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簧片式膨胀箱压力盖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514690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25 18:5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簧片式膨胀箱压力盖,包括盖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簧片式膨胀箱压力盖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发动机冷却系统膨胀箱压力盖
,尤其涉及一种簧片式膨胀箱压力盖


技术介绍

[0002]膨胀箱压力盖是发动机冷却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作用是保证闭环冷却系统内的冷却液保持一定压力,随着压力盖上正压阀压力的增加,从而提高冷却液的沸点温度

当发动机长时间运转,冷却液温度升高时,冷却液膨胀进入膨胀箱,内部热蒸汽促使膨胀箱内部压力升高,当膨胀箱内压力大于压力盖正压弹簧预紧力时,正压阀打开,与大气环境相通,内

外压力平衡后正压阀关闭

当发动机停止运转一段时间后,冷却液温度降低,收缩流回冷却液管路及水套,热蒸汽冷凝促使膨胀箱内部产生真空度,当真空负压值大于真空阀弹簧预紧力时,真空阀打开,与大气环境相通,内外压力平衡后真空阀关闭

[0003]目前常用膨胀箱压力盖为双弹簧结构,包含九个零部件,结构复杂

装配难道高,且因正压阀弹簧和真空阀弹簧精度低,压力盖开启误差约为百分之十

本专利技术的簧片式膨胀箱压力盖结构简单,只包含五个零部件,装配便捷,且正压阀弹簧和真空阀弹簧合并为一个簧片,压力盖生产制造和开启压力精度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结构简单

装配便捷

高精度的簧片式膨胀箱压力盖

[0005]为了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0006]一种簧片式膨胀箱压力盖,包括盖体

正压压板

簧片

负压压板和盖体通气道,所述盖体为圆柱形壳体,所述盖体顶部一侧设置有沿水平方向延伸与外部环境相通的管状的盖体通气道;所述盖体中部从上到下依次安装有正压压板

簧片和负压压板,所述簧片呈上凸的圆形碟状结构,所述正压压板和所述负压压板均为圆环状结构,所述盖体内壁设置有环形台阶状的安装卡槽,所述正压压板和所述负压压板卡入安装卡槽中,所述簧片活动安装在所述正压压板和所述负压压板中间,所述盖体下部设置有内螺纹

[0007]作为专利技术的进一步说明:所述负压压板的内径大于所述正压压板的内径,所述负压压板的外径大于所述正压压板的外径

[0008]作为专利技术的进一步说明:所述正压压板中间沿开口周围均匀设置有若干通孔,构成正压压板通气道;所述负压压板中间沿开口周围均匀设置有若干通孔,构成负压压板通气道

[0009]作为专利技术的进一步说明:所述簧片为变厚度簧片,厚度由中心向边缘减小,所述簧片中间较厚部分构成的圆形区域直径大于所述正压压板通气道边沿所在最大多边形外接圆的直径,所述簧片边缘较薄部分构成的环形区域内径大于所述负压压板通气道边沿所在最大多边形外接圆的直径

[0010]作为专利技术的进一步说明:当膨胀箱内压力大于或等于膨胀箱压力盖负压阈值且小
于或等于膨胀箱压力盖正压阈值时,所述簧片抵接在所述正压压板和所述负压压板之间,封堵住所述正压压板通气道与所述负压压板通气道

[0011]作为专利技术的进一步说明:
[0012]当膨胀箱内压力大于膨胀箱压力盖正压阈值时,所述簧片向所述正压压板方向运动,其中间与边缘均向所述正压压板方向弯曲变形,打开所述正压压板通气道且在所述簧片与所述负压压板之间形成簧片负压压板通气道,所述簧片负压压板通气道

所述正压压板通气道以及所述盖体通气道一起形成正压气体排气通道,将膨胀箱内的高压气体通过所述正压气体排气通道释放至外界环境中;
[0013]当膨胀箱内压力小于膨胀箱压力盖负压阈值时,所述簧片向所述负压压板方向运动,所述簧片中间向所述负压压板方向平移,使所述簧片与所述正压压板之间形成簧片正压压板通气道,所述簧片边缘向远离所述负压压板方向弯曲变形,打开所述负压压板通气道,所述负压压板通气道

