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页岩油储层岩石多尺度储集空间润湿性定量评价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9593288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2-03 19:4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是一种页岩油储层岩石多尺度储集空间润湿性定量评价方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页岩油储层岩石多尺度储集空间润湿性定量评价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的是石油工程中的储层岩石润湿性研究领域,具体涉及的是页岩油储层岩石多尺度储集空间润湿性定量评价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润湿性是指当岩石孔隙中存在两种非混相流体时,其中某一相流体相对于另一相流体对于岩石孔隙表面具有更强的亲和力或铺展性

润湿性是影响流体在页岩孔隙中的微观分布状态和流体与岩石之间相互作用的关键因素,准确评价页岩油储层岩石润湿性对渗吸剂选择

提高采收率方法设计

合理的开发方案制定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

[0003]目前最常用的岩石润湿性评价方法有接触角测量法

自发渗吸实验法
、Amott

、USBM


岩心实验与核磁共振联测法和相对渗透率法

页岩油储层黏土含量高,富含纳米级孔隙,基质致密,页理及微裂缝发育,且具有复杂的非均匀混合润湿性特征,黏土水化作用及毛管力作用显著,基质与页理

微裂缝渗透率差异大,岩心常规油水驱替时流体主要沿页理及微裂缝运移,难以进入基质内孔隙,因此,对于页岩岩心无法采用以油水驱替实验为基础的
Amott

、USBM
法及相对渗透率法进行岩心整体润湿性评价,同时,在毛管力作用下页岩油储层岩心能够自吸油和水,导致采用接触角测量法评价页岩油储层岩心润湿性时难以捕捉到稳定的润湿角图像,给准确评价其润湿性带来了困难,并且测定的润湿角是岩心端面润湿角,不能够客观反映页岩整体的润湿性

自发渗吸实验法通过对比油和水的吸入量或吸入率来评价页岩的整体润湿性,但无法考虑页岩非均匀混合润湿性特征对页岩油储层不同尺度储集空间的润湿性进行表征

岩心实验与核磁联测方法可以同时评价岩心整体润湿性及不同尺度储集空间的润湿性,但当前已有的方法多未考虑页岩油储层岩心内难以形成有效的油水驱替,且需采用重水或含有顺磁离子的溶液代替地层水进行润湿性评价以避免油水核磁信号重叠,而重水或顺磁离子溶液与地层水理化性质的差异可改变流体在页岩黏土储集空间内的分布,进而影响页岩润湿性评价结果

因此目前现有的岩心实验与核磁联测润湿性评价方法难以应用于页岩油储层岩心,需要进一步的改善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页岩油储层多尺度储集空间润湿性定量评价方法,这种方法用于解决现有的岩心实验与核磁联测润湿性评价方法未考虑页岩油储层岩心难以形成有效的油水驱替且重水或顺磁离子溶液与地层水的差异性可改变流体在黏土储集空间内分布进而影响润湿性评价结果,因而无法应用于页岩油储层岩心润湿性测定的问题

[0005]本专利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0006]一种页岩油储层多尺度储集空间润湿性定量评价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0007](1)、

110℃
条件下对岩心进行烘干至恒重,对烘干后的岩心进行核磁
T2谱测试,确定岩心干样核磁
T2谱
P
g

[0008](2)、
将岩心环面用热塑膜包裹上,将岩心置于烧杯中,向烧杯中注入地层水,当水
面升至岩心上端面下
0.5cm
处停止注入,用保鲜膜将烧杯口封住,将烧杯置于常温常压环境中,开展岩心自吸地层水实验,每隔
24h
将岩心取出,去掉热塑膜将岩心表面多余液体除去后称重,称重后再次将岩心环面用热塑膜包上,将岩心放回至烧杯中继续自吸实验,当岩心质量恒定时认为岩心自吸平衡,终止自吸实验,对自吸地层水后的岩心开展核磁
T2谱测试,确定岩心自吸水状态下核磁
T2谱
P
w
,将
P
w
减去
P
g
,取所得
T2谱中
T2≥0.2ms
的部分即为岩心内自吸水分布对应的核磁
T2谱
P
wr

