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RS-COV-2Mpro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579765 阅读: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2-03 19:30
本文的公开内容涉及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SARS

COV

2 Mpro抑制剂化合物


[0001]本申请涉及新型化合物及其作为
SARS

CoV
‑2主蛋白酶
(Mpro)
抑制剂的用途

本文所述的化合物可用于治疗
SARS

CoV
‑2和相关病毒以及与
SARS

CoV

2:Mpro
关联的病症

该申请还涉及包含这些化合物的药物组合物

这些化合物和组合物的制备

以及这些化合物和组合物在治疗
SARS

CoV
‑2和相关病毒以及与
SARS

CoV

2:Mpro
关联的病症中的用途

这些化合物和组合物可能有助于预防感染
SARS

CoV
‑2和相关病毒的患者因慢性基础疾病或合并症而引起的死亡或并发症


技术介绍

[0002]冠状病毒在自然界中长期存在,人畜共患传播给人类,通常在感染时引起轻度呼吸道疾病,例如感冒

然而,在过去二十年中,导致严重呼吸道疾病的新型人类冠状病毒感染的爆发已成为全球健康问题的主要问题

这包括
2002
年至
2004
年爆发的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冠状病毒
(SARS

CoV)、2012
年至
2015
年爆发的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
(MERS

CoV)

2019
年最新出现的冠状病毒株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2型冠状病毒
(SARS

CoV

2)
,并且是导致
2019
年至
2020
年冠状病毒病
(COVID

19)
病毒性肺炎爆发的病原体

尽管这些突发事件的悲剧性和广泛影响以及新型人类冠状病毒的周期性出现增加了未来爆发的可能性,但我们尚未针对冠状病毒感染进行有效的抗病毒治疗

[0003]SARS

CoV
‑2包装了~
30kb
的大
RNA
基因组,其中三分之二编码两种多聚蛋白
pp1a

pp1b(Hegyi et al.

Journal of General Virology 83(3):595

99)。
这些多聚蛋白被加工成
16
种非结构蛋白
(nsps)
,其通过两种病毒半胱氨酸蛋白酶

木瓜蛋白酶样蛋白酶
(nsp3)

3C
样蛋白酶
(np5)
从长多肽链中释放出来
。3C
样蛋白酶也称为主蛋白酶
(Mpro)
,在
11
个位点切割病毒多聚蛋白以产生
12
种非结构蛋白
(nsp5

16)。
这些
nsp
中包括参与复制和转录机制的那些,例如
RNA
依赖性
RNA
聚合酶
(nsp12)
和解旋酶
(nsp13)。Mpro
在病毒复制中起的重要作用已在诱变实验中得到证实
(Kim etal.Virology 208(1):1
–8;
Stobart et al.Journal of Virology 86(9):4801

10)
,这使其成为设计治疗冠状病毒感染的抑制剂的有吸引力的目标

此外,并不存在具有相似切割特异性的人类蛋白酶,因此
Mpro
的选择性抑制剂很可能是无毒的
(Anand et al.2003.Science 300(5626):1763

67)。
[0004]使用蛋白酶抑制剂治疗病毒性疾病是有先例的
(Bacon et al.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64(13):1207

17)
并且
SARS

CoV

2 Mpro
活性位点与其他病毒蛋白酶的相似性推动了确定临床批准药物的成果,这些药物可以重新用于治疗
COVID

19(Riva et al.Nature,586:113

119)。
筛选了
18
种设计用于治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和丙型肝炎病毒
(HCV)
的病毒蛋白酶抑制剂,确定抗
HCV
药物
boceprevir
和针对猫传染性腹膜炎病毒
(FIPV)
的临床前抑制剂
GC376

SARS

CoV

2 Mpro
的抑制剂
(Fu et al.Nature Communications 11(1):4417)。
虽然
GC376
对重组蛋白酶活性的抑制功效
(IC
50

0.15
μ
M)

boceprevir(IC
50
=8μ
M)
更强,但
GC376
在猫身上进行的试验中显示出副作用,引发了潜在的安全问题
(Pedersen et al.Journal of Feline Medicine and Surgery 20(4):378