所述簧片正压压板通气道以及所述盖体通气道一起形成负压气体吸气通道,将外界环境的高压气体通过所述负压气体吸气通道吸入到膨胀箱内

[0014]作为专利技术的进一步说明:所述负压压板底下设置有
O
型密封垫,所述密封垫卡入安装卡槽中

[0015]作为专利技术的进一步说明:所述正压压板

所述负压压板和所述密封垫与所述盖体为过盈配合装配,所述簧片与所述盖体为间隙配合装配

[0016]作为专利技术的进一步说明:所述正压压板和所述负压压板中间开口处侧壁的截面均为外凸圆弧形

[0017]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簧片式膨胀箱压力盖的装配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将所述正压压板

所述簧片

所述负压压板和密封垫依次顺序装入所述盖体中,其中所述正压压板

所述负压压板和密封垫与盖体为过盈配合装配,所述簧片与所述盖体为间隙配合,所述簧片与所述正压压板和所述负压压板同时接触,所述簧片抵接在所述正压压板和所述负压压板之间,封堵住正压压板通气道与负压压板通气道

[00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的技术效果:
[0019]结构简单,零部件数量少,装配便捷且效率高

传统膨胀箱压力盖为正

负压双弹簧结构,总零部件数量共约九个,弹簧生产过程中误差较大,膨胀箱压力盖技术要求公差一般在百分之十

本专利技术将传统结构的正

负压双弹簧合并为一个中心到边缘变厚度簧片,零部件为五个,显著减少了零部件数量,降低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误差,提高了分装总成时的生产效率

既可应用于传统燃油车型和燃气车型,也可应用于增程器式混动车

纯电动车和燃料电池车等新能源车型

附图说明
[0020]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正压排气原理图;
[0022]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负压吸气原理图;
[0023]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4]附图标记说明
[0025]1、
盖体;
2、
正压压板;
3、
簧片;
4、
负压压板;
5、
密封垫;
11、
盖体通气道;
21、
正压压
板通气道;
41、
负压压板通气道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

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描述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簧片式膨胀箱压力盖,其特征在于:包括盖体
(1)、
正压压板
(2)、
簧片
(3)、
负压压板
(4)
和盖体通气道
(11)
,所述盖体
(1)
为圆柱形壳体,所述盖体
(1)
顶部一侧设置有沿水平方向延伸与外部环境相通的管状的盖体通气道
(11)
;所述盖体
(1)
中部从上到下依次安装有正压压板
(2)、
簧片
(3)
和负压压板
(4)
,所述簧片
(3)
呈上凸的圆形碟状结构,所述正压压板
(2)
和所述负压压板
(4)
均为圆环状结构,所述盖体
(1)
内壁设置有环形台阶状的安装卡槽,所述正压压板
(2)
和所述负压压板
(4)
卡入安装卡槽中,所述簧片
(3)
活动安装在所述正压压板
(2)
和所述负压压板
(4)
中间,所述盖体
(1)
下部设置有内螺纹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簧片式膨胀箱压力盖,其特征在于:所述负压压板
(4)
的内径大于所述正压压板
(2)
的内径,所述负压压板
(4)
的外径大于所述正压压板
(2)
的外径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簧片式膨胀箱压力盖,其特征在于:所述正压压板
(2)
中间沿开口周围均匀设置有若干通孔,构成正压压板通气道
(21)
;所述负压压板
(4)
中间沿开口周围均匀设置有若干通孔,构成负压压板通气道
(41)。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簧片式膨胀箱压力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簧片
(3)
为变厚度簧片,厚度由中心向边缘减小,所述簧片
(3)
中间较厚部分构成的圆形区域直径大于所述正压压板通气道
(21)
孔口边沿所在最大多边形外接圆的直径,所述簧片
(3)
边缘较薄部分构成的环形区域内径大于所述负压压板通气道
(41)
孔口边沿所在最大多边形外接圆的直径
。5.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簧片式膨胀箱压力盖,其特征在于:当膨胀箱内压力大于或等于膨胀箱压力盖负压阈值且小于或等于膨胀箱压力盖正压阈值时,所述簧片
(3)
抵接在所述正压压板
(2)
和所述负压压板
(4)
之间,封堵住所述正压压板通气道
(21)
与所述负压压板通气道
(41)。6.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簧片式膨胀箱压力盖,其特征在于:当膨胀箱内压力大于膨胀箱压力盖正压阈值时,所述簧片
(3)
向所述正压压板
(2)
方向运动,其中间与边缘均向所述正压压板
(2)
方向弯曲变形,打开所述正压压板通气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重浩张文虎刘凡张敏倪海艳王东斌杨含笑曾贤刘康宁张珂付磊王强徐秀李会
申请(专利权)人:陕西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