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管状电机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611637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2-07 12: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管状电机组件,包括驱动部、固定架以及转接部,所述固定架内设置有用于控制和供电到驱动部的控制模块,所述转接部和固定架连接固定或成一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部包括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控制模块电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与驱动部之间实现机械连接和触点式电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能够提高驱动部与转接部之间的连接稳定性,提高安全性。提高安全性。提高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管状电机组件


[0001]本技术涉及电机领域,尤其是一种管状电机组件。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管状电机已广泛应用于投影幕、电动窗帘、卷帘门等,极大的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使人们的生活更加的电动化、智能化。
[0003]应用于卷帘的管状电机,如申请号为201880081915.6的中国专利公开的一种机动卷帘,包括:上轨和机动辊,上轨包括电池盒,电池盒包括电池空间、可闭合的盖和布置成保持电池的电池托盘,机动辊包括由电池盒供电的马达,电缆从马达延伸穿过电池空间中的通孔,然后电缆在电池空间中连接至电池连接器。
[0004]这种供电方式,马达与电池盒之间的电连接通过电缆实现,由于马达作为运动部件,在其运行过程中可能会有振动等情况,由此导致电缆存在脱离电池盒上的插座的风险,使得马达和电池盒之间的连接稳定性不佳。而且由于在运行过程中机动辊是旋转带动负载上行或者下行,机动辊的端部与电缆距离很小,容易产生摩擦导致划伤甚至划断电缆,产生安全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管状电机组件,能够提高驱动部电连接的稳定性,提高安全性。
[0006]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管状电机组件,包括驱动部、固定架以及转接部,所述固定架内设置有用于控制和供电到驱动部的控制模块,所述转接部和固定架连接固定或成一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部包括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控制模块电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与驱动部之间实现机械连接和触点式电连接。
[0007]优选的,为便于驱动部和转接部的连接,所述驱动部包括构成为管状电机的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包括电机本体以及与第一连接部进行机械连接和电连接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凸出于电机本体的一端设置。
[0008]优选的,为便于驱动部和转接部之间机械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上形成有与第二连接部形状适配的卡槽,所述第二连接部与卡槽卡接而实现机械连接。
[0009]为了实现第二连接部与第一连接部的电连接,所述卡槽处形成有第一连接触点,所述第二连接部上形成有第二连接触点,所述第一连接触点和第二连接触点接触而实现触点式电连接。
[0010]为了增加第二连接部与第一连接部的连接稳定性,所述第二连接部或者卡槽的其中一处设置有定位凹槽,所述第二连接部或者卡槽的另一处设置有定位凸筋,所述定位凹槽与定位凸筋定位配合。
[0011]为了增加第二连接部与第一连接部的连接稳定性,所述第二连接部或者卡槽的其中一处设置有定位孔,所述第二连接部或者卡槽的另一处设置有定位凸起,所述定位孔与
定位凸起定位配合。
[0012]进一步地,为便于固定架与转接部之间的固定,所述转接部还包括支架和设置在支架上的第三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设置在支架上,所述第一连接部引出线缆穿过支架后通过第三连接部与控制模块电连接。此处通过第三连接部是指线缆穿过第三连接部而与控制模块连接,或者通过第三连接部上设置与线缆电导通的触点而与控制模块连接。
[0013]进一步地,为便于电机输出扭矩,所述电机本体上远离第一连接部的一端为输出端。
[0014]进一步地,为便于电机驱动负载,所述驱动部还包括与所述输出端固定连接的转轮和传动管,所述传动管套设在驱动电机和转轮外周,所述转轮的外壁与所述传动管的内壁连接。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通过将驱动部和转接部之间采用电触点接触电连接,电机运行时触点之间可保持稳定的接触,提高驱动部与转接部之间的连接稳定性,避免常规排线脱离转接部的风险,而且通过触点连接替代外置的排线,避免了被旋转的传动管划伤甚至划断排线,提高了安全性;再通过在第二连接部和卡槽上设置定位配合结构,从而便于拆装及增加连接稳定性。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管状电机组件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管状电机组件的剖视图;
[0018]图3为图2局部I的放大图;
[0019]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管状电机组件的分解图;
[0020]图5为图4局部II的放大图;
[0021]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管状电机组件的转接部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0023]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由于本技术所公开的实施例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向设置,所以这些表示方向的术语只是作为说明而不应视作为限制,比如“上”、“下”并不一定被限定为与重力方向相反或一致的方向。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0024]参见图1,一种管状电机组件,包括驱动部1、固定架2和转接部3。固定架2内置有控制模块21,控制模块21包括控制板及电池(均未具体示出,同现有技术),固定架2内的控制模块21和驱动部1之间电连接(供电和控制信号传输),从而固定架2可用于控制驱动部1动作及为驱动部1供电。
[0025]参见图2、图4和图6,转接部3包括支架33和第一连接部31第一连接部31设置在支
架33上。第一连接部31与驱动部1机械连接和电连接。
[0026]参见图2~图6,驱动部1包括驱动电机11,驱动电机11为管状电机,包括电机本体112、输出端113和第二连接部111,第二连接部111凸出于电机本体112的其中一端设置,输出端113设置在电机本体112远离第一连接部31的一端。第二连接部111与第一连接部31卡接而实现机械连接。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31上形成有与第二连接部111形状适配的卡槽311,第二连接部111可卡入到卡槽311内。卡槽311处形成有第一连接触点8,第二连接部111上形成有第二连接触点9,第一连接触点8和第二连接触点9电连接,从而实现第二连接部111和第一连接部31的电连接。由此,通过转接部3,控制模块21可对驱动电机11实现控制和供电。这种连接方式,相当于电机内部的电路板从端部延伸出而取代了现有的线缆,运动的部件(驱动部1)和固定的部件(转接部3)之间采用电触点接触电连接,驱动电机11运行时触点之间可保持稳定的接触,而不会由于驱动电机11运行而导致线缆与其插座之间的脱离。
[0027]上述固定架2与支架33固定连接或成一体,当两者为独立的部件互相连接固定时,支架33上还设置有第三连接部32,与固定架2长度方向上的端部机械连接,从而可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管状电机组件,包括驱动部(1)、固定架(2)以及转接部(3),所述固定架(2)内设置有用于控制和供电到驱动部(1)的控制模块(21),所述转接部(3)和固定架(2)连接固定或成一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部(3)包括第一连接部(31),所述第一连接部(31)和控制模块(21)电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31)与驱动部(1)之间实现机械连接和触点式电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状电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部(1)包括构成为管状电机的驱动电机(11),所述驱动电机(11)包括电机本体(112)以及与第一连接部(31)进行机械连接和电连接的第二连接部(111),所述第二连接部(111)凸出于电机本体(112)的一端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管状电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31)上形成有与第二连接部(111)形状适配的卡槽(311),所述第二连接部(111)与卡槽(311)卡接而实现机械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管状电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槽(311)处形成有第一连接触点(8),所述第二连接部(111)上形成有第二连接触点(9),所述第一连接触点(8)和第二连接触点(9)接触而实现触点式电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管状电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越洋郭亚孙勇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杜亚机电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