92)。
在另一项研究中,
Boceprevir
也与
telaprevir
一起被确定为
SARS

CoV

2 Mpro
的抑制剂,尽管这两种药物均抑制
SARS

CoV

2Mpro

IC
50
值为
>1
μ
M(Anson et al.2020.doi:10.21203/rs.3.rs

26344/v1)。

SARS

CoV

2 Mpro
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

(1')
的化合物或其盐:其中;
A
选自:
Q

CN
或下式的基团:
X
是任选被1至6个氟原子取代的
C1‑6饱和或不饱和烃基,或者
X

R9连接形成任选被1至3个氟原子或1至3个
C1‑3烷基取代的
C3‑6环烷基环;
Y

O

NOR
16

T1是
CR8或
N

T2是
CR7或
N

T3是
CR6或
N

T4是
CR5或
N

T5是
CR4或
N

Z
是任选被氧代或被1至6个氟原子取代的5元或6元杂环,或者
Z
是任选被1至6个氟原子取代的
C3‑6环烷基,或者
Z


(CH2)
p
CONHR
13
,或者
Z


(CH2)
p
CO2R
13

L


CR
11

CR
12



CHR
11

CHR
12



O

CHR
11


R1和
R
1a
独立地为
H
或任选被1至6个氟原子取代的
C1‑6饱和烃基,或者
R1和
R
1a
连接在一起形成任选包含另外的杂原子的3至6元饱和环;
R2和
R3独立地为
H
或任选被1至6个氟原子取代的
C1‑3烷基;
R4、R5、R6、R7和
R8独立地为
H、
卤素
、CN、CO2R
14
、OR
14
、SO2R
14
、SONHR
14
、OSO2R
14
、PO(R
14
)2、SF5或任选被1至6个氟原子取代的
C1‑3烷基;
R9为
H
或与
X
连接以形成任选被1至3个氟原子或1至3个
C1‑3烷基取代的
C3‑6环烷基环;
R
11

R
12
独立地为
H、

(CH2)
m
CO2R
15

或任选被1至6个氟原子取代的
C1‑3烷基;或者
R
11

R
12
连接以形成环丙基环;
R
13
、R
14

R
15
独立地为
H、
或任选被1至6个氟原子取代的
C1‑3烷基;
R
16

H
或任选被1至6个氟原子取代的
C1‑3烷基;
p

m
独立地为0至3;其中当
R1和
R
1a
不均为
H
时,
L
为:

CHR
11

CHR
12



CR
11

CR
12

,其中
R3、R4、R5、R6、R7和
R8不均为
H
;或

O

CHR
11

,其中
R3不为
H
,或其中
R4、R5、R6、R7和
R8中的两个或多个不为
H。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其为式
(1c)
的化合物或其盐: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其为式
(1b)
的化合物或其盐:其中;
Q

CN
或下式的基团:
X
是任选被1至6个氟原子取代的
C1‑6饱和或不饱和烃基,或者
X

R9连接形成任选被1至3个氟原子或1至3个
C1‑3烷基取代的
C3‑6环烷基环;
Y

O

NOR
16

Z
是任选被氧代或被1至6个氟原子取代的5元或6元杂环,或者
Z
是任选被1至6个氟原子取代的
C3‑6环烷基,或者
Z


(CH2)
p
CONHR
13
,或者
Z


(CH2)
p
CO2R
13

L


CR
11

CR
12



CHR
11

CHR
12



O

CHR
11


R1和
R
1a
独立地为
H
或任选被1至6个氟原子取代的
C1‑6饱和烃基,或者
R1和
R
1a
连接在一起形成任选包含另外的杂原子的3至6元饱和环;
R2和
R3独立地为
H
或任选被1至6个氟原子取代的
C1‑3烷基;
R4、R5、R6、R7和
R8独立地为
H、
卤素
、CO2R
14
或任选被1至6个氟原子取代的
C1‑3烷基;
R9为
H
或与
X
连接以形成任选被1至3个氟原子或1至3个
C1‑3烷基取代的
C3‑6环烷基环;
R
11

R
12
独立地为
H、

(CH2)
m
CO2R
15
或任选被1至6个氟原子取代的
C1‑3烷基;
R
13
、R
14

R
15
独立地为
H
或任选被1至6个氟原子取代的
C1‑3烷基;
R
16

H
或任选被1至6个氟原子取代的
C1‑3烷基;
p

m
独立地为0至3;其中当
R1和
R
1a
不均为
H
时,
L
为:

