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任添华专利>正文

一种具有整体协调功能的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中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64573 阅读:26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中药制剂,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整体协调功能的用于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中药制剂。本中药制剂是按重量百分比的以下原料构成:生黄芪,葛根,地龙,当归尾,红花,勾藤,紫苏子、党参,柴胡,黄芩,甘草,天麻,丹参,郁金,瓜篓,牡蛎,五味子,红景天,百合,乌药,陈皮,白勺,川军,川椒,赤芍,川芎,桃仁。本发明专利技术是遵循“协调整体,补气活血”的法则提出的一种中药制剂,适宜按现有技术制成各种剂型,通过对缺血性脑血管患者的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干预、血液粘度、纤维蛋白原含量的影响及对症状性脑缺血发作、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脑梗死(腔隙性脑梗塞,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等患者临床疗效的观察证明本发明专利技术在治疗和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方面具有明确可靠的疗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中药制剂,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整体协调功能的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的中药制剂。
技术介绍
脑血管疾病(CVD)是危害人类健康及生命的三大疾病之一。我国脑血管病的患病率约5.0%,发病率2.0%,且有缓慢上升的趋势,每年新发病例超过150万例。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是其中的一类,占CVD的56.6%-80%,属于祖国医学脑卒中的范畴.祖国医学认为ICVD的形成主要矛盾在于“内亏”,临床上多与肝肾阴虚、肝阳上亢、风痰上扰及老年久病精血不足、肾元不固、机体失养、生化不足、痰阻脉络等因素密切相关,在辩证论治上多分为气虚血瘀、风阳上扰、风痰阻络等证型,但瘀血闭阻脑脉是贯穿ICVD病程始末的基本病机,中药治疗ICVD就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对病程的不同阶段使用不同的组方和制剂。临床上用于治疗ICVD常用的复方制剂较多,绝大多数均以活血化瘀的药物为主,配合临床辨证论治、根据症候分型加减配伍,实践证明这些中药的使用能使患者的血粘度、血细胞比容和全血粘度下降,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粘度,在治疗和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方面具有明显的临床疗效。然而,中医传统的辩证论治在显示了其灵活的临床施治方法外使大规模的临床使用受到了严重的局限性,传统的中药复方制剂往往侧重于ICVD发病过程中的某一环节和临床症型,不能涵盖ICVD发病过程的整个始终,同时,ICVD患者的发病是一个慢性的过程,其形成期,发病期,恢复期显示出不同的临床症侯和病理生理变化,在此过程中机体阴阳失衡,表里相杂,虚实互现,寒热共存,任何一个单纯的治则都会失之偏侼,因此,ICVD治疗的理想中药制剂应当覆盖整个ICVD发病过程始终,采用“平衡阴阳,沟通表里,寒热互补,虚实同治”的整体协调方法,加之“活血化淤”突出局部的治疗原则选方组药方可取得标本兼治的显著疗效。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遵循“平衡阴阳,沟通表里,寒热互补,虚实同治”的整体协调疗法,加之“活血化淤”突出局部的治疗原则而提出的一种具有整体协调功能的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中药制剂,在本方的整体协调中具备了四个矛盾点(寒、热、虚、实),八个矛盾面(寒、热、升、降、补、泻、收、散),四方同调,八方共治,相反而有相成,使机体达到一个有机的整体。 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用于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药物组合物,其特征是其所含的治疗活性物质由以下中药按以下重量单位份配制而成 生黄芪12-15份川军0.5-1份地龙1.5-2.5份 当归尾1.5-2.5份 红花3-4份 勾藤1.5-2.5份 紫苏子3-4份 党参3-4份 柴胡1.5-2.5份 黄芩1.5-2.5份甘草1.0-1.5份 天麻1.5-2.5份 红景天1.5-2.5份 川椒1-2份 牡蛎3-4份 赤芍1.5-2.5份川芎1.5-2.5份 桃仁3-4份 陈皮3-4份白芍3-4份 葛根6-8份。 