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孟翔麟专利>正文

用于循环水养殖系统的生物接触氧化池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959934 阅读:24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循环水养殖系统的生物接触氧化池,其包括一个池体,池体内部由隔墙分隔成两个以上的依次连通的区域,在每个区域内填置用于微生物着床的生物载体,并在两相邻区域之间形成水流上下往复流动的路径,使水流上下折返地流经每个区域内的生物载体,利用所述生物载体上附着的微生物对流经的水体进行生物接触氧化处理。本发明专利技术利用生物膜法处理养殖废水中的氨氮,具有水力停留时间短、处理效率高、日处理量大,载体填料比表面积大、空隙率高、不易堵塞,填料和设备安装、维护以及清洗方便,能耗小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为一种生物接触氧化池,更具体地说,是一种用于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废水处理系统的生物接触氧化池。
技术介绍
循环水养殖技术始于上世纪70年代,循环水养殖方式一般用于高密度养殖,因此所产生的废水中有机物含量高,废水需经过处理后才能循环利用。循环水养殖系统水处理的核心是水处理设施,水处理设施中的生物过滤池是决定养殖效果的关键之一。目前循环水养殖用生物滤池多为从水处理行业引入、转化、延伸而来,有两种发展趋势一种是简洁模式,以卵石生物慢滤池为代表,其最大优点是电耗低,构造简单,但基建投资大,极易出现滤料堵塞使得维护不易,而且此类生物滤池不易反冲洗;另一种是模仿较复杂的工业和生活污水水处理设备,以塔式生物滤池、生物流化床、可同步硝化反硝化的生物转盘为代表,优点是处理水质好、设备体积小、技术先进,但设备造价高、电耗大、水力停留时间长。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和弊端,提供一种用于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中的生物接触氧化池。该生物接触养殖池是根据循环水养殖水处理的要求,总结该领域现有设备、方法的优缺点,以节能、高效、适用的理念为基础,利用流体力学、物理学和生物学等基础科学理论研制的创新型设施。 本专利技术中用于循环水养殖系统的生物接触氧化池,包括有一个池体,所述池体内部由隔墙分隔成两个以上的依次连通的区域,在每个区域内填置用于微生物着床的生物载体,并在两相邻区域之间形成水流上下往复流动的路径,使水流上下折返地流经每个区域内的生物载体,利用所述生物载体上附着的微生物对流经的水体进行生物接触氧化处理。 所述池体内底部上方距离池底一段距离处设置承托层,该承托层由花篮梁、承托梁和格栅梁组成,在所述承托梁和格栅梁之间形成有供水流过的格栅孔。 所述承托梁和格栅梁纵横垂直交错叠置,所述格栅梁位于所述承托梁的上方。 在所述承托层的每根承托梁的底部布设曝气管道。 所述曝气管上的曝气孔的开口方向向下。 所述池体内部设置有十字形隔墙,将所述池体分隔成四个区域,分别为依次连通的第一区域、第二区域、第三区域和第四区域,每个区域内填置所述生物载体,其中所述第一区域的顶部与用于输入养殖废水的给水装置连通,该第一区域的底部与第二区域的底部经过水孔连通,顶部不连通;所述第二区域经顶部的三角堰结构与所述第三区域的顶部连通,底部不连通;所述第三区域的底部与第四区域的底部经另一过水孔连通,顶部不连通;所述第四区域的顶部与用于输出经生物接触氧化处理后的水的排水装置连通。 所述给水装置包括呈T字形的配水池和给水渠,在所述配水池与给水渠之间设有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区域进水量的挡水板,在所述挡水板及所述给水渠的两侧均匀分布有布水管,所述配水池与养殖废水供应泵连接;所述排水装置包括呈T字形的收水渠和蓄水池,在所述收水渠和蓄水池的壁上设有淹没溢流孔,同时所述蓄水池经排水管连通下一水处理系统。 在所述第一区域的池体侧壁上设有反冲洗排水管。 所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区域的底部均为漏斗状,由四周向中心倾斜,中心位置分别设置与中心排污管连接的集污井,用于排除被填料拦截的大颗粒物和脱落的生物体。 所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区域的底部由四周向中心倾斜的坡度为5%。 本专利技术中用于循环水养殖系统的生物接触氧化池为往复浸没式,由下向流区域和上向流区域组成,使水体在每个区域内上下往复流动,并与生物载体充分接触,保证生物膜对水体中氨氮的高效硝化;池体内设有承托层,用于承托层上部放置填料,为微生物着床;承托层底部布设曝气管道,为池体内供氧,确保氧化池中有充足的溶解氧供微生物利用,曝气管道分布在承托层横梁的底部,曝气孔开口向下,该设计是为了防止水体中颗粒物和微生物堵塞曝气管道。