CHR
11

CHR
12



CR
11

CR
12

,其中
R3、R4、R5、R6、R7和
R8不均为
H
;或

O

CHR
11

,其中
R3不为
H
,或其中
R4、R5、R6、R7和
R8中的两个或多个不为
H。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其为式
(1)
的化合物或其盐:其中;
X
是任选被1至6个氟原子取代的
C1‑6饱和或不饱和烃基,或者
X

R9连接形成任选被1至3个氟原子或1至3个
C1‑3烷基取代的
C3‑6环烷基环;
Y

O

NOR
16

Z
是任选被氧代或被1至6个氟原子取代的5元或6元杂环,或者
Z
是任选被1至6个氟原子取代的
C3‑6环烷基,或者
Z


(CH2)
p
CONHR
13
,或者
Z


(CH2)
p
CO2R
13

L


CR
11

CR
12



CHR
11

CHR
12



O

CHR
11

R1是
H
或任选被1至6个氟原子取代的
C1‑6饱和烃基;
R2和
R3独立地为
H
或任选被1至6个氟原子取代的
C1‑3烷基;
R4、R5、R6、R7和
R8独立地为
H、
卤素
、CO2R
14
或任选被1至6个氟原子取代的
C1‑3烷基;
R9为
H
或与
X
连接以形成任选被1至3个氟原子或1至3个
C1‑3烷基取代的
C3‑6环烷基环;
R
11

R
12
独立地为
H、

(CH2)
m
CO2R
15
或任选被1至6个氟原子取代的
C1‑3烷基;
R
13
、R
14

R
15
独立地为
H
或任选被1至6个氟原子取代的
C1‑3烷基;
R
16

H
或任选被1至6个氟原子取代的
C1‑3烷基;
p

m
独立地为0至3;其中当
R1为任选被1至6个氟原子取代的
C1‑6饱和烃基时,
L
为:

CHR
11

CHR
12



CR
11

CR
12

,其中
R3、R4、R5、R6、R7和
R8不均为
H
;或

O

CHR
11

,其中
R3不为
H
,或其中
R4、R5、R6、R7和
R8中的两个或多个不为
H。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其为式
(1ai)
的化合物或其盐:
6.
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化合物,其中
Y

O。7.
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化合物,其中
R1和
R
1a
独立地为
H
或选自由以下组成的组中:或者其中
R1和
R
1a
连接以形成环,使得基团
NR1R
1a
是:
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其为式
(1aii)
的化合物或其盐:
9.
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化合物,其中
R2为
H。10.
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化合物,其中
X
选自由以下组成的组中:
11.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其为式
(3bi)、(3bii)、(3ci)

(3cii)
的化合物及其盐:
其中
Y

O

NOH

Z
是任选被氧代或被1至6个氟原子取代的5元或6元杂环,或者
Z
是任选被1至6个氟原子取代的
C3‑6环烷基;
L


CH

CH



CH2‑
CH2‑


O

CH2‑

R1和
R
1a
独立地为
H
或任选被1至6个氟原子取代的
C1‑4饱和烃基,或者
R1和
R
1a
连接在一起形成任选包含另外的杂原子的3至6元饱和环;
R4、R5、R6、R7和
R8独立地为
H
或卤素
。12.
根据权利要求1至
11
中任一项所述的化合物,其中
Z
选自由以下组成的组中:
1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其为式
(4ai)

(4aii)
的化合物或其盐:
14.
根据权利要求1至
13
中任一项所述的化合物,其中
L


CHR
11

CHR
12

。1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其中
R1和
R
1a
均为
H

L


CR
11

CR
12

,或者其中
R1和
R
1a
不均为
H

L


CR
11

CR
12

其中
R3、R4、R5、R6、R7和
R8不均为
H。1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其中
R1和
R
1a
均为
H

L


O

CHR
11

,或者其中
R1和
R
1a
不均为
H

L


O

CHR
11

其中
R3不为
H
,或者其中
R4、R5、R6、R7和
R8中的两个或多个不为
H。1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其中
L


CH

CH



CH2CH2‑


CH2‑
CH(CH2CH3)



CH2‑
CH(CH2CO2H)



OCH2‑


CH2‑
CH(CH3)



CH2‑
CH(CF3)