此外,配制治疗活性物质的中药还可以含有 五味子1.5-2.5份 郁金1.5-2.5份 百合3-4份 瓜篓3-4份乌药1-2份 丹参3-4份。 本专利技术配方中具有下列特点 寒热并用黄芩以清热,川椒以温中,功能的紊乱证候寒热互见,如单纯以温热之品以治胃脾之寒,就会使上焦火热愈炽,脾胃虽得治,而上焦之热加重缠绵不消,反之,单以寒凉之药清热除烦,必寒其中,使脾胃之寒愈剧。所以寒热并用,使热邪得清而不伤其中,脾胃得温而不助胸中之热,故寒热并用,各免其弊,相得益彰。 升降并用整体得紊乱,寒热互见,虚实并存,一体之中往往上热而下寒,紊乱表现得症候虽有寒热虚实,但不是偏盛或过衰,需将上焦之热降至下焦以温其寒,把下焦之寒升至上焦以凉其热,上下交流,气血通达,使寒热并治,使其降中有升,升中有降,所以,方中柴胡得提升是使苏子更好得发挥降气得作用,二药为用,升降结合,令人回味。 收散并用方中牡蛎固涩以敛气,柴胡宣通以发散,上焦积热。气血周流不畅,淤塞不通,须用柴胡以散,疏通发散胸中之邪。但心为一身之主,心气宜收不宜散,单用发散之品,必耗散心气,于体不利,所以方中选牡蛎收敛以固其气,使心气不得耗散。这样,二药共用,发散以除积聚之邪,收敛以固心阳之气,使邪得除而正不损,收散共济,以凑驱邪固本之功。 补泄并用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病者所病,皆因机体虚衰而被邪气所侵,故病者该尽补,然,虚之所虚自有其因,正邪相争交织于内,气机不畅,气血痰食积聚,天阳之气不得利用,水谷精微不得充赢,使机体易虚,如单用补剂则助其病势,反对机体不利,臃补敛邪,病加一等,必须将淤塞之积滞给以驱除,方能为机体之补铺平道路,故用泻法以寓其中,积滞得泻病邪易除,补有其功,方中用党参、川军维持补泻平衡。 同时,根据ICVD的发病机理,无论病机如何纷繁复杂,但“气滞血瘀“贯穿ICVD发病过程的始终,中医学认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气虚则血淤”,因此,方中选用“补阳还五汤”化裁以补气活血,突出ICVD的特异性治疗。 补阳还五汤源于王清任《医林改错·下卷·瘫痿论》,原文说“此方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謇涩,口角流涎,大便干燥,小便频数,遗尿不禁。黄芪四两(生),归尾二钱,赤芍一钱半,地龙一钱(去土),川芎一钱,桃仁一钱,红花一钱,水煎服。初得半身不遂,依本方加防风一钱,服四五剂后去之。如患者先有入耳之言,畏惧黄芪,只得迁就人情,用一二两(按每两约30克),以后渐加至四两,至微效时,日服两剂,岂不是八两?两剂服五六日,每日仍服一剂。如已病三两个月,前医遵古方用寒凉药过多,加附子四五钱;如用散风药过多,加党参四五钱,若未服,则不必加。此法虽良善之方,然病久气太亏,肩膀脱落二三指缝,胳膊曲而搬不直,脚孤拐骨向外倒,哑不能言一字,皆不能愈之症,虽不能愈,常服可保病不加重。若服此方愈后,药不可断,或隔三五日吃一付,或七八日吃一付,不吃恐将来得气厥之症。方内黄芪,不论何处所产,药力总是一样,皆可用。” 从以上的论述中已经清楚,王清任创制的补阳还五汤可用于中风病的预防、治疗及后遗症期。而“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病已成而后药之,不亦晚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那么,中风病如何防患于未然而“治未病”呢?这首先要明确,中风病最常见的病机是气虚血瘀,大量的临床观察表明,病程日久的ICVD患者,其病机以多虚、多瘀、虚实夹杂为特点,即由于正气亏虚,血行不利,津液不得布散,则血瘀、痰阻而为病,治当治病求本,标本兼治。 该方剂的组成既考虑了ICVD患者寒热虚实错杂的整体共性治疗,又以补阳还五汤化裁为基础突出ICVD的特异性治疗,所以,该方剂可用于ICVD患者的预防、治疗、后遗症各个期,一方之中有病除病,无病补正,运用一方,疗治始终,均收其效。 本专利技术采用生黄芪、红花、川军、地龙等21味中药用常规方法炮制并制成中药汤剂、冲剂、颗粒剂、胶囊剂、散剂、水丸剂、片剂、合剂及口服剂等剂型就可以达到治疗ICVD患者。此外为进一步提高疗效,本专利技术还可以加用如下配比的中药 五味子1.5-2.5份郁金1.5-2.5份 百合3-4份 瓜篓3-4份 乌药1-2份 丹参3-4份。 加用上述六味药的理论依据为“心者,君主之宫,神明出焉”,心脏是气血的主载,没有充足的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药物组合物,其特征是其所含的治疗活性物质由以下中药按以下重量单位份配制而成:生黄芪12-15份川军0.5-1份地龙1.5-2.5份当归尾1.5-2.5份红花3-4份勾藤1.5-2.5份紫苏子3-4份党参3-4份柴胡1.5-2.5份黄芩1.5-2.5份甘草1.0-1.5份天麻1.5-2.5份红景天1.5-2.5份川椒1-2份牡蛎3-4份赤芍1.5-2.5份川芎1.5-2.5份桃仁3-4份陈皮3-4份白芍3-4份葛根6-8份。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任添华
申请(专利权)人:任添华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