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斗轮堆取料机辅尾车挂钩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515288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25 18:5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火电厂煤场斗轮机挂钩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斗轮堆取料机辅尾车挂钩机构,包括,挂钩架体机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斗轮堆取料机辅尾车挂钩机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火电厂煤场斗轮机挂钩
,尤其涉及一种斗轮堆取料机辅尾车挂钩机构


技术介绍

[0002]斗轮堆取料机是火力发电厂煤场主要大型设备之一,用于在煤场对燃煤的堆存及取用,由于对燃煤掺配要求的提高,斗轮机堆

取料状态切换越来越频繁,对状态切换的可靠性要求越来越高

[0003]现有辅尾车堆

取料状态切换由布置在两侧的挂钩完成,挂钩分别由两侧的液压推动器驱动来完成;实际使用过程中,液压推动器常出现不动作的情况,有时是单侧,有时是双侧都不动作,单侧液压推动器不动作时,往往斗轮机司机在状态切换操作中不易发现,因为,只要有一侧挂钩抬起碰到上升限位,就可进行下一步辅尾车机构升降的操作;如必须两侧挂钩都抬起并碰到上升限位,才可进行下一步辅尾车机构升降的操作,目前在电气保护上无法实现

此时,一侧挂钩抬起,另一侧挂钩未抬起来,斗轮机司机进行降辅尾车的操作,就会造成挂钩杆的前钩被拉断;倒堆料状态时,辅尾车机构抬起,如此时挂钩未抬起,将碰弯挂钩杆的前钩,甚至因一侧持续受力,造成辅尾车行走轮脱出行走轨道,造成脱轨,恢复过程中需要重新校直挂钩杆,联系起重吊车吊起回正辅尾车机构,给斗轮机正常备用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部分的目的在于概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以及简要介绍一些较佳实施例

在本部分以及本申请的说明书摘要和专利技术名称中可能会做些简化或省略以避免使本部分

说明书摘要和专利技术名称的目的模糊,而这种简化或省略不能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

[0005]鉴于上述现有斗轮堆取料机辅尾车挂钩机构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本专利技术

[0006]因此,本专利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斗轮堆取料机辅尾车挂钩机构

[000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斗轮堆取料机辅尾车挂钩机构,包括,
[0008]挂钩架体机构,包括固定板

固定于固定板一侧且位于两端位置处的挂钩杆

分别固定于两个挂钩杆一端的安装板

分别转动连接于安装板外侧的挂钩组件,以及分别固定于安装板底部的挂钩转动限位块;
[0009]辅尾车头衔接机构,包括衔接块,呈对称固定于衔接块一侧的两个衔接杆

分别固定于两个衔接杆内侧的转动齿轮,以及嵌入安装于衔接块上表面的距离传感器;
[0010]限位机构,包括转动连接于固定板一侧且位于两个固定板之间位置处的杆体组件

固定于杆体组件两侧分别对两个挂钩组件限位的落锁组件,以及转动连接于固定板的内侧用于拉伸杆体组件的液压杆;
[0011]机械报警机构,包括固定于其中一个所述挂钩杆上表面的发声组件

斜向固定于
其中一个所述安装板外侧的蓄气组件,以及用于将发声组件和蓄气组件连通的连通管

[0012]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斗轮堆取料机辅尾车挂钩机构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挂钩组件包括转动连接于安装板外侧的挂钩

设置于挂钩内侧一端的内弧抵接面

设置于挂钩内侧另一端的
L
型挂钩面,设置于挂钩外侧一端的顶起面

开设于挂钩一端上表面且连接顶起面的锁槽

[0013]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斗轮堆取料机辅尾车挂钩机构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挂钩组件还包括防跳脱件;
[0014]所述防跳脱件包括开设于挂钩内部对应
L
型挂钩面位置处的
L
型腔

开设于
L
型挂钩面表面且连通
L
型腔的通槽

对称开设于
L
型挂钩面内侧且分别连通
L
型腔和通槽的
L
型槽

设置于
L
型腔内部且对应通槽的从动齿轮

固定于从动齿轮两侧轴心处且另一端分别与
L
型腔内壁转动连接的转动轴

分别套接固定于两个转动轴且对应
L
型槽位置处的弧形限位杆

位于
L
型腔内部固定于两个所述弧形限位杆一侧的复位导向板

转动连接于
L
型腔内侧且另一端斜向贯穿复位导向板的导向杆

套接于导向杆另一端的复位弹簧

[0015]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斗轮堆取料机辅尾车挂钩机构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杆体组件包括固定于固定板一侧的转动件

转动连接于转动件内侧的
Z
型杆,以及固定于
Z
型杆底部且贴合固定板内侧的三角限位片

[0016]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斗轮堆取料机辅尾车挂钩机构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落锁组件包括分别固定于横杆底部两端位置处的短链