附图说明 图1为本专利技术中生物接触氧化池的俯视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所示生物接触氧化池沿A-A线的剖视示意图; 图3为图1中所示生物接触氧化池沿B-B线的剖视示意图; 图4为图1中所示生物接触氧化池沿C-C线的剖视示意图; 图5为图1中所示生物接触氧化池沿D-D线的剖视示意图; 图6为本专利技术中给水渠和收水渠的俯视示意图; 图7为本专利技术中给水渠和收水渠的剖视示意图; 图8为本专利技术中承托层的放大示意图; 图9为本专利技术中承托层的剖视示意图; 图10为本专利技术中曝气管道系统图; 图11为本专利技术中曝气管道的开孔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实施例予以详细说明。 本专利技术用于循环水养殖系统的生物接触氧化池的整体结构采用钢筋砼结构,包括有一个池体,本实施例以池体的长、宽、高分别13. 2m、12m和6. 5m,总容积约936m3为例,如图2、3、4、5所示,池体内底部距离池底一段距离设置承托层31,该承托层31由花篮梁33、承托梁34和格栅梁35组成,如图8和图9所示,承托梁34和格栅梁35纵横垂直交错叠置,格栅梁35位于承托梁34的上方,在承托梁34和格栅梁35之间形成有供水流过的格栅孔32。 如图1所示,池体内部、承托层31上方由十字形隔墙1分成四个区域,依次为第一区域10、第二区域11、第三区域12和第四区域13,使池体从上往下看的平面呈田字形,如图1所示,与该四个区域对应,在承托层31的下方也由另一十字形隔墙分隔成对应的四个区域。对于池体的大小、分隔并不限于此,池体的大小可以根据不同需求加以设置,并且具4体区域的数量及大小也可以根据不同需求设置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甚至更多。在每个区域内填置比表面积各不相同的生物载体。 此外,十字形隔墙1也可以先将池体分隔成四个区域,再在每个区域内部设置承托层31,也能实现同样的效果,由于这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是容易实现的,因此不再另行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在池体的第一区域10的前端设有配水池23,主要起调节水量的功能。养殖产生的废水由配水池23外的泵14提升到配水池23后,经由挡水板15上和给水渠16两边设置的布水管17向第一区域10内均匀布水。如图6和图7所示,由配水池23和进水渠16组成的进水装置设在第一区域10的顶部,配水池23和进水渠16呈T字形安装,在配水池23与进水渠16之间设有挡水板15,用于调节进入第一区域10内的水量。给水渠16没有与配水池23连接的一端延伸至第一区域10的另一侧,从而可以借助于挡水板15和给水渠16两侧设置的布水管17使废水均匀地进入第一区域10顶部。 废水进入第一区域10后从上往下流经填置在第一区域10内的第一载体18,由承托层31中的格栅孔32进入第一区域10的底部,在第一区域10承托层31下方通过第一区域10和第二区域11之间的隔墙1底部开设的过水孔19进入第二区域11,如图2所示,在第二区域ll内由下向上流经第二区域ll内填置的第二载体20,在第二区域11的顶部通过第二区域11和第三区域12之间的隔墙1上沿设置的三角堰21进入第三区域12,如图2和图5所示,进入第三区域12后的水体再由上向下流经第三区域12内填置的第三载体22,在第三区域12的底部进入第四区域13,即由第三区域12与第四区域13之间的隔墙1底部开设的过水孔24进入第四区域13,如图3和图4所示,水体进入第四区域13后再由下向上经过第四载体25后由设置在第四区域13上方的收水管26 (也称淹没溢流孔)进入收水渠27及蓄水池29,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循环水养殖系统的生物接触氧化池,包括有一个池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池体内部由隔墙分隔成两个以上的依次连通的区域,在每个区域内填置用于微生物着床的生物载体,并在两相邻区域之间形成水流上下往复流动的路径,使水流上下折返地流经每个区域内的生物载体,利用所述生物载体上附着的微生物对流经的水体进行生物接触氧化处理。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孟翔麟张建军
申请(专利权)人:孟翔麟张建军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3[中国|武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