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致变色膜片、变色装置及终端产品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9559874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2-01 11:03
本申请提供一种电致变色膜片、变色装置及终端产品,属于电致变色技术领域。电致变色膜片包括中心部分以及邻接中心部分的边缘部分,边缘部分电连接有汇流条;边缘部分至少部分区域设置有阻隔部,通过阻隔部阻隔或减小汇流条的电流从阻隔部传导至中心部分。通过在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的部分区域对应设置阻隔部,通过阻隔部阻隔或减小汇流条的电流从阻隔部传导至电致变色膜片的中心部分,以避免电流从设有阻隔部的导电层直接传导至中心部分的导电层,或减小了从设有阻隔部的导电层传导至中心部分导电层的电流,以避免在电致变色膜片的角落区域过充或过放导致的失效,从而提升电致变色膜片电场强度的稳定性和均一性,提升电致变色膜片的使用寿命。膜片的使用寿命。膜片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致变色膜片、变色装置及终端产品


[0001]本申请涉及电致变色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致变色膜片、变色装置及终端产品。

技术介绍

[0002]电致变色是在外部电压的作用下,电致变色材料发生可逆、稳定地着色或褪色现象的技术。通常情况下,通过在电致变色膜片的两基底层上设置汇流条,电致变色膜片通过汇流条与外部电源电连接,从而在电致变色材料的两端形成电压,使电致变色膜片的电致变色材料响应两端电压的变化而发生颜色的变化。
[0003]目前,电致变色膜片在使用过程中,对应膜片的角落区域的变色终点无法达到预设的透过率而提前失效。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有鉴于此,本申请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电致变色膜片、变色装置及终端产品。
[0005]本申请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致变色膜片,所述电致变色膜片包括中心部分以及邻接所述中心部分的边缘部分,所述边缘部分电连接有汇流条;
[0006]所述边缘部分至少部分区域设置有阻隔部,通过所述阻隔部阻隔或减小所述汇流条的电流从所述阻隔部传导至所述中心部分。
[0007]进一步地,所述阻隔部设于所述边缘部分的角落处。
[0008]进一步地,所述角落处包括一个顶点以及两个边相连接的端部,将两点之间的边缘部分划分成第一段和第二段,过所述点与第一段相切的线为第一切线,过所述点与第二段相切的线为第二切线,当所述第一切线和所述第二切线之间的夹角小于135
°
,则所述点为所述角落处的顶点;或第一预设距离的两点之间对应所述边缘部分上的任一点,至所述两点连成的线段的垂直距离为第二预设距离,当所述第二预设距离大于n倍第一预设距离时,n的范围为5%至10%,所述两点之间对应的边缘部分为角落处。
[0009]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预设距离的取值范围为30毫米至300毫米。
[0010]进一步地,所述阻隔部包括蚀刻部分导电层形成的蚀刻区和/或电阻大于所述汇流条的填充物。
[0011]进一步地,所述阻隔部至少贯穿与所述汇流条接触的所述边缘部分的导电层,并位于所述汇流条靠近所述中心部分的一侧;和/或所述阻隔部设置于所述汇流条与导电层之间,且所述阻隔部的电阻大于所述汇流条的电阻。
[0012]进一步地,所述电致变色膜片包括依次层叠的第一基底层、第一导电层、电致变色层、第二导电层和第二基底层;所述边缘部分设有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所述汇流条包括第一汇流条和第二汇流条;
[0013]所述第一凹槽沿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厚度方向贯穿所述第一基底层、所述第一导电层和所述电致变色层,以露出部分所述第二导电层,形成第一电极,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
第一汇流条电连接;
[0014]所述第二凹槽沿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厚度方向贯穿第二基底层、第二导电层和电致变色层,以露出部分所述第一导电层,形成第二电极,所述第二电极与第二汇流条电连接。
[0015]进一步地,对应所述第一电极设置的阻隔部贯穿所述第二导电层,和/或对应所述第二电极设置的阻隔部贯穿所述第一导电层。
[0016]进一步地,所述阻隔部将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一导电层的中心区域绝缘隔开,和/或所述阻隔部将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第二导电层的中心区域绝缘隔开。
[0017]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电极包括第一直边电极和第一角落电极,所述第一角落电极位于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角落处,所述第一角落电极与所述第一直边电极间隔设置于所述边缘部分,所述阻隔部对应所述第一角落电极设置;和/或所述第二电极包括第二直边电极和第二角落电极,所述第二角落电极位于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角落处,所述第二角落电极与所述第二直边电极间隔设置于所述边缘部分,所述阻隔部对应所述第二角落电极设置。
[0018]进一步地,所述阻隔部至少贯穿所述第一导电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层。
[0019]进一步地,所述阻隔部贯穿所述第一导电层、所述电致变色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层,所述阻隔部还贯穿所述第一基底和/或所述第二基底。
[0020]进一步地,所述阻隔部的总长度小于第一直边电极的长度和第二直边电极的长度之和。
[0021]进一步地,所述阻隔部的长度不小于所述第一角落电极的长度,和/或所述阻隔部的长度不小于所述第二角落电极的长度。
[0022]进一步地,所述阻隔部沿所述第一角落电极延伸方向中的至少一个方向延伸,所述阻隔部延伸至所述第一角落电极与相邻的所述第一直边电极之间;和/或所述阻隔部沿所述第二角落电极延伸方向中的至少一个方向延伸,所述阻隔部延伸至所述第二角落电极与相邻的所述第二直边电极之间。
[0023]进一步地,所述阻隔部与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外边缘形成阻隔区域,所述第一角落电极位于所述阻隔区域,和/或所述第二角落电极位于所述阻隔区域。
