好型农林重大虫害防控核心关键技术,解决重大虫害理化诱控

物理消杀等绿色防控产品创制的高新技术创新能力不足问题

鉴于此,蝗虫线检偏矢量交变光照诱导热磁强化型直流电场消杀装置的创新开发,就是借助信息化

智能化

机械化等技术进步,以蝗虫等农作物和森林草原重大病虫害防控科技创新为首要任务,针对重大虫害难控制

防控高新技术原创能力不足和虫害防控化学农药用量大等瓶颈问题,开发的农林重大虫害绿色防控新产品

[0003]目前,光物理消杀防控技术以光生物物理因子操控夜行鳞翅目

鞘翅目

膜翅目等蛾类害虫实施气吸收集杀灭,已获成功应用(中国专利 CN2190405、CN2481139


但群居迁飞及散居型蝗虫类害虫光致诱集及物理消杀性生物特征与夜蛾类害虫显著不同,制约蝗虫光物理诱导调控捕集治理的实现

[0004]研究表明,蝗虫对特定偏振光照光场的敏感定向性

偏好选择性和趋向性,而且,参考蝗虫机械吸捕技术(中国专利
CN201711488134、CN90224472.8、CN 2092865U、CN2105840U、CN265913Y、CN91208749U、CN2005100456


蝗虫光电诱导捕集治理技术(中国专利
ZL0310113391.X、ZL0410096643.7、ZL0420116184.X、ZL200310113391.X、ZL20132015944 2.1、ZL201410312673.0、ZL201410312688.7
),蝗虫线检偏矢量交变光场调控蝗虫趋偏效果的技术特征实现,可有效避免蝗虫的光适应性问题,强化蝗虫趋偏定向上灯效果

[0005]借鉴微波杀虫技术(中国专利 CN2534824Y、CN101218907A、CN102422834


生物光电波谱光热诱变杀灭技术(中国专利 CN216601384U、CN215752727U
)的生物热诱致变效应,并结合蝗虫热致上灯强化效应及趋热生物特性,热雾喷施措施的实施,可有效强化蝗虫趋偏聚集及上灯生物特性

同时,针对蝗虫趋偏趋热性上灯效应,参考直流高压电场实施技术(中国专利 CN105993733A、CN201156932Y
),辅以磁化措施,可形成热磁强化型雾化直流高压直流电场,获得蝗虫的物理消杀效果,而且,磁效应措施的实施,可有效干扰蝗虫的磁定向生物特性,增强蝗虫对偏光的定向上灯效果

[0006]围绕作物柔性体和复杂农田环境带来的低可靠性作业问题,依据技术

设备和动植物三者高度相关原则,采用光热电磁效应进行蝗虫专性诱导和消杀防治,避免杀灭措施对环境生态的影响,至关重要;本专利技术针对蝗虫对特定偏振光场的敏感定向响应特性,依据热效应强化线检偏矢量交变光照调控诱导蝗虫的有效性,构建热磁效应强化蝗虫上灯效果的实施措施,并利用磁热效应强化高压直流电场对蝗虫生物组织瞬间损害消杀落虫效果,形成蝗虫远距偏光诱导调控近距光热致变上灯诱导场及热磁强化型直流电消杀场,且磁效应的干扰作用及热效应的强化作用,增强蝗虫趋偏趋热定向聚集效果,易化蝗虫上灯消杀,同时,带电性热雾蒸汽的扩散效应,扩展了蝗虫杀灭影响范围

因此,线检偏矢量交变光照耦合热电磁实施措施,易于解决蝗虫收集难及诱导聚集难于实现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的缺陷,提供蝗虫线检偏矢量交变光照诱导热磁强化型直流电场消杀装置,结构合理

捕集效果好

智能控制型强

成本低廉和适应性强等优点,它既可进行特定点的灾害蝗虫的压制治理和预警监控,也可以在蝗虫灾害爆发区进行大范围多点布置及配合其他治理措施实施移动的荒田和草原蝗虫的杀灭治理,可以有效解决
技术介绍
中的问题

[0008]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蝗虫线检偏矢量交变光照诱导热磁强化型直流电场消杀装置,包括系统支撑机构

蝗虫热磁强化型高压直流电场消杀系统

线检偏矢量交变旋转实现系统

异质波谱特定频闪性光源系统和滑移收集系统,所述系统支撑机构包括防护罩,防护罩的上端设有挂钩,防护罩均匀通过连杆与上支撑板固定连接,上支撑板和防护罩之间设有保护罩,上支撑板通过螺纹连杆连接有下支撑板,下支撑板上由装夹板装夹位于螺纹连杆内侧及上支撑板和下支撑板之间的透明玻璃罩,保护其内系统并实现透光功能,螺纹连杆上由而下依次设置连接板