分别固定于两个安装板外侧的固定片

分别固定于两个固定片上基面的固定筒,以及固定于短链底部且贯穿固定筒和固定片的锁舌

[0017]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斗轮堆取料机辅尾车挂钩机构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限位机构还包括感应件;
[0018]所述感应件包括固定于横杆一侧中端位置处的
L
型杆,以及固定于
L
型杆底端与距离传感器配合的感应片

[0019]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斗轮堆取料机辅尾车挂钩机构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发声组件包括盘体

固定于盘体一侧的连接杆

开设于盘体中的环形腔

开设于连接杆中且连通环形腔的直腔

开设于盘体上表面分别连通直腔和环形腔的破音槽

呈环形等距固定于环形腔内部的发音片,以及放置于环形腔中的转动球

[0020]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斗轮堆取料机辅尾车挂钩机构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蓄气组件包括斜向固定于安装板外侧的活塞筒

开设于活塞筒一端且连通连通管的传输孔

活动滑动于活塞筒内部的活塞

固定于活塞一侧且贯穿活塞筒另一端延伸至其外部的活塞杆

固定于活塞杆末端的弧形挡片

套于弹簧外部且位于活塞筒和弧形挡片之间位置处的弹簧

活动固定于活塞筒内部且对应传输孔位置处的封堵件

[0021]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斗轮堆取料机辅尾车挂钩机构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封堵件包括两个呈半圆形结构的封堵片

分别固定于两个封堵片上端且与活塞筒内壁转动连接的转动销,以及粘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斗轮堆取料机辅尾车挂钩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挂钩架体机构
(100)
,包括固定板
(101)、
固定于固定板
(101)
一侧且位于两端位置处的挂钩杆
(102)、
分别固定于两个挂钩杆
(102)
一端的安装板
(103)、
分别转动连接于安装板
(103)
外侧的挂钩组件
(104)
,以及分别固定于安装板
(103)
底部的挂钩转动限位块
(105)
;辅尾车头衔接机构
(200)
,包括衔接块
(201)
,呈对称固定于衔接块
(201)
一侧的两个衔接杆
(202)、
分别固定于两个衔接杆
(202)
内侧的转动齿轮
(203)
,以及嵌入安装于衔接块
(201)
上表面的距离传感器
(204)
;限位机构
(300)
,包括转动连接于固定板
(101)
一侧且位于两个固定板
(101)
之间位置处的杆体组件
(301)、
固定于杆体组件
(301)
两侧分别对两个挂钩组件
(104)
限位的落锁组件
(302)
,以及转动连接于固定板
(101)
的内侧用于拉伸杆体组件
(301)
的液压杆
(303)
;机械报警机构
(400)
,包括固定于其中一个所述挂钩杆
(102)
上表面的发声组件
(401)、
斜向固定于其中一个所述安装板
(103)
外侧的蓄气组件
(402)
,以及用于将发声组件
(401)
和蓄气组件
(402)
连通的连通管
(403)。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斗轮堆取料机辅尾车挂钩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挂钩组件
(104)
包括转动连接于安装板
(103)
外侧的挂钩
(104a)、
设置于挂钩
(104a)
内侧一端的内弧抵接面
(104b)、
设置于挂钩
(104a)
内侧另一端的
L
型挂钩面
(104c)
,设置于挂钩
(104a)
外侧一端的顶起面
(104d)、
开设于挂钩
(104a)
一端上表面且连接顶起面
(104d)
的锁槽
(104e)。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斗轮堆取料机辅尾车挂钩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挂钩组件
(104)
还包括防跳脱件
(104f)
;所述防跳脱件
(104f)
包括开设于挂钩
(104a)
内部对应
L
型挂钩面
(104c)
位置处的
L
型腔
(104f

1)、
开设于
L
型挂钩面
(104c)
表面且连通
L
型腔
(104f

1)
的通槽
(104f

2)、
对称开设于
L
型挂钩面
(104c)
内侧且分别连通
L
型腔
(104f

1)
和通槽
(104f

2)

L
型槽
(104f

3)、
设置于
L
型腔
(104f

1)
内部且对应通槽
(104f

2)
的从动齿轮
(104f

4)、
固定于从动齿轮
(104f

4)
两侧轴心处且另一端分别与
L
型腔
(104f

1)
内壁转动连接的转动轴
(104f

5)、
分别套接固定于两个转动轴
(104f

5)
且对应
L
型槽
(104f

3)
位置处的弧形限位杆
(104f

6)、
位于
L
型腔
(104f

1)
内部固定于两个所述弧形限位杆
(104f

6)
一侧的复位导向板
(104f

7)、
转动连接于
L
型腔
(104f

1)
内侧且另一端斜向贯穿复位导向板
(104f

7)
的导向杆
(104f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康总于涛范伟陈蓉
申请(专利权)人:华能平凉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