[0024]进一步地,所述阻隔部为线状结构,所述线状结构至少包括直线、折线、曲线和弧线中的任一种。
[0025]进一步地,所述阻隔部为面状结构,所述面状结构至少包括多边形、扇形和弧面形中的任一种。
[0026]进一步地,所述阻隔部和汇流条之间距离范围在0.3毫米至20毫米。
[0027]进一步地,所述阻隔部和汇流条之间距离1毫米。
[0028]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一种变色装置,包括基材层以及与所述基材层层叠设置的所述的电致变色膜片。
[0029]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一种终端产品,包括以上任一项所述的电致变色膜片或上述的变色装置,其中,所述终端产品包括后视镜、幕墙、汽车天窗、汽车侧窗、汽车挡风玻璃、电子产品的壳体、眼镜、交通工具以及显示面板中的任一种。
[0030]本申请的实施例具有如下优点:通过在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的部分区域对应设置阻隔部,通过阻隔部阻隔或减小汇流条的电流从阻隔部传导至电致变色膜片的中心部分,
避免电流从设有阻隔部的导电层直接传导至中心部分的导电层,或减小了从设有阻隔部的导电层传导至中心部分导电层的电流,以避免在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部分中的部分区域过充或过放导致提前失效,提升了电致变色膜片电场强度的均匀性,从而提升了电致变色膜片的使用寿命。
[0031]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和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做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003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0033]图1示出了本申请中电致变色膜片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0034]图2示出了图1中A部的放大图;
[0035]图3示出了本申请中电致变色膜片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第一导电层的结构示意图;
[0036]图4示出了本申请中电致变色膜片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第二导电层的结构示意图;
[0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致变色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致变色膜片包括中心部分以及邻接所述中心部分的边缘部分,所述边缘部分电连接有汇流条;所述边缘部分至少部分区域设置有阻隔部,通过所述阻隔部阻隔或减小所述汇流条的电流从所述阻隔部传导至所述中心部分。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阻隔部设于所述边缘部分的角落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致变色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角落处包括一个顶点以及两个边相连接的端部,将两点之间的边缘部分划分成第一段和第二段,过所述点与第一段相切的线为第一切线,过所述点与第二段相切的线为第二切线,当所述第一切线和所述第二切线之间的夹角小于135
°
,则所述点为所述角落处的顶点;或第一预设距离的两点之间对应所述边缘部分上的任一点,至所述两点连成的线段的垂直距离为第二预设距离,当所述第二预设距离大于n倍第一预设距离时,n的范围为5%至10%,所述两点之间对应的边缘部分为角落处。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致变色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预设距离的取值范围为30毫米至300毫米。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阻隔部包括蚀刻部分导电层形成的蚀刻区和/或电阻大于所述汇流条的填充物。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致变色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阻隔部至少贯穿与所述汇流条接触的所述边缘部分的导电层,并位于所述汇流条靠近所述中心部分的一侧;和/或所述阻隔部设置于所述汇流条与导电层之间,且所述阻隔部的电阻大于所述汇流条的电阻。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致变色膜片包括依次层叠的第一基底层、第一导电层、电致变色层、第二导电层和第二基底层;所述边缘部分设有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所述汇流条包括第一汇流条和第二汇流条;所述第一凹槽沿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厚度方向贯穿所述第一基底层、所述第一导电层和所述电致变色层,以露出部分所述第二导电层,形成第一电极,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一汇流条电连接;所述第二凹槽沿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厚度方向贯穿第二基底层、第二导电层和电致变色层,以露出部分所述第一导电层,形成第二电极,所述第二电极与第二汇流条电连接。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致变色膜片,其特征在于,对应所述第一电极设置的阻隔部贯穿所述第二导电层,和/或对应所述第二电极设置的阻隔部贯穿所述第一导电层。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致变色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阻隔部将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一导电层的中心区域绝缘隔开,和/或所述阻隔部将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第二导电层的中心区域绝缘隔开。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致变色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包括第一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巍舒卢艺才
申请(专利权)人:光羿智能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