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隐藏式把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651005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2-09 11:1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隐藏式把手,包括底座和附接在底座上的把手体,底座上设有用于供把手体在关闭位置至打开位置之间移动的开口,且所述把手体被设置为在打开位置下被手部致动进而拉动车门,所述底座内还设有用于驱动把手动作的传动总成,所述传动总成包括:线性驱动器;第一连杆,一端铰接在把手体后部,另一端被线性的约束在底座上滑动,且线性驱动器的输出端施压于第一连杆的线性端;第二连杆,一端铰接在把手体前部,另一端被线性的约束在底座上滑动;传动杆,其端部通过第一销轴连接第一连杆的线性端,另一端部通过第二销轴连接第二连杆的线性端;第一连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隐藏式把手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零部件
,具体涉及一种隐藏式把手


技术介绍

[0002]目前,随着汽车电气化集成的日益提高,隐藏式把手已经在众多车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该种把手在行驶状态下能够收入至车门表面,并与车门齐平,从而起到降低风噪和风阻的作用,在锁车状态下,把手体也处于上述的隐藏位置,提高整车的美观度和科技感

[0003]该种隐藏式车门把手通常包括一个把手底座,相对把手底座运动的把手体,以及驱动把手体动作的驱动组件,通过驱动组件实现把手体在隐藏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的移动,然而,对于一些平出式的把手体,即把手体以平行于车门法向的姿态运行至打开位置,为实现这一目的,需要再把手体的两端部分别设置转动臂,通过驱动组件驱动两个转动臂转动来实现把手体的平出打开;
[0004]缺陷在于,目前的驱动组件的动作零部件过多,容易导致把手体在打开过程中的卡顿,由于转动臂均以在其自身的转动轴上转动,难以在有限的把手底座空间内布置限位和导向结构;在另一方面,为实现多个转动臂和传动零部件的相互配合,需要再多个转动臂之间设置多个相互连接的转轴,这将进一步增加把手体及其传动部件在打开和回位过程中的振动和噪音;尤其是对于把手体的回位过程,转动臂的回位动作通常是通过在其自身转轴上的扭簧得以实现的,在扭簧正常工作下,转动臂在失去执行器的制动力后快速回位,至少是在即将到达关闭位置时,转动臂及附接的把手体在到位后容易发生碰撞声,这是因为上述部件在回位时完全依靠扭簧执行复位力,以及驱动组件的设计不合理所导致;
[0005]在上述把手体回位的过程中,扭簧通常作用于转动臂的自身转轴,该转轴通常位于转动臂的顶部,转动臂仅以其转轴作为支撑,扭簧的定位支脚处容易产生疲劳,致使转动臂出现抖动,上述的因素进一步提高了回位或到位时碰撞噪音的产生的可能性;
[0006]而在车体发生碰撞时,由于其内部活动的转动臂及其上的多个铰接配合轴点,不可避免的产生内部构件的过度转动和窜动,导致把手体被迫解锁,或是被迫打开,而进一步增加车辆零部件的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0007]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隐藏式把手

[0008]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隐藏式把手,包括底座和附接在底座上的把手体,所述底座上设有用于供把手体在关闭位置至打开位置之间移动的开口,且所述把手体被设置为在打开位置下被手部致动进而拉动车门,所述底座内还设有用于驱动把手动作的传动总成,所述传动总成包括:
[0009]线性驱动器,用于提供驱动力;
[0010]第一连杆,一端铰接在把手体后部,另一端被线性的约束在底座上滑动,且所述线性驱动器的输出端施压于第一连杆的线性端;
[0011]第二连杆,一端铰接在把手体前部,另一端被线性的约束在底座上滑动;
[0012]传动杆,其端部通过第一销轴连接第一连杆的线性端,另一端部通过第二销轴连接第二连杆的线性端;
[0013]所述第一连杆

第二连杆和传动杆及其线性端的滑动方向相互平行或趋近于平行设置

[0014]进一步,还包括复位组件,所述复位组件包括保持施力以朝向关闭位置的复位单元,所述复位单元关于线性施力于第一连杆或第二连杆的线性端,和或,所述复位单元关于转动关闭方向施压于第一连杆或第二连杆的线性端与铰接端之间

[0015]进一步,所述复位单元指得是拉簧,所述拉簧平行于线性驱动器的动作方向;
[0016]所述复位单元指得是配置有扭簧的复位杆,所述复位杆具有对位于关闭位置的铰接端下方的安装轴端,以及连接在靠近铰接端的复位作用端,所述扭簧设置于安装轴端,所述复位作用端靠近铰接端实施偏压

[0017]进一步,所述底座内设有用于引导并约束传动组件沿线性滑动的轨道,所述底座表壳上设有用于引导传动组件的线性端滑动的滑道

[0018]进一步,所述轨道位于第一连杆和传动杆之间的构成部分至少部分的嵌入在第一连杆或第二连杆的转动部分之内,且所述构成部分上设有导向面,所述导向面与转动部分从关闭位置动作至打开位置的轮廓轨迹相匹配

[0019]进一步,所述底座包括相互拼接的硬质的上座和下座,以及软质的密封边框,所述开口构成在上座处,所述密封边框一体成型于开口周侧,且所述上座与密封边框被设置为双色注塑成型

