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合式顶柱及带有该组合式顶柱的直下式LED背光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64317 阅读:18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组合式顶柱,其包括一顶部及一底部,该组合式顶柱的底部处设有一连接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带有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组合式顶柱的直下式LED背光源。采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组合式顶柱,既能支撑又能起到连接的功效,从而达到降低直下式LED背光源的制造成本和提高安装工时的作用。(*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直下式LED背光源,特别涉及一种用于支撑直下式LED背光源的 扩散板的组合式顶柱及设有该顶柱的直下式LED背光源。
技术介绍
现有大尺寸直下式LED背光源,普遍采用扩散板将LED的光分布均勻。但由于扩 散板本身刚度较差,如果没有支撑,那么在扩散板中部会造成很大的扰度,从而导致画质不 均。为此,如图1所示,通常是在背光源10内部另做很多顶柱20来撑起扩散板80,使其不 致塌陷,保证画质的平整度。与此同时,采用螺丝30将打上LED 40的印刷线路板(PCBA) 50 或金属构件、反射片60与金属背板70进行连接固定。由于顶柱20的支撑与印刷线路板 (PCBA) 50或金属构件、反射片60与金属背板70的固定连接是分开的,因此,安装工序需要 更多的部件,且效率低下。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直下式LED背光源中的装 配工艺繁杂且成本高的缺陷,提供一种节约组装工时,提高组装效率且降低成本的组合式 顶柱及带有该顶柱的直下式LED背光源。本技术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一种组合式顶柱,其包 括一顶部及一底部,其特点在于,该组合式顶柱的底部处设有一连接结构。其中,该连接结构包括间距位于该顶柱底部的一卡扣部及一固定部,该卡扣部位 于该顶柱的末端。其中,该顶柱的底部设一 U形凹槽。其中,该固定部为两对称设于该顶柱周缘的凸块,该卡扣部为两卡钩,该卡钩的位 置与该凸块对应。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直下式LED背光源,其包括一扩散板、一反射装置、一固设 有多个LED的印刷线路板、一金属背板及多个设于该直下式LED背光源内的如上所述的组 合式顶柱,其特点在于,该组合式顶柱顶部贴设于该扩散板的底面,该组合式顶柱的底部设 有凸块及卡钩,该反射装置、印刷线路板及金属背板与该顶柱相连接处设有相应的通孔。本技术还提供另一种组合式顶柱,其中,其包括一顶部及一底部,其特点在 于,该组合式顶柱的底部处设有一连接结构,该连接结构由间距位于该顶柱底部的一卡扣 部及一固定部组成,该卡扣部位于该顶柱的末端,该固定部为一带有螺纹的螺纹端头。本技术还提供另一种直下式LED背光源,其包括一扩散板、一反射装置、一固 设有多个LED的印刷线路板、一金属背板及多个设于该直下式LED背光源内的如上所述的 组合式顶柱,其特点在于,该组合式顶柱顶部贴设于该扩散板的底面,该组合式顶柱的底部 设有凸块及螺纹端头,该反射装置、印刷线路板及金属背板与该直下式LED背光源的螺纹 端头的连接处设有相应的螺孔。本技术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本技术的组合式顶柱的顶部起着支撑扩散 板的作用,而其另底部则通过卡勾设计等连接结构,还起到固定连接PCBA,反射片与金属背 板的作用。因此,采用本技术不仅减少了部件的使用量,也减少了直下式LED背光源的 组装工时,提高了组装效率,有效地降低了制造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的带顶柱的直下式LED背光源局部断面结构图。图2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直下式LED背光源的局部断面图。图3为本技术另一较佳实施例的直下式LED背光源的局部断面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举个较佳实施例,并结合附图来更清楚完整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1如图2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组合式顶柱202,其包括一顶部及一底部,该顶 柱202的顶部用于支撑可能塌陷的扩散板80,该顶柱202的底部处设有一用于起固定连接 作用的连接结构。