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性极单元及自动转换开关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621566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2-07 12:28
一种中性极单元及自动转换开关,涉及低压电器技术领域,包括中性极单元壳体、中性极第一静触头、中性极第二静触头、驱动轴、中性极第一触头支持、中性极第二触头支持、中性极第一动触头、中性极第二动触头和弹性件;中性极单元具有中性极第一状态、中性极第二状态和中性极第三状态;弹性件对中性极第一触头支持和中性极第二触头支持提供拉力使其具有相互靠近的运动趋势,驱动轴转动时能够分别作用在中性极第一触头支持和中性极第二触头支持上,以使中性极单元在中性极第一状态、中性极第二状态和中性极第三状态之间切换。该中性极单元及自动转换开关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四极自动转换开关在转换过程中负载端中性线完全断开出现零线腾空现象的问题。零线腾空现象的问题。零线腾空现象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中性极单元及自动转换开关


[0001]本技术涉及低压电器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中性极单元及自动转换开关。

技术介绍

[0002]自动转换开关用于监测电源电路,并将一个或多个负载电路从一路电源自动转换到另一路电源,从而为负载提供不间断电源,以保证供电的连续性。四极自动转换开关电器包括中性极单元和与电源的N相相对应的相极单元,中性极单元或相极单元均包括转动设置的动触头组件和用于与第一电源相通的静触头、用于与第二电源相通的静触头,动触头组件在两个静触头之间转动,从而分别与第一电源静触头或第二电源静触头接触,实现在第一电源和第二电源之间的切换。
[0003]现有市场上的自动转换开关在自动转换过程中,都是在完全切断一路电源的前提下再闭合另一路电源,这样处理的好处是避免两路电源间出现短路的情况。但是,对四极自动转换开关而言,则会引发一个新的问题,即两路电源系统确实做到了完全隔离,但转换过程中负载端中性线却完全断开,出现零线腾空现象,而很多配电系统在转换过程中都不允许出现中性点断开的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中性极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中性极单元壳体(21),固定设置在所述中性极单元壳体(21)内的中性极第一静触头(22a)和中性极第二静触头(22b),转动设置在所述中性极单元壳体(21)内的驱动轴(11)、中性极第一触头支持(23a)和中性极第二触头支持(23b),固定设置在所述中性极第一触头支持(23a)上的中性极第一动触头(24a),固定设置在所述中性极第二触头支持(23b)上的中性极第二动触头(24b),以及连接在所述中性极第一触头支持(23a)和所述中性极第二触头支持(23b)之间的弹性件(25);所述中性极单元(20)具有所述中性极第一动触头(24a)和所述中性极第一静触头(22a)分闸且所述中性极第二动触头(24b)和所述中性极第二静触头(22b)合闸的中性极第一状态、所述中性极第一动触头(24a)和所述中性极第一静触头(22a)合闸且所述中性极第二动触头(24b)和所述中性极第二静触头(22b)合闸的中性极第二状态、以及所述中性极第一动触头(24a)和所述中性极第一静触头(22a)合闸且所述中性极第二动触头(24b)和所述中性极第二静触头(22b)分闸的中性极第三状态;所述中性极第一触头支持(23a)和所述中性极第二触头支持(23b)沿所述驱动轴(11)的轴向同轴且层叠设置,所述弹性件(25)沿其设置方向对所述中性极第一触头支持(23a)和所述中性极第二触头支持(23b)提供拉力,以使所述中性极第一触头支持(23a)和所述中性极第二触头支持(23b)沿其转动方向具有相互靠近的运动趋势,所述驱动轴(11)转动时能够分别作用在所述中性极第一触头支持(23a)和所述中性极第二触头支持(23b)上,以使所述中性极单元(20)在所述中性极第一状态、所述中性极第二状态和所述中性极第三状态之间切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性极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轴(11)的周壁上设置有分合闸驱动块(111),所述分合闸驱动块(111)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接触面(111a)和第二接触面(111b),所述第一接触面(111a)用于与所述中性极第一触头支持(23a)抵持,所述第二接触面(111b)用于与所述中性极第二触头支持(23b)抵持。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性极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性极第一触头支持(23a)上设置有第一抵持面(23a1),当所述第一抵持面(23a1)与所述第一接触面(111a)抵持时,所述中性极单元(20)在所述中性极第一状态和所述中性极第二状态之间切换;所述中性极第二触头支持(23b)上设置有第二抵持面(23b1),当所述第二抵持面(23b1)与所述第二接触面(111b)抵持时,所述中性极单元(20)在所述中性极第二状态和所述中性极第三状态之间切换。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中性极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性极第一触头支持(23a)上设置有第一容纳槽,所述中性极第二触头支持(23b)上设置有第二容纳槽,所述第一容纳槽和所述第二容纳槽相互扣合共同形成用于容纳所述分合闸驱动块(111)的容纳滑槽(27)。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中性极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滑槽(27)包括朝向所述中性极第一静触头(22a)和所述中性极第二静触头(22b)凸起的第一弧形连接段(271)、背离所述中性极第一静触头(22a)和所述中性极第二静触头(22b)凸起的第二弧形连接段(272)、朝向所述中性极第一动触头(24a)凹陷且连接所述第一弧形连接段(271)的一端和所述第二弧形连接段(272)的一端的第一U形连接段(273)、以及朝向所述中性极第二动触头(24b)凹陷且连接所述第一弧形连接段(271)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弧形连接段(272)的另一端的第二U形连接段(274);
所述第一抵持面(23a1)位于所述第一U形连接段(273)靠近所述第一弧形连接段(271)的折臂面上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钟允攀李志坚巴黎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良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