OCH(CH3)


18.
根据权利要求1至
17
中任一项所述的化合物,其中
R3为
H、
甲基或
CH2CF3。19.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其为式
(9b)
的化合物或其盐:
20.
根据权利要求1至
19
中任一项所述的化合物,其中
R4、R5、R6、R7和
R8独立地选自
H、CN、Cl、F、CF2H、OCH3、OCF3、OCF2H、SO2CH3、OSO2CH3、PO(CH3)2、SF5和
CO2H。21.
根据权利要求
20
所述的化合物,其中
R4为
F

R5为
H

R6为
Cl

R7和
R8为
H。2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其选自下组的化合物或其盐:3‑
((S)
‑2‑
((E)
‑3‑
(4


‑2‑
氟苯基
)
丙烯酰胺基
)
‑3‑
环丙基丙酰胺基
)
‑2‑
氧代
‑4‑
((S)
‑2‑
氧代吡咯烷
‑3‑

)
丁酰胺;
3

((S)
‑2‑
肉桂酰胺基
‑3‑
环丙基丙酰胺基
)
‑2‑
氧代
‑4‑
((S)
‑2‑
氧代吡咯烷
‑3‑

)
丁酰胺;
(2S)
‑1‑
((4

氨基

3,4

二氧代
‑1‑
((S)
‑2‑
氧代吡咯烷
‑3‑

)

‑2‑

)
氨基
)
‑3‑
环丙基
‑1‑
氧代丙
‑2‑

)
氨基甲酸苄酯;3‑
((S)
‑2‑
((E)
‑3‑
(4


‑2‑
氟苯基
)
丙烯酰胺基
)
‑3‑
环丙基丙酰胺基
)
‑2‑
(
肟基
)
‑4‑
((S)
‑2‑
氧代吡咯烷
‑3‑

)
丁酰胺;
N

(
叔丁基
)
‑3‑
((S)
‑2‑
((E)
‑3‑
(4


‑2‑
氟苯基
)
丙烯酰胺基
)
‑3‑
环丙基丙酰胺基
)
‑2‑
氧代
‑4‑
((S)
‑2‑
氧代吡咯烷
‑3‑

)
丁酰胺;3‑
((S)
‑2‑
((E)
‑3‑
(4


‑2‑
氟苯基
)
丙烯酰胺基
)
‑3‑
环丙基丙酰胺基
)
‑4‑
环丙基
‑2‑
氧代丁酰胺;3‑
((S)
‑2‑
((E)
‑3‑
(4


‑2‑
氟苯基
)
丙烯酰胺基
)
‑3‑
环丙基丙酰胺基
)
‑4‑
环戊基
‑2‑
氧代丁酰胺;3‑
((S)
‑3‑
环丙基
‑2‑
(3

苯基丙酰胺基
)
丙酰胺基
)
‑2‑
氧代
‑4‑
((S)
‑2‑
氧代吡咯烷
‑3‑

)
丁酰胺;
(2S)

N

(1

氰基
‑2‑
((S)
‑2‑
氧代吡咯烷
‑3‑

)
乙基
)
‑2‑
((E)
‑3‑
(2,4

二氯苯基
)
丙烯酰胺基
)

4,4

二甲基戊酰胺;
(2S)

N

(4

(
环丙基氨基
)

3,4

二氧代
‑1‑
((S)
‑2‑
氧代吡咯烷
‑3‑

)

‑2‑

)
‑2‑
((E)
‑3‑
(2,4

二氯苯基
)
丙烯酰胺基
)

4,4

二甲基戊酰胺;
(2S)
‑2‑
((E)
‑3‑
(4


‑2‑
氟苯基
)
丙烯酰胺基
)

N

(4

(
环丙基氨基
)

3,4

二氧代
‑1‑
((S)
‑2‑
氧代吡咯烷
‑3‑

)

‑2‑

)

4,4

二甲基戊酰胺;
(2S)

N

(4

(
环丙基氨基
)

3,4

二氧代
‑1‑
((S)
‑2‑
氧代吡咯烷
‑3‑

)

‑2‑

)

4,4

二甲基
‑2‑
((S)
‑3‑
苯基丁酰胺基
)
戊酰胺;
(2S)

N

(4

(
环丙基氨基
)