[0009](3)、

110℃
条件下对岩心进行烘干至恒重,将烘干后岩心的环面用热塑膜包上并将岩心置于压力活塞容器内抽真空
48h
,之后向压力活塞容器内注入地层水,保证地层水浸没岩心,利用
ISCO
泵以
20MPa
恒压向活塞容器下部注入蒸馏水推动活塞直到压力活塞容器内压力也升至
20MPa
,记录初始注入蒸馏水体积,之后每隔
24h
记录
ISCO
泵注入的蒸馏水体积,当注入的蒸馏水体积恒定时停止饱和并取出岩心,去掉岩心热塑膜将岩心表面多余液体除去,对饱和地层水后的岩心开展核磁
T2谱测试,确定饱和水状态下的岩心的核磁
T2谱
P
ws
,将
P
ws
减去
P
g
,取所得
T2谱中
T2≥0.2ms
的部分即为岩心内饱和水分布对应的核磁
T2谱
P
wsr

[0010](4)、

110℃
条件下对岩心进行烘干至恒重,将岩心环面用热塑膜包裹上,将岩心置于烧杯中,向烧杯中注入正癸烷,当液面升至岩心上端面下
0.5cm
处停止注入,用保鲜膜将烧杯口封住,将烧杯置于常温常压环境中,开展岩心自吸正癸烷实验,实验过程中若液面下降应及时补充正癸烷,每隔
24h
将岩心取出,将岩心上多余液体除去后称重,称重后再次将岩心环面用热塑膜包上,将岩心放回至烧杯中继续自吸实验,当岩心质量恒定时认为岩心自吸平衡,终止自吸实验,对自吸正癸烷后的岩心开展核磁
T2谱测试,确定岩心自吸油状态下核磁
T2谱
P
o
,将
P
o
减去
P
g
,取所得
T2谱中
T2≥0.2ms
的部分即为岩心内自吸油分布对应的核磁
T2谱
P
or

[0011](5)、

110℃
条件下对岩心进行烘干至恒重,将岩心环面用热塑膜包上并将岩心置于压力活塞容器内抽真空
48h
,之后向压力活塞容器内注入正癸烷,保证正癸烷浸没岩心,利用
ISCO
泵以
20MPa
恒压向活塞容器下部注入蒸馏水推动活塞直到压力活塞容器内压力也升至
20MPa
,记录初始注入蒸馏水体积,之后每隔
24h
记录
ISCO
泵注入的蒸馏水体积,当注入的蒸馏水体积恒定时停止饱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页岩油储层多尺度储集空间润湿性定量评价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1)

110℃
条件下对岩心进行烘干至恒重,对烘干后的岩心进行核磁
T2谱测试,确定岩心干样核磁
T2谱
P
g

(2)
将岩心环面用热塑膜包裹上,将岩心置于烧杯中,向烧杯中注入地层水,当水面升至岩心上端面下
0.5cm
处停止注入,用保鲜膜将烧杯口封住,将烧杯置于常温常压环境中,开展岩心自吸地层水实验,每隔
24h
将岩心取出,去掉热塑膜将岩心表面多余液体除去后称重,称重后再次将岩心环面用热塑膜包上,将岩心放回至烧杯中继续自吸实验,当岩心质量恒定时认为岩心自吸平衡,终止自吸实验,对自吸地层水后的岩心开展核磁
T2谱测试,确定岩心自吸水状态下核磁
T2谱
P
w
,将
P
w
减去
P
g
,取所得
T2谱中
T2≥0.2ms
的部分即为岩心内自吸水分布对应的核磁
T2谱
P
wr

(3)、

110℃
条件下对岩心进行烘干至恒重,将烘干后岩心的环面用热塑膜包上并将岩心置于压力活塞容器内抽真空
48h
,之后向压力活塞容器内注入地层水,保证地层水浸没岩心,利用
ISCO
泵以
20MPa
恒压向活塞容器下部注入蒸馏水推动活塞直到压力活塞容器内压力也升至
20MPa
,记录初始注入蒸馏水体积,之后每隔
24h
记录
ISCO
泵注入的蒸馏水体积,当注入的蒸馏水体积恒定时停止饱和并取出岩心,去掉岩心热塑膜将岩心表面多余液体除去,对饱和地层水后的岩心开展核磁
T2谱测试,确定饱和水状态下的岩心的核磁
T2谱
P
ws
,将
P
ws
减去
P
g
,取所得
T2谱中
T2≥0.2ms
的部分即为岩心内饱和水分布对应的核磁
T2谱
P
wsr