阳极和阴极,阳极和阴极分别通过下绝缘体和下绝缘体与螺纹连杆连接,下支撑板通过支撑连杆与滑移收集系统固定连接,所述系统支撑机构上设有蝗虫热磁强化型高压直流电场消杀系统,所述线检偏矢量交变旋转实现系统包括旋转装置

电机控制系统和光敏传感器,旋转装置设置在上支撑板上,所述下支撑板上均匀通过支杆连接有旋转托盘,旋转托盘上固定有线检偏片下支撑,旋转轴上固定有线检偏片上支撑,线检偏片上支撑和线检偏片下支撑上固定有连续性的矢量线检偏片,所述旋转轴上通过轴承一和轴承二分别连接有线偏片灯体上支撑和线偏片灯体下支撑,且线偏片灯体上支撑和线偏片灯体下支撑的外侧固定有0°
矢量线偏片二,线偏片灯体下支撑通过连接杆与下支撑板固定,线检偏矢量交变旋转实现系统在直流电机的驱动下实现外层连续性不同矢量线检偏片相对内层矢量线偏片的转动对齐的循环工作模式,上支撑板的下表面固定有异质波谱特定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
蝗虫线检偏矢量交变光照诱导热磁强化型直流电场消杀装置,包括系统支撑机构(1)

蝗虫热磁强化型高压直流电场消杀系统(2)

线检偏矢量交变旋转实现系统(3)

异质波谱特定频闪性光源系统(4)和滑移收集系统(5),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支撑机构(1)包括防护罩(7),防护罩(7)的上端设有挂钩(6),防护罩(7)均匀通过连杆(9)与上支撑板(
10
)固定连接,上支撑板(
10
)和防护罩(7)之间设有保护罩(8),上支撑板(
10
)通过螺纹连杆(
13
)连接有下支撑板(
17
),下支撑板(
17
)上由装夹板(
16
)装夹位于螺纹连杆(
13
)内侧及上支撑板(
10
)和下支撑板(
17
)之间的透明玻璃罩(
14
),保护其内系统并实现透光功能,螺纹连杆(
13
)上由而下依次设置连接板(
11


阳极(
12
)和阴极(
15
),阳极(
12
)和阴极(
15
)分别通过下绝缘体(
24
)和下绝缘体(
25
)与螺纹连杆(
13
)连接,下支撑板(
17
)通过支撑连杆(
18
)与滑移收集系统(5)固定连接,所述系统支撑机构(1)上设有蝗虫热磁强化型高压直流电场消杀系统(2),所述线检偏矢量交变旋转实现系统(3)包括旋转装置

电机控制系统(
31
)和光敏传感器(
32
),旋转装置设置在上支撑板(
10
)上,所述下支撑板(
17
)上均匀通过支杆(
36
)连接有旋转托盘(
45
),旋转托盘(
45
)上固定有线检偏片下支撑(
44
),旋转轴(
42
)上固定有线检偏片上支撑(
34
),线检偏片上支撑(
34
)和线检偏片下支撑(
44
)上固定有连续性的矢量线检偏片,所述旋转轴(
42
)上通过轴承一(
41
)和轴承二(
43
)分别连接有线偏片灯体上支撑(
40
)和线偏片灯体下支撑(
35
),且线偏片灯体上支撑(
40
)和线偏片灯体下支撑(
35
)的外侧固定有0°
矢量线偏片二(
47
),线偏片灯体下支撑(
35
)通过连接杆(
70
)与下支撑板(
17
)固定,线检偏矢量交变旋转实现系统(3)在直流电机(
29
)的驱动下实现外层连续性不同矢量线检偏片相对内层矢量线偏片的转动对齐的循环工作模式,上支撑板(
10
)的下表面固定有异质波谱特定频闪性光源系统(4)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蝗虫线检偏矢量交变光照诱导热磁强化型直流电场消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异质波谱特定频闪性光源系统(4)包括设置在上支撑板(
10
)上的电机控制系统(
31
)和光敏传感器(
32
),电机控制系统(
31
)与光敏传感器(
32
)和光照模式电连接,线偏片灯体上支撑(
40
)和线偏片灯体下支撑(
35
)内侧通过铝基板(
66
)组成十八面的灯柱体,每个铝基板(
66
)焊接
3W
贴片式
LED
制成单波谱5×
3LED
阵列,且光源波谱为绿波谱
LED
阵列(
67


紫波谱
LED
阵列(
68


橙波谱
LED
阵列(
69
)并按此顺序在灯体上布置形成3种异质性
LED
波谱光源,所述的滑移收集系统(5)包括滑移漏斗(
71
),滑移漏斗(
71
)上端通过支撑连杆(
18
)与下支撑板(
17
)固定,且滑移漏斗(
71
)的下方通过支杆二(
7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启航赵慧媛邹圣光屈丽莉马乙城刘明皓王建平张平川高国红
申请(专利权)人:鹤壁嘉多卫农农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