连接结构由间距位于该顶柱202底部的一卡扣部及一固定部组成,该卡 扣部位于该顶柱202的末端。该固定部为两个对称设于该顶柱202周缘的凸块2022,用于将 顶柱202从里面固定。卡扣部为两个用于连接的卡钩2021。卡钩2021的位置与凸块2022 对应调置。两凸块2022可以一体成形在顶柱202上。该顶柱202的底部还设一 U形凹槽 2023,用于顶柱插入相应孔的时候,底部向中间发生弹性变形,从而能够顺利通过圆孔,通 过后底部弹回,从而扣住底板。实施例2如图2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直下式LED背光源101,该LED背光源101由一 扩散板80、一反射装置60、一固设有多个LED40的印刷线路板50及一金属背板70组成。多 个实施例2中所述的组合式顶柱202设于该直下式LED背光源101内,该组合式顶柱202 的顶部用于撑住扩散板80,并贴设于该扩散板80的底面,该组合式顶柱202的底部设有与 该反射装置60、PCBA50及金属背板70固定用的凸块2022及固定连接用的卡钩2021。该 反射装置60、印刷线路板50及金属背板70与该顶柱202相穿设处设有相应的通孔(图中 未示出)。使用时,相向捏压两卡钩2021,则两卡钩2021通过U形槽2023缩拢,则顶柱202 的底部变扁,可以从反射装置60、印刷线路板50及金属背板70对应的通孔中穿过,并卡接 在金属背板70上,这时,顶柱202上的凸块2022则刚好抵在位于最里层的反射装置60的 内表面。因此顶柱202就不会从直下式LED背光源101的里面滑出。本实施例中使用的组合式顶柱202,由于其底部设计成卡勾式结构,使得其在支 撑扩散板80的同时,还同时起到连接固定的作用。采用这种顶柱202,可以减少组装的工 时,此外,使用本实施例的卡勾式组合式顶柱,还可以省去现有的用于将PCBA 50、反射装置 60,比如反射片,与金属背板70进行连接用的螺丝,因此还能有效地降低制作成本。实施例3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组合式顶柱203与实施例1的不同在于,该固定部为一 带有螺纹的端头2031,通过该螺纹端头,用于进行螺纹连接。实施例4图3所示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直下式LED背光源102。本实施例中的LED背 光源102与实施例2的不同在于,其采用的是实施例3中的组合式顶柱203。该顶柱203的 底部设有凸块及螺纹端头2031,而该反射装置60、印刷线路板50及金属背板70与该带螺 纹端头2031的顶柱203的连接处设有相应的螺孔。使用时,将顶柱203的底部拧紧在反射 装置60、印刷线路板50及金属背板70的相应的螺孔中,从而将反射装置60、印刷线路板50 及金属背板70连接,且顶柱203的顶部仍支撑着扩散板80。本实施例中的直下式LED背光源102的顶柱203的底部与位于扩散板80下方的 反射装置60(如反射片),PCBA 50,及金属背板70等螺纹连接,在支撑的同时,起到了固定 连接的作用。因此采用本实施例中的组合式顶柱203,既简化了组装工艺,且降低了成本。由于本技术的顶柱需要多个,因此,本技术提供的直下式LED背光源还 可以根据需要,将实施例1和实施例3中的组合式顶柱任意搭配运用。本技术通过对现有的仅用于支撑作用的顶柱结构进行巧妙地改进,实现了既 能支撑又能起到连接的功效,从而达到降低成本和安装工时的作用。虽然以上描述了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 这些仅是举例说明,在不背离本技术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 出多种变更或修改。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权利要求一种组合式顶柱,其包括一顶部及一底部,其特征在于,该组合式顶柱的底部处设有一连接结构。2.如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组合式顶柱,其包括一顶部及一底部,其特征在于,该组合式顶柱的底部处设有一连接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倪明明苏世虎马可军张曙阳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筑岛电气有限公司东杰电气上海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