(4)、

110℃
条件下对岩心进行烘干至恒重,将岩心环面用热塑膜包裹上,将岩心置于烧杯中,向烧杯中注入正癸烷,当液面升至岩心上端面下
0.5cm
处停止注入,用保鲜膜将烧杯口封住,将烧杯置于常温常压环境中,开展岩心自吸正癸烷实验,实验过程中若液面下降应及时补充正癸烷,每隔
24h
将岩心取出,将岩心上多余液体除去后称重,称重后再次将岩心环面用热塑膜包上,将岩心放回至烧杯中继续自吸实验,当岩心质量恒定时认为岩心自吸平衡,终止自吸实验,对自吸正癸烷后的岩心开展核磁
T2谱测试,确定岩心自吸油状态下核磁
T2谱
P
o
,将
P
o
减去
P
g
,取所得
T2谱中
T2≥0.2ms
的部分即为岩心内自吸油分布对应的核磁
T2谱
P
or

(4)、

110℃
条件下对岩心进行烘干至恒重,将岩心环面用热塑膜包上并将岩心置于压力活塞容器内抽真空
48h
,之后向压力活塞容器内注入正癸烷,保证正癸烷浸没岩心,利用
ISCO
泵以
20MPa
恒压向活塞容器下部注入蒸馏水推动活塞直到压力活塞容器内压力也升至
20MPa
,记录初始注入蒸馏水体积,之后每隔
24h
记录
ISCO
泵注入的蒸馏水体积,当注入的蒸馏水体积恒定时停止饱和并取出岩心,去掉岩心热塑膜将岩心表面多余液体除去,对饱和正癸烷后的岩心开展核磁
T2谱测试,确定饱和油状态下的岩心的核磁
T2谱
P
os
,将
P
os
减去
P
g
,取所得
T2谱中
T2≥0.2ms
的部分即为岩心内饱和油分布对应的核磁
T2谱
P
osr

(5)、

110℃
条件下对岩心进行烘干至恒重,对岩心进行高压压汞测试,确定岩心的孔喉分布,依据
P
wsr
、P
osr
及高压压汞测试结果完成
T
2w

r
的对标及
T
2o

r
的对标,选用
T2=
C
f
r
nf
为转换关系式,根据
T
2w

r、T
2o

r
对标结果分别确定
T
2w

r
转换关系式中
C
f

n
f

、T
2o

r
转换关系式中
C
f

n
f
值,确定
T
2w

r、T
2o

r
的转换关系式
R
w
、R
o
,T
2w

水信号的
T2值,
T
2o

油信号的
T2值;上式中
C
f
、n
f
为与岩心性质

孔隙结构及流体性质相关的常数;
(6)、
基于
R
w

P
wr

T
2w

r
转换得到自吸水分布
D
w
及其自吸水分布累积曲线
S
w

(7)、
基于
R
o

P
or

T
2o

r
转换得到自吸油分布
D
o
及其自吸油分布累积曲线
S
o

(8)、

r<0.0125
μ
m
的孔隙为微孔,
0.0125
μ
m≤r<0.05
μ
m
的孔隙为小孔,以
0.05
μ
m≤r<0.5
μ
m
的孔隙为中孔,
r>0.5
μ
m
的孔隙为大孔,由
S
w
分别确定
0.0125
μ
m、0.05
μ
m、0.5
μ
m
对应的孔隙度累积值及自吸水总孔隙度
V1、V2、V3、V4,由
S
o
分别确定
0.0125
μ
m、0.05
μ
m、0.5
μ
m
对应的孔隙度累积值及自吸油总孔隙度
V
a
、V
b
、V
c
、V
d
,分别确定岩心的微





大孔及岩心整体自吸水及自吸油所占孔隙的孔隙度分量
V
w

mic

V
o

mic
、V
w

min

V
o

min
、V
w

med

V
o

med
、V
w

mac

V
o

mac
、V
w

V
o
,分别计算岩心的微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建光王安伦付晓飞赵小青周晓峰杨英李江涛
申请(专利权)人:东北石油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