3,4

二氧代
‑1‑
((S)
‑2‑
氧代吡咯烷
‑3‑

)

‑2‑

)

4,4

二甲基
‑2‑
((R)
‑3‑
苯基丁酰胺基
)
戊酰胺;
(2S)

N

(4

(
环丙基氨基
)

3,4

二氧代
‑1‑
((S)
‑2‑
氧代吡咯烷
‑3‑

)

‑2‑

)

4,4

二甲基
‑2‑
((S)
‑3‑
苯基戊酰胺基
)
戊酰胺;
(2S)

N

(4

(
环丙基氨基
)

3,4

二氧代
‑1‑
((S)
‑2‑
氧代吡咯烷
‑3‑

)

‑2‑

)

4,4

二甲基
‑2‑
((R)
‑3‑
苯基戊酰胺基
)
戊酰胺;
(2S)

N

(4

(
环丙基氨基
)

3,4

二氧代
‑1‑
((S)
‑2‑
氧代吡咯烷
‑3‑

)

‑2‑

)

4,4

二甲基
‑2‑
((S)

4,4,4

三氟
‑3‑
苯基丁酰胺基
)
戊酰胺;
(2S)

N

(4

(
环丙基氨基
)

3,4

二氧代
‑1‑
((S)
‑2‑
氧代吡咯烷
‑3‑

)

‑2‑

)

4,4

二甲基
‑2‑
((R)

4,4,4

三氟
‑3‑
苯基丁酰胺基
)
戊酰胺;
(2S)

N

(4

氨基

3,4

二氧代
‑1‑
((S)
‑2‑
氧代吡咯烷
‑3‑

)

‑2‑

)
‑2‑
((E)
‑3‑
(4


‑2‑
氟苯基
)
丙烯酰胺基
)
‑4‑
甲基戊酰胺;3‑
((S)
‑2‑
((E)
‑3‑
(4


‑2‑
氟苯基
)
丙烯酰胺基
)
‑3‑
环丙基丙酰胺基
)

N

乙基
‑2‑
氧代
‑4‑
((S)
‑2‑
氧代吡咯烷
‑3‑

)
丁酰胺;3‑
((S)
‑3‑
环丙基
‑2‑
((E)
‑3‑
(2,4

二氯苯基
)
丙烯酰胺基
)
丙酰胺基
)
‑2‑
氧代
‑4‑
((S)
‑2‑
氧代吡咯烷
‑3‑

)
丁酰胺;3‑
((S)
‑2‑
((E)
‑3‑
(4


‑2‑
氟苯基
)
丙烯酰胺基
)
‑3‑
环丙基丙酰胺基
)

N

环丙基
‑2‑
氧代
‑4‑
((S)
‑2‑
氧代吡咯烷
‑3‑

)
丁酰胺;
(2S)

N

(4

氨基

3,4

二氧代
‑1‑
((S)
‑2‑
氧代吡咯烷
‑3‑

)

‑2‑

)
‑2‑
((E)
‑3‑
(4


‑2‑
氟苯基
)
丙烯酰胺基
)

4,4

二甲基戊酰胺;
(2S)
‑2‑
((E)
‑3‑
(4


‑2‑
氟苯基
)
丙烯酰胺基
)

N

(4

(
乙基氨基
)

3,4

二氧代
‑1‑
((S)
‑2‑
氧代吡咯烷
‑3‑

)

‑2‑

)

4,4

二甲基戊酰胺;3‑
((S)
‑3‑
环丙基
‑2‑
((E)
‑3‑
(2,4

二氯苯基
)
丙烯酰胺基
)
丙酰胺基
)

N

乙基
‑2‑
氧代
‑4‑
((S)
‑2‑
氧代吡咯烷
‑3‑

)
丁酰胺;
N

环丙基
‑3‑
((S)
‑3‑
环丙基
‑2‑
((E)
‑3‑
(2,4

二氯苯基
)
丙烯酰胺基
)
丙酰胺基
)
‑2‑
氧代
‑4‑
((S)
‑2‑
氧代吡咯烷
‑3‑

)
丁酰胺;
(2S)
‑2‑
((E)
‑3‑
(2,4

二氯苯基
)
丙烯酰胺基
)

N

(4

(
乙基氨基
)