[0020]进一步,所述传动杆对应第一连杆的线性端设有第一惯性锁,和
/
或,所述传动杆对应第二连杆的线性端上设有第二惯性锁,所述第一惯性锁和第二惯性锁在碰撞力的作用下止挡并阻止在对应的线性端的动作行程内

[0021]进一步,把手体从打开位置移动至关闭位置的过程中,所述线性驱动器的输出端始终承接在传动杆对应第一销轴的端部背部

[0022]进一步,所述第一惯性锁包括:
[0023]第一转座,其上设有在常态下与线性端保持对接的避让槽;
[0024]止挡部位,构成在第一转座上并在碰撞力的作用下止挡在线性端的动作轨迹之内

[0025]进一步,所述止挡部位上设有限位边,所述底座上构成有锁止配合块,所述止挡部位在碰撞力的作用下转动,所述限位边与锁止配合块抵接,并保持止挡部位阻挡在线性端的动作轨迹之内

[0026]进一步,所述第一惯性锁还包括锁止块和构成在底座上的锁止配合块,所述锁止块通过弹性件可移动的设置在止挡部位内,且所述锁止块上设有锁止槽,所述锁止槽与锁止配合块在碰撞力的作用下相互卡接,并止挡线性端动作

[0027]进一步,所述第二惯性锁包括第二转座,所述第二转座上设有与线性端的动作轨迹相匹配的导向槽,所述导向槽上设有第一卡槽,所述第一卡槽被设置为在碰撞力的作用下与线性端接合,以止挡线性端动作

[0028]进一步,所述底座上设有与第一卡槽轮廓匹配的附接槽,所述附接槽被设置为承
接在碰撞力的作用下脱离线性打开方向的线性端,且所述附接槽的槽深大于第一卡槽,所述第二转座在常态下遮蔽部分附接槽的槽口设置

[0029]进一步,所述导向槽上关于线性端的行进方向还设有第二卡槽,以及背离于第二卡槽的导向凸起,所述第二卡槽被设置为在碰撞力的作用下朝向线性端转动,且所述线性端在导向凸起的作用下朝向第二卡槽转动

[0030]进一步,所述底座上设有被把手体致动的第三转座,第三转座上连接有用于驱动把手体解锁的拉线,所述第三转座被设置为通过第一销轴的线性动作而驱动转动

[0031]进一步,所述底座上对应第三转座的一侧还设有第三惯性锁,所述第三惯性锁与第三转座的转动轴线相互垂直设置,且所述第三惯性锁被设置为在碰撞力的作用下止挡在第三转座的打开轨迹之内

[003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隐藏式把手,包括底座
(1)
和附接在底座
(1)
上的把手体
(19)
,所述底座
(1)
上设有用于供把手体
(19)
在关闭位置至打开位置之间移动的开口
(1.8)
,且所述把手体
(19)
被设置为在打开位置下被手部致动进而拉动车门,所述底座
(1)
内还设有用于驱动把手动作的传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总成包括:线性驱动器
(9)
,用于提供驱动力;第一连杆
(2)
,一端铰接在把手体
(19)
后部,另一端被线性的约束在底座
(1)
上滑动,且所述线性驱动器
(9)
的输出端施压于第一连杆
(2)
的线性端;第二连杆
(3)
,一端铰接在把手体
(19)
前部,另一端被线性的约束在底座
(1)
上滑动;传动杆
(4)
,其端部通过第一销轴
(5)
连接第一连杆
(2)
的线性端,另一端部通过第二销轴
(6)
连接第二连杆
(3)
的线性端;所述第一连杆
(2)、
第二连杆
(3)
和传动杆
(4)
及其线性端的滑动方向相互平行或趋近于平行设置,且所述底座
(1)
内设有用于引导并约束传动总成沿线性滑动的轨道
(1.1)
,所述底座
(1)
上设有用于引导第一销轴
(5)
和第二销轴
(6)
滑动的滑道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隐藏式把手,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复位组件,所述复位组件包括保持施力以朝向关闭位置的复位单元,所述复位单元关于线性施力于线性端,和或,所述复位单元关于转动关闭方向施压线性端与铰接端之间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隐藏式把手,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单元指得是拉簧
(7)
,所述拉簧
(7)
平行于线性驱动器
(9)
的动作方向;所述复位单元指得是配置有扭簧的复位杆
(8)
,所述复位杆
(8)
具有对位于关闭位置的铰接端下方的安装轴端
(8.1)
,以及连接在第一连杆
(2)
或第二连杆
(3)
的复位作用端
(8.2)
,所述扭簧设置于安装轴端
(8.1)
,所述复位作用端
(8.2)
对线性端与铰接端之间的中间位置实施偏压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隐藏式把手,其特征在于:所述轨道
(1.1)
具有位于第一连杆
(2)
和传动杆
(4)
之间的构成部分,所述构成部分至少部分的嵌入在第一连杆
(2)
或第二连杆
(3)
的转动部分之内,且所述构成部分上设有导向面
(10.1)
,所述导向面
(10.1)
与转动部分从关闭位置动作至打开位置的轮廓轨迹相匹配,并保持相互承接
。5.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戚竞超严巧玲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华德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