3,4

二氧代
‑1‑
((S)
‑2‑
氧代吡咯烷
‑3‑

)

‑2‑

)

4,4

二甲基戊酰胺;
(2S)

N

(4

氨基

3,4

二氧代
‑1‑
((S)
‑2‑
氧代吡咯烷
‑3‑

)

‑2‑

)
‑2‑
((E)
‑3‑
(2,4

二氯苯基
)
丙烯酰胺基
)

4,4

二甲基戊酰胺;3‑
((S)
‑2‑
((E)
‑3‑
(4


‑2‑
氟苯基
)
丙烯酰胺基
)
‑3‑
环丙基丙酰胺基
)

N

环丙基
‑2‑
氧代
‑4‑
((S)
‑2‑
氧代吡咯烷
‑3‑

)
丁酰胺;
((2S)
‑3‑
环丙基
‑1‑
((4

(
环丙基氨基
)

3,4

二氧代
‑1‑
((S)
‑2‑
氧代吡咯烷
‑3‑

)

‑2‑

)
氨基
)
‑1‑
氧代丙
‑2‑

)
氨基甲酸苄酯;
N

环丙基
‑3‑
((S)
‑3‑
环丙基
‑2‑
(3

(2,4

二氯苯基
)
丙酰胺基
)
丙酰胺基
)
‑2‑
氧代
‑4‑
((S)
‑2‑
氧代吡咯烷
‑3‑

)
丁酰胺;3‑
((S)
‑2‑
((E)
‑3‑
(4


‑2‑
氟苯基
)
丙烯酰胺基
)
‑3‑
环丁基丙酰胺基
)

N

环丙基
‑2‑
氧代
‑4‑
((S)
‑2‑
氧代吡咯烷
‑3‑

)
丁酰胺;
(3S)

N

((2S)
‑3‑
环丙基
‑1‑
((4

(
环丙基氨基
)

3,4

二氧代
‑1‑
((S)
‑2‑
氧代吡咯烷
‑3‑

)

‑2‑

)
氨基
)
‑1‑
氧代丙
‑2‑

)
‑3‑
苯基戊酰胺;
(3R)

N

((2S)
‑3‑
环丙基
‑1‑
((4

(
环丙基氨基
)

3,4

二氧代
‑1‑
((S)
‑2‑
氧代吡咯烷
‑3‑

)

‑2‑

)
氨基
)
‑1‑
氧代丙
‑2‑

)
‑3‑
苯基戊酰胺;
(2S)

N

(4

(
氮杂环丁烷
‑1‑

)

3,4

二氧代
‑1‑
((S)
‑2‑
氧代吡咯烷
‑3‑

)

‑2‑

)
‑2‑
((E)
‑3‑
(2,4

二氯苯基
)
丙烯酰胺基
)

4,4

二甲基戊酰胺;
(2S)

N

(4

(
环丙基氨基
)

3,4

二氧代
‑1‑
((S)
‑2‑
氧代吡咯烷
‑3‑

)

‑2‑

)
‑2‑
((E)
‑3‑
(2,4

二氟苯基
)
丙烯酰胺
)

4,4

二甲基戊酰胺;
(2S)
‑2‑
((E)
‑3‑
(4

氯苯基
)
丙烯酰胺基
)

N

(4

(
环丙基氨基
)

3,4

二氧代
‑1‑
((S)
‑2‑
氧代吡咯烷
‑3‑

)

‑2‑

)

4,4

二甲基戊酰胺;
(2S)
‑2‑
((E)
‑3‑
(2


‑4‑
氟苯基
)
丙烯酰胺基
)

N

(4

(
环丙基氨基
)

3,4

二氧代
‑1‑
((S)
‑2‑
氧代吡咯烷
‑3‑

)

‑2‑

)

4,4

二甲基戊酰胺;
(2S)

N

(4

(
环丙基氨基
)

3,4

二氧代
‑1‑
((S)
‑2‑
氧代吡咯烷
‑3‑

)

‑2‑

)
‑2‑
((E)
‑3‑
(4

氟苯基
)
丙烯酰胺基
)

4,4

二甲基戊酰胺;
(2S)
‑2‑
((E)
‑3‑
(4


‑3‑
氟苯基
)
丙烯酰胺基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迈尔斯
申请(专利权)人:赫帕雷斯治疗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